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能治愈了?答案在此,这些人群见效更快→

政务   2024-12-11 15:26   安徽  

“你会选择一个乙肝患者作为伴侣吗?”


在某乎上一搜索关键词

乙肝


弹出来的问题

都是乙肝患者对于就业、爱情的迷茫


▲来源:《不止不休》


现实中很多人
都把乙肝当做“洪水猛兽”
仿佛谁患上乙肝
谁就是一个行走的传染源
仿佛谁患上乙肝
“肝癌”就会成她/他既定的未来



乙肝,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乙肝,能够治愈吗?


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体育频道共同打造的大型融媒体健康节目《医道健康》,本期邀请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李家斌为我们答疑解惑。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造成的一种传染病,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者区别上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看感染乙肝病毒时间的长短


在临床上,乙肝病毒感染以后,可能会导致急性乙肝,感染以后,如果病毒在半年之内不能被清除,乙肝病毒可能会迁延感染。如果超过半年,临床上就划分定义为慢性乙型肝炎。



对于成人的急性乙肝,大约95%的患者会自愈,只有一小部分会变为慢性乙肝,慢性乙肝随着病程的延长,炎症会反复发作,导致肝脏纤维化,长期的肝脏纤维化,进而进展到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从而有危及生命的风险。

慢性乙肝是一种进展性严重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下,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的风险。然而,长期用药,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让他们面临治疗疲劳和药物副作用的压力。



当前,创新药物带来的“功能性治愈”也就是临床治愈正逐步走入现实,我国最新版本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亦将“功能性治愈”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目标,它意味着病毒虽不会从体内彻底清除,但血液中病毒量低至持续检测不到,无需药物治疗就可实现持久免疫学控制,这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长期服药的负担,还能显著降低后续疾病进展的风险,大幅改善生活质量。

我国83.77%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都与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患肝细胞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5至37倍。而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和达到功能性治愈,这三者5年肝癌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别:


未抗病毒治疗 CHB肝癌发生率14.9%  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53.1%。

抗病毒治疗 CHB肝癌发生率10.7%  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31.9%。

功能性治愈 肝癌发生率为0.6%至1.88%。

目前,慢性乙肝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 )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


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 )治疗很难实现临床治愈。与之相比,联合或序贯使用这两类药物可能有助于实现临床治愈。从目前来看,使用长效干扰素是实现临床治愈的主要方式。


首先在抗病毒机制方面,干扰素发挥的作用更加全面,它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肝脏相关死亡率,还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这也是其预防肝细胞癌的机制之一;


然后可以显著降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肝移植等不良结局和死亡的发生率


最关键的是相比单一核苷(酸)类药物疗法,使用或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更高,数据显示,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越高,临床治愈后复发概率就越低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慢性乙肝实现临床治愈后的复发概率较低,尽管这种情况会出现,但只要及时重启抗病毒治疗,病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从慢乙肝“珠峰工程”项目的数据来看,入组患者清除乙肝表面抗原后,再巩固治疗12至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91%以上的患者可以维持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状态。


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需满足以下4个要求:


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伴或不伴有乙肝表面抗体的出现;



高敏PCR检测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



肝功能保持正常;



B超等其他手段检测出的肝组织学没有发现其他病变。




在慢性乙肝的治疗过程中以下人群的见效可能更快,效果更好:


1.年轻、免疫系统相对活跃;

2.感染乙肝病毒时间较短;

3.非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的人群;

4.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较低人群。


本期封面:

责编∣ 徐丽丽  曹佳文
主办单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 安徽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声明凡转载“健康安徽”稿件,请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REVIEW

肿瘤从脖子长到胸腔!青海患者不远千里来皖寻医…结果如何?精彩内容尽在《健康安徽》!

突然确诊癌症!34岁女子惊呼:不痛也不痒!很多人发现就是晚期

冬季,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

健康安徽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需要,卫生健康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健康安徽”权威发布卫生健康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卫生健康科普知识,关注公众健康,开展健康教育,请知名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