1200年以前,中国伟大的唐宋(618-1279),日本伟大的平安时代(794-1185)。
自日本平安时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踏上这条与世隔绝的朝拜之路,他们身着白衣、头戴菅笠、手持铃铛,在山海间辗转巡礼八十八处寺院。它是信仰与修行之旅,也是寻找自我、洗涤心灵之旅。
这就是"四国遍路"。
也许您知道四国,知道四国在濑户内海之侧,知道如繁星般的岛屿,看到过四国各处被数字编排的寺庙,却不知缘由。在排序88间寺庙之间,有这样一条修行路已经被信者走了1200多年,没有中断。而你可能还对它一无所知。
遍路的历史
四国遍路最早的起源为何,大多的说法是空海大师的修行之道。
空海大师何许人也?
空海大师是日本佛教高僧。于公元804年(三十二岁)作为遣唐使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真言宗是密宗的一种,空海回到日本在京都的东寺弘法,所以又称“东密”。(东寺是世界遗产,真言密教的发源地哦,去京都的朋友多多了解历史和宗教,游京都的乐趣更胜哦)
空海,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学《论语》﹑《孝经》等。18岁时,入大学明经科,学习《书经》、《诗经》、《左传》等著作。信佛而作居士。795年於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法名空海。在入唐前就已撰著了《聋瞽指归》、《三教指归》等著作,显露出了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为了更透彻地索解艰深的佛教密宗教义,于桓武天皇延历廿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随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交流法,几经曲折,于次年到达长安。
在长安期间,初住西明寺。遍访各地高僧﹐从醴泉寺般若与牟尼室利交流《华严经》等﹐又随昙贞交流悉昙梵语。翌年於青龙寺东塔院从惠果受献藏界和金刚界曼荼罗法﹐并受献法阿阇黎的灌顶﹐自号“遍照金刚”。获得了密教正宗嫡传名位和向后代传法的身份。惠果寂後﹐奉唐宪宗命撰写碑文。
806年携带从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撰《请来目录》,并带走除了大量佛典之外的《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诏敕》等大批诗文作品和书法作品。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16年空海向嵯峨天皇请求在高野山建金刚峰寺,弘扬密宗佛法。高野山成为真言宗的总本山,金刚峰寺为总本寺。空海而后在四国又创立了88座寺庙,后来的学僧和信者寻访空海的足迹,便形成了今天的四国遍路。
当时文献中记载“四国”为“边地”,即四国是边境之地、沿海之地、天涯海角之意义。和日本文化发展的先进地区相比,四国被认为是边陲的结界之地,传统的海洋信仰和山岳信仰都共同存在于这片土地。
在那个时代,修行僧和修验道的行者会以苦行的方式来修炼,以求取自身的咒术与感应力能精进为目的。
目前八十八札所的“四国遍路”形式确立,约是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之间。真念(高野僧)于1687年发表了第一本对大众刊行的遍路导览手册《四国遍路道指南》,使得遍路的知名度能更渗入一般大众。
如今的四国遍路之旅始于德岛县第一处灵地灵山寺,途经高知、爱媛两县,终于香川县的第88处灵地大窪寺。行程最短也有1,130km,徒步需时约40天,乘坐巴士或电车需10天。
追随大师的遍路者认为路程中的风雨饥寒都是大师给予的考验,思考着大师当年的处境便会一直坚守着困境中的自持。
同行二人
我们如果来到四国旅行经常会看到遍路者头戴的蓑笠写着“同行二人”,可是明明只看到他(她)是一个人。到底“同行二人”有什么含义吗?
“同行二人”来源于弘法大师的一个发愿:只要有人走上遍路旅途,他便将陪伴守护,从始至终。(感动,有大师陪伴护身,孤独之旅不会孤单。。。)
而弘法大师的陪伴也许不仅仅只限于“遍路”旅途中的守护,他所表达的可能更是:从佛弟子发心开始学佛修行,一直到最后成佛的旅途中,他都会引导陪伴。
遍路既人生
日本有句古话:遍路即人生。走在这条路上,不仅走访千年历史,也能对人生有另一番领悟。
这条全程约1142公里的遍路道上,充满着丰富的自然风土、温润人情、历史文化和佛像文物。它会让你见识脆弱、体验虚无、而它也会肯定你的信心,教你看清能耐。然后它陪伴你,成为你的一部分,伴你步上真正的人生路。
遍路可能正是在这些宝物的包围下,努力接近“顿悟”境界的修行吧。
现代人走遍路不只是为了宗教修行的目的,有些人是为了祈求病气痊癒、身体健康、家内安全;或是供养亲族;或是为了让心灵充实;也或者是喜欢登山健行;或是一种观光方式。
遍路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疗癒的旅行。
遍路既修行
遍路88寺的道场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既是修行的四个阶段:
fanny虽不是佛教徒,对修行毫无心得。但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学习。以下是学习摘抄: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发心,修行,菩提,涅槃。
发心:起心动念,开始行动
佛教里的“发心”,可以理解为立志,许下心愿。是人生的开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我想要的?我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的发心可以说决定了他的一生。“心”小则成就小;“心”大则成就大。
在佛教中最好的发心是菩提心。如弘法大师空海便有一颗有着愿意去帮助一切的众生的“大心”,为了度化一切的众生,为了让一切的众生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快乐而去修行。
修行:加强精神的训练
第二个阶段是修行。
修行正是承接发心。人只有志向,只有发心是不够的。我们要用修行去实现它。
这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要通过行动去践行。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佛教的修行。
而修行不仅于此,它还可以代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调整得越来越好。
完成发心之后,在第二段的“修行之道”上,开始反省自身吧!
菩提:斩断烦恼,往极乐净土迈进
第三个阶段是菩提。
菩提即觉悟。指修行到一定程度以后, 人的思想境界所发生的变化与提升。
佛教中如禅宗追求的便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菩提之境。而真言密教的觉悟则是指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人生也是一样,在不断提升觉悟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境界相应会越高。
涅槃:战胜烦恼并超越之,来到解脱的境界
第四个阶段是涅槃。
涅槃并不是死亡,而是指生命达到了非常圆满的境界,所有的人生潜能、最优秀的部分已全部被开发;人生的迷惑、缺点都已经被克服;痛苦都已经止息。这是涅槃,也是成佛。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曾对佛下过一个简单明了的注解: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遍路的这四个阶段,从发心到修行、菩提、涅槃,不正是我们从烦恼走向快乐无忧的一个过程么?
接(受款)待
“接待”,是四国当地人对遍路者提供无偿帮助的一种古风。给予巡礼者食物、金钱、搭便车,或提供住宿。这是为了帮助无法继续朝圣的巡礼者, 尤其是那些选择步行方式的冒险犯难的人们。
为了朝拜者能够平安无事地旅行,给予自己能够做到的帮助与关照正是四国遍路的文化。也许只是一个饭团,也许只是一个指引,照顾遍路者彷彿成了四国人的一种责任,他们世代用爱与能量守护着这些行走的人。
日本有一部关于遍路的电视剧——《迷路的大人们》。(主演是《东爱》的三上君,江口洋介哦)。故事描述一群人在遍路相遇,他们途中都在不断与自己人生的迷惘作战。在抵达第88所寺庙后,清朗的笑脸最终绽放在每个人的面上。
遍路从浅层来说具备旅游的功能,人们通过行走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放松身心、调节心情。
但是它还有比一般的旅游更深的含义,漫长的旅程中,有上下坡、无止境的海岸,身体上会累会痛,心情会沮丧、焦虑。而克服这些困难正是面对人生困境的过程。
因此焦躁不安的人会走上遍路,他们相信遍路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是解决困境的灵药。
四国有海与深山。平静的内海——濑户内海与扩展于世界的太平洋造就出温暖的气候。深山创造出富饶的自然与美丽的景观。其风土精心孕育出自古便在延续的“款待”之心。
正是有人为了体验这种在现代已经十分缺失的人情味而走上遍路。四国人和遍路沿途那些仿佛在列队帮遍路者加油的菩萨雕像一样,静静的守护着每一个踏上旅途的人。
如今很多外国的便宜加入了遍路的行列,即使语言不通,但通过地图和身体语言的交流,一样可以完成艰苦的遍路。
遍路如今不仅仅是我们思考人生的旅程、佛教修行的旅程,而且也是文化之旅和平之旅啦。
一些图片和文字来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濑户内海溜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