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天宫楼阁:传世早期小木作古建筑

学术   2024-10-26 05:00   日本  

   

 小木作相对于大木作,因其不具大木之结构作用,古代书著称此类构件为小木。《营造法式》卷六至卷十一全部为小木作,包括悬鱼、惹草、板门、软门、破子楞窗、天花、藻井、勾栏、壁藏等共计四十余种。其中,早期的佛道帐、壁藏、木椁、明器等小木作由于较为真实地表现了早期建筑了做法,对研究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传世小木作本身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小木作在《营造法式》中的概念范畴(源自:吕舟等《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北朝·炳灵寺172窟佛帐


炳灵寺172窟内正中与洞口朝向相同处,架有一座类似小型木屋的木构建筑,内部保存着基本完整的一组塑像,就其特点应为佛帐一类建筑。佛帐与内部塑像为统一整体,并为同一时期制作,时代约当西魏,最迟不逾北周(约535-581年)。172窟佛帐是已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我国古代木构建筑遗物中最早一例,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以及石窟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炳灵寺172窟佛帐及平棊

源自豆瓣网:山河旧梦Dreams《炳灵寺:从169窟到172窟的无边梦境》


佛帐架设于距离地面约1.4米高的木板支架上。平面、立面皆近方形,四柱板壁结构,正面设一门。佛帐最下一层为地栿一周,地栿相交的四角上,立有四角柱,断面小八角形(西北角柱已失),柱上层层相叠枋,柱顶施一周共四根柱头枋。枋上复架枋一层,内中井字相交枋四根,组成平棊枋,共分九格。平棊背板即铺其上。平棊枋上再履一周槫。全部横向构件均为绞口造,出较长之绞头,用材特殊之处为断面长方形之地栿与枋均平放。


佛帐内南、西、北各有泥塑一佛二菩萨,应为北周时期作品,造像后经过明代重绘。木阁阁顶凿井分为9个方格,每个方格内为梵文六字真言


▲炳灵寺172窟佛帐平面、纵断面和立面图

▲佛帐各部分名称

以上四图源自王泷《新发现的北朝木构建筑——炳灵寺石窟172窟佛帐》



北齐·厍狄迴洛墓木椁残件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寿阳西南的贾家庄发掘了一座北齐大墓,墓主人厍狄回洛下葬于北齐清河元年(562年),墓中发现残存木椁一件。整个椁室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04米、残高约1.2米。木椁木构屋宇式,位于墓室中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可惜整个木椁已被压毁,各部木构件多脱节,相互倾折杂乱,且多腐朽酥散成粉末状。保存较好而形制清晰者极少,保存较好能识别作用的构件约50余件。尽管这些木构件已无法拼出完整的椁室,但作为存世的北朝木结构残件,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建筑史学研究意义。木椁构件现存于山西省博物院。


▲厍狄回洛墓木椁出土照片及残件线图

源自:王克林《北齐库狄迴洛墓》

▲贴耳雀替(山西省博物院藏)

▲补间人字栱(山西省博物院藏)


▲半斗(山西省博物院藏)

▲一斗三升栱(山西省博物院藏)

源自:公众号“无用研究社”


唐·阿斯塔那墓出土木平阁


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过一件小木作建筑模型。关于这座模型表现的建筑形式众说纷纭,发掘时曾定名“楟”,后有的称“木亭”,有的称“木阙”,也有称“平阁”。在模型基座四周黑白相间绘出压条石的样子。

与敦煌壁画中的形象比对(如341窟、445窟等),这座模型更可能是一种盛行于初唐、盛唐但后来渐渐消失的建筑类型。有的学者认为称为“平阁”更合适,源于《邺中记》中有“石虎正会置三十部鼓吹,三十步置一部,十二皆在平阁上,去地丈余,又有女鼓吹。”这和敦煌壁画中所见伎乐在木构高台上吹奏的场景吻合。

。这类建筑通常出现在宫殿、寺观院落中,是一种附属的小品类建筑。它有着阁的下半部造型

▲阿斯塔那墓出土木制平阁(图片源自网络)


辽·薄伽教藏殿壁藏


大名鼎鼎的薄伽教藏殿为大同华严寺藏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内沿左右及后墙皆置经橱,立于须弥座上,橱上出腰檐,上为楼阁形佛龛。这处小木作是《营造法式》中所列壁藏的珍贵实例,也是研究辽代建筑珍贵的模型。


薄伽教藏殿壁藏西立面图(梁思成 绘)

▲薄伽教藏殿壁藏斗栱细节(梁思成 摄)

▲薄伽教藏殿壁藏

▲薄伽教藏殿壁藏


辽·叶茂台墓棺床小帐


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叶茂台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墓的型制多样,文物丰富,对研究辽代历史和契丹民族习俗有重要意义。

1974年,在叶茂台七号辽墓中出土一架完整木质棺床小账,是一座“小账”式屋建筑。小帐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2.59米、宽1.68米、通高2.3米,放置在棺床之上。棺床为长方形木制台座,有围栏、须弥座,束腰周围雕出壸门,内有彩绘牡丹、狮虎等图案。栏外置两处踏步,各三级。屋顶为九脊式,脊端均安装兽头;正中一间设有两扇板门,门上安装铁锁;两边侧间各有破子棂窗,棂窗后面镶木板,象征窗纸或窗纱。据专家介绍,“棺床小帐”刚出土时,其形状是歇九脊房屋,台基栏杆均有,甚为精致。在这棺床东西两壁上挂着两轴绢画,一幅是绘有山水、树木、楼阁、人物的《山水双兔图》;一幅是绘有竹丛、麻雀、小兔的《竹雀双兔图》。这座“棺床小帐”在业已考古发掘的契丹墓葬中,尚属首次,是中国古建中少见的木作建筑实物,它为研究唐宋辽时期建筑提供条件,特别是未经修葺古建筑原作的形状,更是难得的实例。小账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陈列叶茂台辽墓棺床小账(图片源自网络)

▲叶茂台七号墓棺床小账出土时图片资料

源自:《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


唐·江苏宝应县出土木屋

1960年,在江苏省宝应县北首的泾河镇出土了两具南唐时期的木棺。木棺及棺底的前出部分颇长,木屋就安置在这个“前和”部分。木屋的结构可分为水池和屋宇两个部分组成。水池位于屋宇的正前面,池岸周围设有栏杆,池中高架一桥,与屋宇的大门衔接贯通。栏杆是钩阑,垩柱为八角形,望柱与栏杆的高度比例很突出。望柱可分为柱身与柱头两部分。柱头下端雕刻仰覆莲座,莲座上为柱头,柱头有八瓣柱形柱头,胡桃式柱头等多种,装饰手法变化多端,有的厚重,有的秀丽。柱身为八角形,比例修长,面棱鲜明。木桥为高拱形,桥面的弧度是圆周的五分之一。桥面是用木片横铺的,桥身两侧都有下垂的雁翅板。桥身上安装寻杖式的栏杆,前端用望柱,后端用蜀柱和斗子。

屋宇的结构与桥的结构相比较为复杂,位于水池的后面,紧靠棺的“前和”。屋宇正面当中设门两扇,作板门状,门上还钉有金属的铺首,铺首兽面的边缘作多边形,衔环作下垂的长圆形,与扬州平山堂出土的南唐木屋中的铺首相像,与唐代及同时代的铺首其形式也颇为一致。可见其因袭的关系非常密切。门内上下装有门枢结构,故门扇的启闭非常方便。门扇的两侧设有直棂窗。木屋的屋顶上半截的三面紧靠着木棺的“前和”部分,形式为歇山顶,两角戗脊微微反翘,屋面上凸起瓦陇十八行,瓦陇、椽子皆伸出檐口以外,檐口做成滴水状,椽为矩形,椽的排列与瓦陇相对,椽档疏朗,排列整齐。木屋还有台基、角柱、柱础、阑额、斗栱等结构。

   


▲1号木屋照片及实测图

▲2号木屋

▲望柱大样图

▲2号木屋补间铺作

以上各图源自:黎忠义《江苏宝应县泾河出土的南唐木屋》


唐·安徽合肥出土木屋


合肥南唐墓曾出土一木屋,是保大四年(946年)所制,木屋为悬山造,屋前设有勾阑、望柱、蜀柱、斗子、栏板等形状。小木屋出土时已残断,后经过修复完整。木屋为悬山式顶,屋前设有勾栏、望柱、蜀柱和栏板,这些建筑构建雕制得都很写实,真实反映了一千多年前五代时期合肥地区房屋的样式,比如悬山式顶坡面较陡,有利于雨水的排泄,多用于南方民居建筑之中。网上关于合肥南唐木屋的图片很少。

▲合肥南唐墓出土木屋

源自:刘江岭《勾栏不止炳灵寺》

▲合肥南唐墓出土木屋

源自:黎忠义《江苏宝应县泾河出土的南唐木屋》

小木作在《营造法式》中的概念范畴(源自:吕舟等《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北宋·隆兴寺转轮藏殿


大名鼎鼎的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内现存的我国最古老的转轮藏。整座轮藏设计为亭阁式小楼,是中国现存惟一第十世纪的真正可以转动的佛经的书架。梁思成在正定前后考察过四次,不仅给隆兴寺做了详尽地测绘、判定了主要建筑的年代,还为后来的修旧如旧提出了宝贵意见和提供了详细资料。


▲转轮藏殿剖面图(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转轮藏(图片源自网络)

▲转轮藏(笔者摄)

▲转轮藏(笔者摄)

▲转轮藏(笔者摄)


宋~金·晋城二仙庙道帐


晋城二仙庙大殿帐龛(道帐)位于大殿后部,由正身帐体、两座配楼和虹桥三部分组成,正身帐体为一层,两配楼为二层楼阁式,配楼之间搭建虹桥,虹桥正中做天宫楼阁。帐体坐于须弥座上,正身帐体为砖制基座,基座正面正中有束腰石板上有崇宁五年题记,两配楼为木制须弥座。正身帐体分东西两个部分分别供奉两位二仙奶奶,中间则用连廊连接。

二仙庙小木作道帐的建造年代稍晚于正殿大木作及殿内塑像年代,但不晚于金代中期。


▲二仙庙道帐天宫楼阁

▲二仙庙道帐局部

以上二图源自:寇宇荣《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二仙庙道帐透视图

▲二仙庙道帐素描图

源自:连达《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二仙庙大殿明间剖面图

▲二仙庙道帐平面图

▲二仙庙道帐侧立面图


▲二仙庙道帐立面图

以上四图源自:吕舟等《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报告》

▲二仙庙道帐细部

源自:豆瓣网 櫼栌落的相册


南宋·窦团山云岩寺飞天藏


飞天藏是全国独一无二属于宋代道教的转轮经藏,位于四川省江油市窦圌山风景区的云岩寺的西配殿内。它是窦圌山的精华所在,也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宋代道教转轮经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1956年云岩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江油县志》记载:“飞天藏在窦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独存”。


飞天藏正面(笔者摄)

飞天藏背面(笔者摄)

飞天藏细部(笔者摄)

飞天藏细部(笔者摄)

飞天藏细部(笔者摄)

飞天藏殿平面图

源自:黄石林《四川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

飞天藏殿立面图

飞天藏表层斗栱出跳示意图

上两图源自:郭黛姮《南宋建筑史》


·吕梁则天庙帐龛


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南徐村北面。这座小木作神龛位于大殿正中,置于砖须弥座上,背靠砖墙,一层平顶,则天圣母像坐于正中。帐座为砖制须弥座,造型古朴,类似双层须弥座。帐体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帐座上东南西三个方向各置一条地栿,地栿上立柱;位于神龛四角的木柱为八棱柱,正面明间两柱为方柱。


▲吕梁则天庙帐龛

源自:“落落亲妈的老情人”的新浪博客

▲吕梁则天庙大殿剖面图

吕梁则天庙帐龛

吕梁则天庙帐龛正立面及侧立面图

以上三图源自:寇宇荣《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忻州金洞寺神龛


忻州金洞寺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窗框甚小,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檐头拱古朴,殿内依金柱制成神龛,梁架全部露明,砍削规整,俨然宋代遗构。殿内精工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柱子,额枋,斗拱,梁架和瓦顶,均成比例,犹如精致的殿阁模型。金洞寺神龛位于转角殿内中央四柱中间,二层木构楼阁式神龛,一层平面凹字型布局。整个神龛建于高七厘米的土衬之上,帐座后部为八皮砖高的基座,其余为木雕须弥座,平面为凹字型。须弥座自地坪以上为三层波浪状雕刻,有蓝色彩画残留;束腰有异形壶门装饰,并以宝瓶状束柱分隔;上枋雕成竹节形,十分精美。根据对实物和文献的分析可推得:道帐最初的制作年代上限应是在《营造法式》刊行之后,即十二世纪初年之后,但在元代对大殿重修时可能对其帐顶进行了改制,导致帐顶风格与其他部分不一致。虽然现存佛帐帐体、斗栱等核心部位的风格为宋金风格,但不排除道帐是后人制作,制作时使用习古的做法。


忻州金洞寺神龛(以上三图引自珠联璧合 新浪博客)

忻州金洞寺神龛及正立面图

以上三图源自:寇宇荣《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泽州玉皇庙道帐


道帐位于成汤殿后槽金柱处,由明间神龛和次间神罩组成。明间神龛总体两层,制作精细。帐座总高八十三厘米,通体木质。自地坪向上依次为四角的几腿,井字梁结构层及四周外包木板形成束腰,顶面井字结构层及盖板。束腰木板未做任何装饰,十分简洁。根据文献记载与成汤殿道帐制作风格,推测其制作年代应该是在金明昌二年到世祖至元二年这七十四年之间。


▲成汤殿明间剖面及道帐立面图

以上二图源自:寇宇荣《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成汤殿道帐

以上三图源自五角枫的新浪博客


·漳县汪氏家族墓木屋


汪氏家族墓地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墓地,是国内最集中而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群之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城东南。其中,M13号墓为元代墓葬,出土有木屋一座。木屋实为棺罩,置于北棺盖上,东西向顺放,长156cm、东头(棺首)宽31.5cm、西头(棺后部)宽28cm,通脊高78cm、地面至屋檐高61cm、至普柏枋高52cm。屋为歇山顶、面阔七间,屋顶两面坡比较平缓,顶表以墨绘出宽条瓦楞。正脊上原有五个饰物,出土时已无存;角脊头端作云头形。斗栱为四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造,昂嘴批竹状,耍头为蚂蚱头,一跳华栱前伸出假昂。正、背面各为十一朵,四角有双下昂转角铺作各一,两山面下各为一朵,共为二十八朵,不知是否有二十八星宿的寓意。柱头、攀间斗栱制作不甚端正照应。撩檐枋与普柏枋在转角处都是交插,普柏枋与栏额断面呈“T”字形。屋东山墙下)天地栿及两立颊均在外,门二扇安在墙里。正、背屋门均作悬牙雕刻。正面(南)当心间作壸门,上彩绘二立侍女;背面(北)当心间亦作壶门,上亦绘二立侍女。二女子均头梳双螺髻,着交领长裙,外着短衫,手中持物。东门内另插一木板,高34。6、宽17.1、厚1.5厘米,绘垂帐檐下端坐一老年妇人。头梳高髻,着交领长裙,外着短衫,双手拢于袖中。

宋元·晋祠小木作


晋祠“小木作”原放置在奉胜寺和圣母殿,现放置在晋祠“南小厅”,很少向世人展示。该小木作为一个有柱子支撑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具有典型宋金时期特征。有人认为是圣母殿的一个备选方案。在该小木作搬动的过程中,发现里面有过一张麻纸,上有“元至元”的字样,说明它的年代有可能比北宋稍微晚一些。不过,据说这张麻纸没有保存下来。

▲晋祠小木作

以上三图源自搜狐网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