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注【官场指南】备用账号:闲谈政史↓↓
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期。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在最新的演讲中直言,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将迎来重大调整,变化体现在多方面,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五大关键趋势。
朱民(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IMF原副总裁)
朱民在第一财经和中国银行联合举办的2024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原题为《全球经济金融2025:重塑与应对》
第一:全球低增长已成常态
朱民指出,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并非暂时现象。疫情之后,世界经济虽然在短暂复苏,但长期增长的预期却在持续下调。高盛的预测更是令人警醒,到2070年,全球经济增长或将降至1.7%,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一转变代表的是一种“新常态”,即过去的高速增长时代难以再现。
他提到,疫情的创伤是全球低增长的“永久性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疫情给全球经济留下了约7万亿美元的缺口,这将长时间影响全球的经济活力。全球劳动生产率也在下降。资本投入减少,产业链重构,贸易推动力弱化,这些都使全球生产体系在调整中逐渐变得“平行向下”,很难恢复到原来的高位。朱民用一句话总结:“没有回到均衡,只有新常态。”
第二:去全球化加速,贸易已非增长引擎
朱民强调,贸易全球化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自2008年起,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慢于GDP增速。中国加入WTO带来的繁荣时代结束,代之而起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产业链的重新配置。尤其是受地缘政治影响,许多科技产品和制造业的出口已出现明显下滑。
他引用了具体数据:2018年以前,中国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达到40%,但如今这个数字显著降低。与此同时,东盟国家成为美国进口的重要来源。虽然其中不少产品依然来自中国企业在东盟的生产再出口,但这改变了全球供应链的配置,也对中国GDP和GNP构成了新的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深远,这将使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更加碎片化。
第三: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攀升,金融风险加剧
朱民警告,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不断攀升,尤其是在疫情后,这一趋势愈发严重。当前,全球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实施了大量财政扩张,导致债务比重急剧上升。以美国为例,到2028年,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将达130%。在这种债务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对金融系统构成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他进一步指出,高债务负担将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一方面,利率上升增加了政府的债务负担,导致财政支出中的付息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和选民需求推动财政扩张,加剧了赤字问题。这种情况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不断积聚的潜在风险”。
第四:地缘政治和不确定性风险上升
地缘政治风险的急剧上升,进一步放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俄乌冲突、中东紧张局势等地缘政治事件使全球脆弱性与日俱增。2023年全球发布的“脆弱指数”显示,经济脆弱性和地缘政治风险都已达到新高。
与此同时,各国对产业的“本土化”政策激增。朱民举例,2023年全球新增的产业政策激增至2000项以上。这一现象标志着全球经济的碎片化发展,并预示着各国将更多依赖本土供应链和资源。这些政策的背后,是国家对经济安全的重视,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全球化的潜力。
第五:中国应对策略:强化国内市场和制造业
在这种全球环境的变化中,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国内市场,增强经济韧性。朱民指出,未来中国的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尤其是消费的结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消费的需求,也体现在对医疗、教育、娱乐等服务的需求。服务业的扩展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制造业将继续作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朱民强调,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占全球份额超过30%,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目标不仅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更是提升质量和技术水平,使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这种制造业的“质变”也体现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90%,并通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一绿色转型的决心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责任方面的积极角色。
展望未来:机遇在结构调整中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不确定性上升的局面,朱民向企业家们提出建议:未来的机遇不在于单一增长,而在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以及绿色转型,这些趋势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后,他以坚定的口吻表示:“我们以前看重增长,现在需要关注结构变化,未来的机遇就在这场变革之中。”
在这次重磅演讲中,朱民的观点不仅揭示了全球经济的未来趋势,也为中国的企业家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唯有敏锐把握结构性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