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即将出海

文化   2024-10-07 21:08   山西  


“记得2021年项目之初,常有人问起,为什么《何以中国》会由上海发起?”总导演干超感慨,如今这部作品已经给出了回答。


继今年斩获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后,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9月下旬又拿下第28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作为“上海出品”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从时空的长镜头中探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播出以来,该片在国内大屏端累计曝光超10亿人次,全网各端传播总量突破60亿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触达1.5亿海外电视用户,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1分。今年6月,《何以中国》粤语版在香港首映,引发强烈反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其英文版也已于近日制作完成,在不远的将来将面向海外播出。



以考古写史,回答“何以中国”


“中国,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在干超看来,所谓“何以中国”,即用考古实证,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程故事。


《何以中国》分为《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纪录片从头到尾没有考古学家的访谈画面,但背后处处是考古学家的痕迹。“考古的素材是最重要的底本,它是背后支撑纪录片的主线。”《何以中国》学术总制片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记得,仅在大纲编纂阶段,就聚集了许多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青年学者,“大家开了一次又一次会”。


《何以中国》英文版剧照


从启动筹备到拍摄完成,摄制团队历经700多个日夜,跋涉超过四万公里,到访全国考古遗址、考古工作站、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主创团队梳理文字资料300多万字,前后脚本撰写达40万字。“比较自豪的是,我们拍完了所有覆盖的历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文物,基本上没有遗漏,有些还是零距离拍摄。”干超说。片中,文物并非只是珍藏在博物馆玻璃展柜中的珍贵物件;经由影视化呈现,文物回到它所处的社会,回到先人的使用场景中,建构出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礼制。


《何以中国》英文版剧照


在历史影像建构上,《何以中国》设定了一个属于考古学科的学术目标,即复原古代社会。片中所使用的地图,80%为首次创作呈现,由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以及地图编审反复核查、研讨,每幅地图的平均修改次数达32次,使之不但成为视频的一部分,同时也具备了学术性。此外,在上百位考古学家的指导下,根据遗址和文物为参照,结合相关历史资料,摄制团队开展了大量复杂的复原实验。“包括房屋搭建、仪式复原、青铜冶炼、甲骨钻凿等等,总共复原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饰品1500件、道具3600余件,做到了‘每一幕都有出处’。”干超说。


“复原的过程,对考古学家也是一个复盘的过程。考古学家是信使,是帮助你解码的人。通过我们的观察、记录、分析、复原,才能把过去带到今天来。”秦岭说,《何以中国》所展现的并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之美,而是以考古学家的视角,透过文物看见背后的历史,以及解读“中国”之文明如何在万年文化史中逐步形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评价,纪录片《何以中国》既是万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缩影,也是对百年中国考古学史的真挚纪念,“可以把它看作一部影视化形式的早期中国文明简史”。


纪录片英文版即将“出海”


纪录片《何以中国》的英文译名为《China before China》,意即“中国之前的中国”。制作面向外国观众的英文版纪录片,远非汉语直译那么简单。


《何以中国》的英文译名为《China before China》


“《何以中国》的中文文本相当出色,由文博方面的专家学者操刀写就,这也意味着它的翻译难度更大。”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石感慨,“例如,中文文本中的战国七雄、周公、天下等词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需要解释,但转译成英语时,需要对背后的历史知识加以阐释。我们在原先的中文文本上进行了二次创作,让英语的表达更加精确。”


为了完成英文版的制作,十几个人的团队,从今年3月初开始便一心扑在这个工作上,每一集都数易其稿,同时参考外国专家的意见,力求让外国观众能够真正理解“何以中国”这个命题的意涵。


令陶秋石颇为欣喜的是,英文版完成后,一位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的外国专家笑言,自己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进上海博物馆了”,“《何以中国》溯源中华文明的起点,相信在海外播出后,会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干超期望,这是一部可以一直被剪辑下去的纪录片。“随着中国考古本身的深入,关于‘何以中国’,它未来能回答的面貌一定会更清晰。随着新的考古发现的出现,片中的观点,或可被进一步深入解读,或可被颠覆。”他希望,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还能成为一部档案。


在纪录片英文版中,

也标注了一些中文字词的拼音


值得一提的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上海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大型探访式纪录片《文运中国》已正式筹备启动。纪录片通过两位外籍主持人纵横华夏千里的探访,以第一视角实地体验中华文脉的守正创新,感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何以中国》顶级文案【节选】


《何以中国》解说词蕴藉隽永,字字珠玑,尽显汉语之精妙,与画面中缓缓展开的中华文明交相辉映,渗透着深沉的人文情怀,引领我们领略那无与伦比的文字之美。


让我们一起随着这些文字,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老文明的深沉与厚重吧!


秦汉



01


从辽东至陇西,自长城至南海,数百年间干戈不止,纷争不休。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每一张都迥异的面目,是曾披坚执锐的赳赳雄狮,也是曾被生离死别磋磨的血肉躯体。他们以及六国故地那更多未曾留名的战士,艰险岁月里为己即是为家,为国亦是为家。与家人间的牵挂,就是暗夜里明亮的光。


02


石碑地建筑群可能就是秦汉时的“碣石宫”。曲尺形宫墙之内,建筑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依稀可见昔时廊道鳗回,院落镶嵌的格局。洪波高涌,碣石为阙,此为秦之国门。临碣石而东望,日升月落,天旋海沸,终至陆地之极,身后是万里河山。


03


这是秦始皇东巡时,臣属们镌刻在琅琊台石碑上的文辞,残石饱经沧桑,铭文也大多漫浊不清,但内容依然震撼人心。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但天下并不太平,北方边境地平线上争端频仍,匈奴的铁蹄声一旦响起,劫掠与杀戮就会到来。


04


昔日的南越宫苑虽毁,周遭的繁华却2000年未息,其遗址便沉睡在广州的闹市之下。曾经流水蜿蜒的石渠;曾经天光云影的蕃池,至今还回放着历史每一次的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05


从赤古城到悬泉置是1273公里,从悬泉置到长安城是1372公里,这位离家50年的大汉公主已在遥远的西域看过了将近2万轮的日升月落,古稀之年的她终于踏上了归途。


岁月轮转,烽火已熄,古道上音尘渺绝,戍卒的书信埋在黄沙下,王侯的宫苑隐在高楼间,而那些城邑、道路、边关、堰渠曾见证着秦汉时期每一个鲜活的人,如何在这片山河湖海间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一生,慢慢垒就矗立历史长河中的巍巍王朝。


06


看我们的文明在摇篮里的孩提模样,被她稚嫩的笑容打动,看她在辽阔的山川大地上蓬勃成长,在5000多年前形成一个可以称作中国的共同体,长成为真正的文明;看她经历龙山时代500年激荡整合,将共同体凝聚为政体,为夏商王朝的诞生欢欣鼓舞;看她究天人之际,由尊帝到尚德,由编户至齐民,完成政体、社会乃至华夏文明的整合。


我们自秦汉溯源,探寻何以中国,贯通五千年文明血脉。我们经秦汉传续,虽历五千年而不老,中国依旧如旭日朝阳。



摇篮



01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我们的中国正从远古混沌中渐渐清晰。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抬升形成了中国三级阶梯式的基本地理格局。自此,大江东去,日月西沉,疾风地北,烟雨江南,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


02


今天每一种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曾见证了远古先民们的饥寒与艰辛,他们播下稻种、粟种,从此不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而是主动参与到万物生长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农为本的基因早已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血液里。


03


人与海进退之间,相伴相生。千年之后海平面趋于稳定,陆地重新露出,淡水溪河再次流淌于平原之上,成为人类宜居的家园。一叶竹筏在落日余晖中,摇进了青山绿水环抱的村庄。


河姆渡同样的地理坐标,经历海岸线变化下的古环境演变,已然沧海桑田。成排的干栏式木屋错落于菱荷丛生的河湖溪塘间,低洼的平地上稻穗金黄,芦荻作雪飞,小桥流水,饭稻羹渔,颇有几分后世的江南模样。


04


我们所以为的历史往往与权力、战争和王朝更替相关,其实真正支撑人类数千年文明与温暖绵延的,是那些昼出夜伏,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


05


远古先民在漫长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活动中,观察季节变化与万物生长,体验寒暑交替和昼夜节律,产生了对太阳的敬畏与向往。当他们把这种情感寄托在如鸟一般能通天达地的动物身上,神灵崇拜就应运而生。


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驱散了山间的溟漾晨雾,沅水在湘西的千丘万壑间蜿蜒穿行。远古的匠人以深红色的着色剂,用软笔在白陶簋形器的外底部绘出一个太阳纹的图像,如从远古幽冥中穿云破雾而来,瞬间光芒万丈。


06


百万年来无边的夜空曾令我们的先祖们畏惧,猛兽、寒冷、黑暗,总是一再侵袭的饥饿,随时突然降临的死亡使每一个夜晚都曾如此艰难和漫长。直到第一双拾取火种的手开始让光亮在寒夜驻守;第一双制作工具的手开始让万物可被改造利用;第一双撒下谷种的手开始为来年种下希望。


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一次次走向远方,平原、山地或是丘陵、海岸,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聚族而居,生生不息。从此这片苍茫大地上夜空深邃,群星闪耀,不再惧怕黑夜的人终于能抬头仰望星河。



星斗



01


长江、黄河自雪域发源,宕落高原蜿蜒于群山与莽原之间,向东汇入大海,古老的中国文明在大江大河之间生长。然而北有荒漠雪山、西伯利亚荒原和蒙古高原横亘;门上有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阻隔;东、南皆是茫茫大海。


02


在青年工匠的笔下行云流水地绽开一朵朵花,经过火的淬炼,黄底黑彩的陶器便能再现5500年前那个夏日人们所见过的绚丽,闻过的香气,陶上怒放的野蔷薇将不再步入花开花谢的轮回,而将永世盛开。


03


在古汉语中“花”“华”同音,“华”的本意为“花”。


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因此考古学家苏秉琦将庙底沟彩陶中常见的纹样喻为“华山玫瑰”,而把创造庙底沟之花的人群称为最初的“华人”。美丽的花卉纹似乎可以解读为华夏之“华”的最初由来。


04


当屏息静气,仿佛已坍塌的房屋,逆转时光再度矗立,还能听见某个首领或慷慨或舒缓的陈辞,还能听见聚在这里的人们,那热闹的喧哗。


05


青年望向不远处的圆形祭坛,红山女巫已经站立在祭坛中央。祭坛由三个同心圆石圈构成,每一圈的边缘都竖立着多棱形的花岗岩块,最内圈的整个地面铺满白色石灰石。由外至内的三圈或许分别象征太阳在冬至、春分、秋分以及夏至运行的轨道。这样的结构特征与唐长安城南郊圆丘、明清天坛较为相似,体现出古人对天地方圆早有了超越时间的共通之理。


红山女巫默诵祷词,双手置于胸前,虔诚而肃穆地展开双臂,如同展翅的雄鹰将飞升而上。凌家滩青年目睹这庄严而神圣的情景,内心如有和鸣,豁然洞明,唯有将心灵与精神托付于那伟大的自然规律,敬畏天地,方能得到持久的安宁。


06


这满天星斗竞相闪耀的大地,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核心。从此区域文化各有所长,发展并进,积累起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深厚土壤。


区域间日趋深化的交流与互动为一体化的将来积蓄着力量。那一群群阔步山川间的年轻人正如我们的青春中国,已昂首伫立在文明盛放的前夜。



古国



01


蜿蜒清翠的天目山向着衔接于东麓的杭嘉湖平原,伸出两支余脉,如一双臂膀环拥着余杭山水。


5300年前在散落于平原的孤峰残丘之上,村落连绵迭起,人们在山林狩猎采集,在湿地种植水稻。当人口逐渐蕃息,耕作技术发展,村庄和稻田便向平原深处蔓延。为了防备洪涝灾患,先民们堆土成墩,居住在墩上,死后也葬在墩上。取土时形成的低洼地带被顺势整治成河陂,再与自然水网连通便成为来往运输的水道。


时光荏苒,三四百年后这里渐渐成为方圆百里间的中心,良渚古城拔地而起。


4900年前的夏秋之际,一场大雨倾泻而下,袭击了整个天目山区。掌握尖端制玉技术的良渚匠人正在雕刻一件玉琮。神徽的纹理细如发丝,稍有差错便前功尽弃。这时屋外突然电闪雷鸣,眼前变得晦暗不清,他知无法再继续只得搁下手中的刻刀。


02


考古工作者凝视着残余的墙体,分辨着地层,观察着制作技术。城墙之内仿佛站着古时的一群人,他们也曾望向没有竣工的墙体,望向未知的历史那头。


03


距今4900年前,深秋黎明的莫角山上,庄严的神殿浸染在霞光中。神殿广场之上已聚集了来自良渚古国各地的首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即将开始。


大巫师上前将玉琮交到良渚王手中。良渚王头戴玉锥形器冠,额束缝缀半圆形神人兽面纹玉牌的丝带,发髻上插着三叉形器与长玉管组成的玉饰,脖项间挂着玉管串饰。并肩立于他身旁的王后,髻上插着玉梳背,头上戴着半圆形玉牌与玉管串成的冠饰,颈间挂着玉璜和圆牌饰组成的繁复组佩,双腕戴着玉镯,行动间琳琅珑璁。


良渚王郑重地举起玉琮,那一刻玉琮上的神徽无比清楚而神圣,仿佛神的眼睛正注视着良渚古国的芸芸众生。


04


汉江北岸的大洪山南麓,屈家岭文化的早期城址聚落群在5300年前便初具规模。直到500年后那始于青萍之末的溪洞终于酿成壮观的风潮。


石家河城扩展成占地达120万平方米的大城,周边的直接控制区域更是足有8平方公里之广。以石家河城为首,江汉之间的聚落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残留于地面上的西城墙曾经在护城河中流淌的水,还能让我们依稀看见四五千年前石家河古城的巍峨。


05


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在江汉沅澧间扎根,农作已数千年。由于人口增多,交流频密且河湖交错,洪涝频繁,一个个规模庞大人口集中的古城在湖沼边缘的平原地带拔地而起,呈串联之势。通过仪式性的联盟、公共性的协作,层级城市体系的构建,他们凝聚起共识,认同于彼此。用千百年的时间共同耕耘一片土地,用千万双手共同搭建一座座城,直到缔结一个稳定的区域性政治联盟,造就一方土地的强盛。


盛夏的岱宗之北,古济水之滨,焦家聚落周围,流水潺湲,林木葱郁,座座村舍升起炊烟袅袅。


06


石家河扎根于传统,在长江中游建立起强大的连城网络,形成千里同风的联盟。大约在4100年前来自北方的力量南下,改变了石家河文化的面貌,长江中游也由此纳入早期中国的版图。后石家河文化中的玉器和图像元素均在日后的跨区域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所有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着此后作为整体的华夏文明的构建。正是他们的发展造就了广域中国的多元基础,又为王朝中国的延绵发展提供了生态、文化、人口和资源等各方面腾挪的空间。


黄河之水奔腾而下,中原即将成为新的时代引领者,下一场历史变革就要到来。



择中



01


黄河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的大“几”字形,是造化之力在神州大地书写出的最壮阔—笔。紧邻这个“几”字形大弯的东侧,是吕梁山脉、太行山脉和它们之间的一连串狭长盆地。


距今4300年前,在其中的临汾盆地出现了一个曾辉煌一时,却因岁月久远而湮没无闻的古国,它的都邑就在今天山西襄汾陶寺村一带,研究者遂以地为名,称之为陶寺。


雾中,考古工作者们忙碌却有序地清理着陶寺遗址的一角。随着覆盖其上的泥土逐渐被揭去,这里赫然显露一场灾难的证据,4000年前的一位年轻贵族,侥幸从这危机重重中逃脱,他宁愿投身那似乎终古不见天日的密林中,也不愿再面对那曾经繁盛的都邑里发生的一切。


02


距今4000年前的深秋,夜幕覆于千万道坼裂的黄土梁峁之上,天地间一点点微光徐徐闪烁,火把之间,石峁首领正缓慢地、庄重地登上皇城台,登得越高,就离苍穹越近。


明月孤悬,台城高矗,月光、人影与火光摇曳交映,流动过立于地面的神面纹圆形石柱,流动过嵌在石墙中的玉器,以及那些人面、动物和神面的石雕。环眼神面,是源自江汉之间石家河古城的庄严肃杀,人射马,是来自辽阔草原的生机勃发,两条龙盘曲如环,身披鳞甲,充满着莫测的力量。


他伸手摩挲着石雕龙身,神龙犹如被唤醒,在暗夜的微光里闪耀着灵动的生命感。这些石雕散落着嵌于石墙间,有的甚至被倒置,但丝毫不影响那粗犷线条凿刻出的原始美感,石墙缝间,还常有故意嵌入的玉制刀钺,扁薄锋利的带刃玉器原是古国时代各区域首领下葬时,显示军权、王权的身份标志。


03


在陶寺湮灭之后,石峁也开始衰落,中原其他城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而时代的战车,将由新的王者驾驭。


距今3700多年前,洛阳盆地北面,邙山的一处高岗之上,夏王少康面南而立,洛河经山下浩浩东去,南面,伊水两岸双峰耸立,如同门阙;西面,晨雾尽头是狭长的函谷,直通关中盆地。


根据古文献记载,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是王权世袭的开端,开辟九州的禹,为天下苍生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此后的数代王者,有奋发与开拓之主,也有失德和流亡之君。几十年前,先王太康在一次田猎活动中,被东夷的后裔突袭,下落不明。太康失国之后,他的五个兄弟辗转流亡,在洛水边悲吟《五子之歌》。


04


碧龙飞升,铜铃和鸣,神灵降临,亡灵升天。一如后来《诗经》中所记,周王祭祀宗庙时,“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神巫一足略跛,随着节奏,且行且舞,足迹画出大大的八字,这样的步伐被称为“禹步”,表现着大禹治水行山之艰难。


新砦陶器盖上的龙首、陶寺陶盘上的蛇形蟠龙纹和石峁石雕上的龙蛇形象,在此刻合而为一,成为后世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永恒的图腾。


05


黄河九曲,夭矫如龙,九州共望,国之在中。在何以中国的追问中,二里头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在此时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转变,开启了以铜礼器为核心,政治权力与伦理秩序合一的三代文明。


二里头的崛起,是中国这个文化共同体内,第一次出现超强的政治文化核心,其影响所及超越良渚、陶寺和石峁等各个时期的代表,呈现融合集中的“王朝气象”。这一文化核心正处于周人所称的“中国”,影响波及四方,确立了中华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点,从此历经沧海桑田,永不离散。



殷商



01


传说中,女子简狄水中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契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这以后便有了商族。商代甲骨文中,商王祖先亥的名号中冠以鸟形,这正是商人对玄鸟感生神话的崇信。


从太行山中,到冀南、豫北平原,历代先祖经历几多艰险、几多征战,才由弱变强。作为玄鸟子孙,成汤得天命,自奋蹄,约公元前1600年,在山西南部的鸣条之战中,夏王帝桀被成汤率领的商军彻底击溃。而洛水之阳的斟鄠之地,辉煌一时的二里头都城已现衰败之象。


02


传说仓颉造出文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天地间同为这亘古未有的创造而震撼。文字之于古人,如劈入混沌世界的雷电,惊醒并照亮了蛰伏的文明。自此以后,人类拥有了能够世代累积和叠加的智慧与情怀,万物灵长之文明永难磨灭。


从武丁时代开始,中国拥有了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象形文字,是商朝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至今,这方正汉字的一笔一画间,仍存续着商人眼中那日升月落、风雨雷电的万象,古今攸同,仍维系着这三千多年来每一颗以汉字启蒙的心灵,无问西东。


03


以殷墟为中心,北起沙丘,南到朝歌,西至太行山,东抵古黄河,这便是商的王畿所在。水渠和道路由着中心生长出去,如虬须盘根般蔓延至商的每个角落。由王畿向外延伸数百公里。侯、甸、男、卫等各级贵族的领地构成商藩屏,方国势力交错期间。


04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各种器型已臻于成熟之境,与稳重简洁的造型形成对比的是纹饰的繁缚。铺满整齐的地纹中有以更粗重的线条与凹凸,勾勒出各种具有丰富意象的纹样。拧戾的饕餮,蜷曲的夔龙,昂首的凤鸟,重生的退蝉,这些复杂纹饰熔铸于圆弧的容器表面,却无一处废笔或错漏,非高超至极的工艺和设计能力不能达成。


05


商人通过精湛的青铜重器,营造了一种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氛围。这也是商人浩荡而深窈的精神世界。神灵漫天,异兽满地,人之在其中,唯有商王可以沟通天地。而这些集稀缺资源、复杂工艺和神秘知识于一体的青铜礼器,其组织生产使用方法和器用制度也都一概掌握在商王的手中。


独占神权,只实现了精神层面的统设,这尚不足以使商的统治者高枕无忧,唯有配合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构成王位之畔的坚固藩篱。


06


这尊陶土塑成的、比心还小的脸庞。他是谁?他是为主人殉葬的驭手,他是向命运索取答案的贞人,他是顺着江河漂泊的青铜匠人。他望着我们,仿佛有很多话要说,那是甲骨文也无法言传的、一个人平凡的悲欢离合。而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出自戎狄之间的周人已经蓄势待发,他们,将带着我们的中国,走向闪烁人性光芒的家国天下。




家国



01


暮色渐深,马车仍在山路间向残阳落下的方向奔行,艰难的路途如同鸿沟,隔离了远方的山河。


太师疵和少师彊两位商的重臣牢牢护着身旁的编铙,这是商王朝最神圣的祭乐之器,也是他们家族世代职责所司。他们生怕一路的颠簸令其稍有毁损。由于帝辛的残暴,他们不得不和许多殷商贵族一样,选择离开故土与故国,逃往以仁德闻名的周。在伐商的檄文《牧誓》中,武王痛责纣王的失德,他将克商之战称为“行天之罚”。


在那个极度崇拜神巫的时代,周人却从世俗层面,提出统治的合法性应该来自天命,而天命不在于祖先与天的特殊关系,不在于独占通天之技术和资源,主要在于统治者的德。有德之君,就会被天授予神圣的大命,得此大命者,可以革除失德王朝的旧命,建立新的王朝,抚育万民。


02


商,以灿烂的青铜和完善的文字体系,将我们的中国文明推送到新的发展高度。但是商的覆亡也说明,对神权的独占以及大规模的征战和杀殉,已经不足以威服四方。


03


归途中,他特地折往商人旧都,只见宫倾城圮的废墟上,已是禾黍青青,箕子是殷商王族,也是与微子比干齐名的重臣。曾经的朝堂之上,面对一意孤行的帝辛,他没有像比干一样死谏,也没有像微子一样离去,而选择了装疯,终致被囚为奴。武王之前,他也曾面陈《洪范》献上治国之法,但终不愿仕周为官而远走。


眼前,太行西峙,洹水东流,故景依旧。那个曾令天下“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天邑商,却已无迹可寻。


箕子忍不住悲从中来,在长天后土之间,怆然的放声唱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中的狡童,正是商朝的末代之王,他的侄子帝辛,早已在武王兵临城下那日自焚于鹿台之上。殷商遗民听到这支歌,莫不垂泪。


他们的王朝啊,终是沉入历史的长夜了。


04


自此之后,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于汗渭之间,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们即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角,并开启中国历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孔子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人通过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构建,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调,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华夏这一文明体的概念自此确立,并开启了一种内含天下结构的政治共同体形成模式。


从此,不论是何种语言、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族群,不论从何处发源,只要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生活,通过不断的调适认同基础,终将能融入这套无外的天下秩序里。那最初在伊洛之间的中国,势必如滚雪球般,生长成一个灿烂而盛大的政治共同体!



天下



01


2400多年前的暮春,天下仍未太平,孔子却在梦中看见了久违的安宁。梦里,他和曾皙、颜回、子路这些弟子们,在春日的沂水边,身着新衣,沐浴春风,歌咏舞蹈。恍然间,对岸桃花林中有人肃立,隐约如周公。周公是孔子倾慕已久的圣人,以礼制终结了商代神权至上的治世理念,引领天下走向以人世为本的发展道路。


“至才(哉)周惠(德)”,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版本的“论语”类文献中,孔子对西周治世观的由衷推崇之语。但此刻,孔子梦中那位西周礼制开创者的身影,却已渐渐看不真切。杏林外,车马喧嚣,惊醒了孔子的梦,那是鲁哀公归城的车骑,人们纷纷传言他今日猎得麒麟。麒麟是传说中预兆圣王现世的瑞兽。


东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不止。鲁是周公之后,理应是礼制的卫护者,如今却连鲁公也利用瑞兽来造僭越礼制的舆论之势。孔子惊觉,在有生之年里,他所怀抱的治世理想再不能如愿了。


02


在春秋三百年的动荡岁月中,旧秩序的约束力终究日渐微弱,政治格局经由血与火的洗礼,不断更迭,曾经由周天子号令的天下,转而被各怀野心的强国诸侯,搅动争霸风云。在这种情势下,宋、郑等中原小国遭兵燹之祸尤深,唯有殚精竭虑,以不同的方式辗转求生。


03


郑地的音乐宛转悠扬,往往直抒胸臆,明快且富有生命力。虽然被正统的礼乐拥护者们,视为不入流的“淫声”,却迅速流行于各地,这不正是民间审美的抬头吗?


返至家中,子产在回复叔向的责难之书中,写下了他一切作为的初心,“吾以救世也”,子产知道,战火还将再起。他肝胆俱焚,只求所有的政策能及时奏效,为郑国多争取一些时间,让那山水间平和的景象,存在的再久一些。子产被孔子称为“古之遗爱”,从子产到孔子,无不试图在这动荡的时世里,寻求重建社会秩序之法。


终其一生,孔子未能见证治世理想的实践,子产也未能挽救颠坠的时局。世道艰难,但那样多的人仍在各自的位置上尽职尽责,为社稷家国死生以之,为天下大宁,匹夫怀责,这是他们的理想与信仰。


04


三年前,东出中原,灭滑而返的秦军在此遭遇晋军联同姜戎的伏击,数千兵士无一生还。三年来,秦军上下无不希望一雪前恨,却屡败于晋军。直到今次,将士们渡过黄河后,将舟船尽焚,背水一战,终于大败晋军,这才敢前往崤山,为三年前阵亡的众兵士举丧。穆公于军前痛斥自己当初不听劝阻,执意发动崤之战的罪过。秦军在崤山中大哭三日,四面山谷回音阵阵,天地仿若同悲。


这已是秦穆公执政的第36个年头,环顾天下,周室衰微,惟有秦与齐、楚、晋可称强国,多年来,穆公在西陲远望着东方霸主迭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日夜催动着他。崤之战后,秦人终于认识到,东出之路已被晋国封锁,强盛之法惟有向西开拓。穆公用百里奚为左庶长,在执政的第37年,奋秦人累世经营西部之力,开地千里,称雄西戎,周天子派召公贺以金鼓。


自此,秦穆公亦被奉为春秋一霸。但崤之战也宣告着,秦晋之好已成过眼云烟,秦国东出之路暂时受阻,此后许多年,中原的政治秩序将与秦国无缘,秦国在一个相对静息的环境里,蓄力等待逐鹿中原的时机。


05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与城市兴盛。齐都临淄城内,曾经轻歌曼舞,百贾千工,一派繁华景象,而诸侯的争霸,又带来了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临淄西门之外,是稷下学官之所在,这里一度是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学者,多达千人左右,这些学者纵横于各国之间,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交响出文化融会的新声。于是,新思想和新秩序的建设也随之而来。彼时的诸侯,无不反复追问,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的回答是三个字:定于一。


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当作乱世。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孕育出天下大一统的基础。


06


秦,终结了数百年的纷争,延续和实现了周人的家国理想,将华夏九州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站在江河入海的时代,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是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曾有人在黑夜里,擎起天地间的第一簇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


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曾有古国在大江大河间初铸辉煌,自九州之中,酿就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数千年岁月而来,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蹈瞠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创造出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


《何以中国》从始至终,亦是站在考古学搭起的阶梯上,向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致敬!自先人起,便未更改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于和平与统一的刻骨记忆,让我们在这片祖先们曾守望过的天下,携手同心,去往那光明盛放的前方!


文|上观新闻-文化观澜  张熠

解说词|何以中国

图|上观新闻-文化观澜 《何以中国》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霸国晋阳古城.中国庞贝祆神楼

云冈石窟佛眼回归平陆商代方鼎往事 

徐显秀蓝宝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 皇后悲剧

羊舌上的晋国发现倗国 芮国虎妈韩国劲弩之哀

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 | 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

海昏侯的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隶寂静鸣条岗驯龙者宿命

箭响马到陆浑戎唐晋凤凰陨落:宗师顾炎武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五台山金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

错金鸟篆铜戈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 . 波斯银币 大月氏人 . 造玻璃术

少林 . 资寿罗汉契丹秘藏 . 应县木塔巨碑沉陷 . 武则天


山西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铜名剑之二: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文博山西
挖掘历史,探索未知,关注山西地域文化及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