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期中检测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默写。(10分)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首先我们应该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这样真染而热烈的报国衷情;我们还要有(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这种男挚高峰、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对待学业和工作,我们也要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的忠诚和奉献情怀。
成长道路可能会遭遇坎坷,那就让我们像范仲淹那样(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实现理想的过程可能会遇到波折,那就让我们像李白那样积极乐观,坚信(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分)
【甲】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chù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伸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乙】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节选自《北方》) | 【丙】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níng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节选自《鱼化石》)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啮( )啃 家chù( ) 瘦瘠( ) níng( )视
(2)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B.饥谨的大地/伸向/阴暗的天
C.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D.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3)【甲】【乙】丙】三则材料中,体现出艾青“深沉警策”诗风的一则是__________。(3分)
(4)“土地”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之一,请结合《艾青诗选》全书,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3分)
3.九年级某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
(1)郑弘毅同学活动后写下一段感言,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忙修改。(6分)
【A】这次活动,使我领悟了自强不息的品质。自强不息是人的精魂,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前进的途中也许会遇到急流险滩,但只要我们有理想,【B】敢于奋力拼搏,勇于担当责任,就一定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C】许多人能够取得成功,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①画线句【A】有标点错误,可将 改成 。
②画线句【B】删改成两个三字短语 、 ,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和谐。
③画线句【C】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2)中国古诗文中有不少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诗文名句。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相应的表格。(3分)
诗文语句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精神风骨 |
A.不屈不挠 B.自信乐观 C.持之以恒
(3)许多诗人借歌咏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请分别填写下面句子所咏之物的名称。(3分)
①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所咏之物: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所咏之物:
③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过后始青葱。所咏之物: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活界碑
①将军来了,刚脱下军装的将军又匆匆踏上了征程。
②这是新疆毗邻某国边境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夏天蚊虫独霸天下;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狂风暴雪是主人。这一切,将军再熟悉不过,二十多年前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③面前的人让将军吃惊不已,没想到他会如此老相,看上去跟自己一样老。面色黑褐,石般质地,满是皱纹如刀刻,从不打理的白发分明是一束燃烧的火,日夜不熄。腰身略显佝偻,但步伐仍旧矫健,精神抖擞,面对将军,格外地兴致勃勃。
④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有他陌生的事物。只有他俩,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巡视。
⑤居住的屋,石块垒砌,不大,但牢固,坚不可摧。屋有些年份了,一次次发黑,又一次次刷白,在荒原上格外醒目。荒凉已属于过去,如今有绿草荫荫,似一张略显破损的绿毯向四方铺陈。环屋而立的是树,一排排,一行行,个个精干,像严阵以待的士兵。
⑥最夺目的是屋门正前方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没有停歇地飘扬。旗杆是一棵削枝去叶的树干,下接大地,上顶蓝天,不够光滑,不够笔直,但绝对直立向上。何止是旗杆,还是卓越的指挥官,四面八方的树木草茎随时听从号令,向她看齐。
⑦有草了,在原先风卷砂土扬的荒原上,虽不茂盛稠密,毕竟是有了斑斑驳驳。男人指着那些草说,种的,一次不行两次,一年不行两年,我有的是时间是干劲,它耗不过我。有树了,稀稀拉拉,像针,插在地上,偶尔会成排。男人说,种树更难。水,我舍不得喝,一口口喂给它。搬石头围成圈,天天守着它,它不敢不活,不活就对不起我了。
⑧将军有新的发现,这里或那里,同样是树是草,长在那一块范围的是一个国旗的形状,另一块是党徽的形状,又一块是八一的形状。平原广阔平坦,土黄草青树绿,站在远处高处瞩目,异常醒目。以将军一生的经历,这是三个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也时时可见,可此时的注目,自然而然叠加到根深蒂固的荒凉背景上,心潮涌动,不能自抑。男人不在意,只是嘿嘿地乐,说,反正是植草,是栽树,不如一物多用。让那边的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咱中国的地盘,不但我在守,一草一木都在守。
⑨眼前是边境线了,将军看到了界碑。界碑只有一块,可沿着界碑,是一排长长的石头堆出来的长城,两端看不到边际。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但相互咬合穿插,像无数个人相互握手拥抱,肩腰搂缠,汇聚成强大的壁垒,生根兀立。这是什么样的工程?这里最多的是土,仅仅是土,鸡蛋大的鹅卵石都不易发现。男人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花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心思,又是什么样的毅力、斗志和干劲?
⑩它们跟界碑一样,比我尽责多了。男人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关键时候还得靠我。二十来年,劝返制止临界人员上千吧,不多,一年不过五十次,没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说到这,男人的自豪又上来了,还有自信。
⑪男人领着将军攀上一个高处,方圆几十公里尽在眼前。石墙、树木、草丛,早已置换了曾经的荒凉,处处生机,无限生机。男人的大手从左指到右,转了一圈,骄傲地对将军说,我官不比你小啊,它们都是我的兵,祖国的兵,白天晚上都在站岗放哨,戍守边疆。当年建制撤销解散,我让您犯了错误,特批我留下,没愧对您吧?
⑫将军忍不住了,闭了半天的嘴一声干咳,喊出了立正的口令。男人发愣,怎么还要挨训?小时候,一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将军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的珠光,说,你站好,我给你敬个礼。
⑬这一个军礼,沉重庄严。男人的回礼是颤抖的,礼毕,哽咽着说,我不能陪您终老了,我要在这守下去,死后的骨灰也埋在这些树根下,让树继续长,再壮些直些,陪它们一起往下守。
⑭将军说道:“ ”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中“从不打理的白发分明是一束燃烧的火,日夜不熄”,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略显老态但精神抖擞,有着满腔爱国热情的“男人”形象。
B.第④段中“只有他俩,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巡视。”,既以空间的阔大表现了他们个人的渺小,又用“巡视”二字凸显出他们形象的高大。
C.第⑦段中“一口口喂给它”,第⑧段中“嘿嘿地乐”,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男人” 甘于奉献,乐于守边的情怀。
D.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通过将军的所闻所见以及实际行动,从侧面衬托了“男人”舍家为国的献身精神。
5.文章以将军的行踪为线索,叙写了其见闻和感受,请根据内容概括填写。(4分)
将军的行踪 | 将军的见闻 | 将军的感受 |
进入边境无人区 | ① | 再熟悉不过,难以忘怀 |
到了居住的屋 | 绿草荫荫,树木成行,红旗飘扬,草木成国旗、党徽等形状 | ② |
到了边界线 | ③ | 无比惊叹、敬佩 |
攀上一个高处 | 方圆几十公里是石墙、树木、草丛,处处无限生机 | ④ |
6.以“活界碑”为标题有哪些含义?(6分)
7.文中的“男人”具有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8.本文处处设疑,最后必有照应。请你为这篇小说补写个简短的结尾,并谈谈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二】(16分)
材料一: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摘自人民网《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看完《只此青绿》后,我只觉得所有的形容词都太苍白了,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和震撼。”香港市民赵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绿粉”。她依旧记得2022年的除夕之夜,《只此青绿》选段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每一个元素都狠狠击中我的中式审美”。“得知它要来香港演出时,就非常期待。”赵兰拉上家人和朋友,提前定好闹钟,守住关键的“抢票时刻”,最终如愿抢到香港场首演的门票。一连三日的演出,香港文化中心到处可见和赵兰一样的“青绿粉”。他们有的身着中华传统服饰,有的打“飞的”专程而来,人群中还不乏一些“洋面孔”。
(摘编自新华社香港2024年1月8日电 《只此青绿》来港)
材料三:
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一座地坑院,21个剧场,可同时容纳1万名观众……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每天有近700分钟不重复的演出,近千名演职人员参演。每一个剧场、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场丰富的历史文化盛宴。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获得命名的有15家园区,预计到202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达到50家。这些文化企业集聚并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对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摘编自(《传统文化节目何以频频“出圈”》《南方》杂志2023-3-24)
材料四:
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首先,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此次爆火的《新龙门客栈》则在越剧创新上大胆尝试,在演出方式上推出一个新概念——环境式越剧,采用沉浸式场景,剧场是一间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演员表演时可与观众互动,大大增强了戏剧观赏的体验感。
其次,形象传达必不可少。文艺作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需要一个“高光时刻”、一位“亮点人物”、一套醒目的“包装”,这能大大提升作品的辨识度。比如,在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一句“十八岁少年的千古绝唱”,就让《千里江山图》与画家王希孟充满震撼感的传奇故事一起抵达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内心。
最后,适应平台属性变化非常重要。从剧场、影院、电视到PC端,再到手机等移动平台,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摘编自《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光明日报》2024-01-03)
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幻城是一座有21个剧场的主题公园,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
B.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沉浸式场景,大大增强了观众戏剧观赏的体验感。
C.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给传统文化类作品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D.前三则材料表达方式依次是议论、记叙和说明,编者采用逻辑顺序来编排。
10.材料三画线句子列举了许多准确的数据,有什么作用?(4分)
11.材料二中直接引用了香港市民赵兰的话,有何表达效果?(4分)
1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传统文化类作品频频“出圈”的原因。(5分)
【三】(16分)
【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
13.(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客此 客: ②异年谱也 异:
(2)各写一个含有加点字且字义相同的成语。(2分)
①夜气方回 成语:
②忆即书之 成语:
14.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16.【甲】文说“见余大喜”,【乙】文说“翻用自喜”,两个“喜”字所表达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三、写 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成长路上,酸甜苦辣,多样的生活总是会让我们感悟良多。一缕风,一滴水,都会惹人情思;一本好书,一次陪伴,都会倍感喜悦;一次同行,一回邀约,也会满怀期待;一份等待,甚至一回挫折,也会成为幸福的怀恋……
请以“这也是一种幸福”为题,联系你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感悟和发现。
【提示与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参考答案
1.(10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共10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字的,该空不得分)
2.(13分)
(1)(4分)niè 畜 jí 凝(每空1分)
(2)(3分)C(C.“生活”是谓语,“在大地上”是状语,因此“生活”的后面要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就是: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故选C)
(3)(3分)丙
(4)(3分)“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意思对即可)
3.(1) ①“搏击者”后分号改为逗号
②“敢拼搏” “勇担当”或“勇担责”
③删去“原因都”
(2)C A B
(3)竹子 梅花 松树
4.D【解析】考查点:如何判断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和“将军”。从内容上看,“将军”和“男人”都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从主旨上看,文章赞美了他们二人舍家为国的献身精神。
5.①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 ②心潮涌动,不能自抑 ③沿着界碑用石头堆出长城,两端看不到边际 ④敬重、感动(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本文以将军的行踪为线索:边境无人区-居住的屋-边界线-一个高处,详细叙写了将军的见闻和感受,要找到对应的段落,如①空对应第②段内容,②空对应第⑧段内容,③空对应第⑨段内容,④空对应第⑫段内容,简要概括即可。
6.草木、石块等都像兵,在为祖国站岗放哨,戍守边疆,成为活界碑;男人几十年在西北边疆扎根,成为一尊活界碑;将军准备和儿子一起,做一尊活界碑;突出了为祖国戍守边疆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共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标题的含义。从表层含义来看:文中的草木、男人和将军等都是活的界碑。草木长成国旗、党徽、八一等形状,石块被男人垒成长城模样,都像活界碑,让邻国的人一眼就能明白是中国的地界;男人用二十多年的青春在无人区扎下了根,像一尊活界碑,守卫着祖国边疆;将军打算和儿子一起,做一尊活界碑,继续守卫着祖国边疆。从深层含义来看,突出了为祖国戍守边疆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易错提示】标题“活界碑”中的“活”至关重要,学生要围绕“活”字,思考文中活的界碑指的应该不是新疆边境无人区真正的界碑,文中对“界碑”的描写也是一带而过的。这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就是让读者把着眼点放在“活”上,能联想得到文中的草木、男人、将军等都是活的界碑,才是作者所描写的对象。
7.深明大义。他请求特批留在无人区,哽咽着说不能为父亲送老,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决然选择守卫祖国边疆;
无私奉献。戈壁荒滩上夏蚊叮咬,冬季酷寒,他把青春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
吃苦耐劳。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曾经荒凉的边境变得处处无限生机。
尽职尽责。几十年来,他劝返制止临界人员上千,没发生一起涉外事件。(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本文中的“男人”形象鲜明,从情节以及描写中可找到人物特点。他请求特批留在无人区,哽咽着说不能为父亲送老时,可知忠孝不能两全时,他选择报国。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荒凉的戈壁滩变得生机无限,劝返制止临界人员上千名。可见其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品格和精神。
8.结尾:儿子,还有我呢,我们一起。(2分)
作用:结尾点明将军和男人的关系,照应前文多处伏笔,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同时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升华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父子二人献身祖国边防事业的由衷赞美和敬佩;结尾将故事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给人强烈的震撼,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用共4分,每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局的作用。从“二十多年前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面对将军,格外地兴致勃勃”“二十来年,劝返制止临界人员上千吧”“我让您犯了错误,特批我留下”“男人发愣,怎么还要挨训?小时候,一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这些语句中可知“将军”是“男人”的父亲。从“刚脱下军装的将军又匆匆踏上了征程”和“活界碑”可知“将军”要和儿子一起为国守边。分析其作用,要考虑结构及内容两个方面作用。本文结尾在结构上照应前文多处伏笔,内容上又升华了文章主旨,而且这种欧·亨利式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技巧点拨】小说几种结尾的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尾(也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结尾”。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2)卒章显志式结尾:即画龙点睛,点明或揭示了文章中心。(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9.A【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文是“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目前”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删除后过于武断。因此选A.
【答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把每个选项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仔细比对,可在材料中用笔画出相关语句,再仔细揣摩选项的说法是否与材料一致。带有说明性的材料,尤其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别是限制性的词语,一般不能删除。
10.列举了“15”等准确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数量之多,同时也阐释了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的原因,加强了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材料三中列举了许多确切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数量之多。结合材料三下面的(摘编自(《传统文化节目何以频频“出圈”》《南方》杂志2023-3-24),也解释了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的原因,从而加强了说服力。
11.(1)引用市民赵兰的语言真实还原和重现现场的细节,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2)消息的来源是事件的当事人,有助于提高新闻真实性;(3)真实呈现了一些传统文化作品受到观众追捧的现象。(共4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材料中直接引用的作用。从(摘编自新华社香港2024年1月8日电 《只此青绿》来港)可知材料一是新闻,因此要考虑新闻的特点。
通过引用当事人的语言真实还原和重现现场的细节,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引用当事人的话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评价新闻、强化主题、交代来源、提供证据。
12.①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②作品符合观众的审美;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守正传承传统艺术,同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新;④塑造典型形象提升了作品的辨识度;⑤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适应了平台属性的变化。(每点1分,答对五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与加工。根据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的谈话,可知其指引是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二中“每一个元素都狠狠击中我的中式审美”,材料三中“这些文化企业集聚并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对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材料四中“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其次,形象传达必不可少”和“再次,适应平台属性变化非常重要”等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知识拓展】
传统文化,包括汉字书法、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乃至出土文物等,展现了新时代下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13.(1)①客居 ②不同于
(2)①如梦方醒 /方兴未艾②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共4分,每小题1分)
【解析】(1)题考查学生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解答此类题目时,一般方法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牢记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2)题先要明确词意,再根据积累写出成语。“方”是“才、刚刚”之意,“如梦方醒”“方兴未艾”中的“方”都是此意。“忆即书之”中的“书”是“写”之意,“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中的“书”都与之同义。
【易错提示】学生在解释词语的时候,容易根据词语字面意思来写。比如第(1)题中的“客”,误译成“客人”,第(2)题中的“方”误译成“正”等等。古文中词语常常一词多义,必须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在牢记常用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要提高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本题:
课外语句 | 课内链接 | 词语解释 |
夜气方回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方:才,刚刚 |
异年谱也 | 或异二者之为 | 异:不同于 |
忆即书之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书:写 |
14.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先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先抓住“当作如何消受”这个问句,再结合黄粱梦、南柯梦的典故分别对应着黍熟黄粱、车旋蚁穴来进行断句即可。
【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近年来成为中考热点题型,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如下技巧:1.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太行王屋何?不亦说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15.(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翻译浅易文言语句。翻译句子时,要将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句中“焉得”即“哪能”,“更”即“还”,“谓”即“说”等,翻译出来的句子还要力求语意准确、语句通顺。
16.【甲】文中“见余大喜”一是表现了客人在冬天雪夜“天涯遇知音”的惊喜之情。二是反客为主,借“客之喜”写出自已之惊喜;【乙】文中“翻用自喜”中的“喜”是以“喜”衬“悲”,既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留恋,还可以体察到一种沉郁的哀愁,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甲】文中“见余大喜”,指雪夜冬天“两人”见到与之志趣相投之人,自是又惊又喜。同时作者以“两人”之喜突出自已之喜,表明了作者的心声,难掩自己“天涯遇知音”的愉悦。“翻用自喜”在文中指作者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起来,再结合“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可知这种“喜”有对故地故友的留恋,有对过去繁华靡丽生活的感叹,“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因“喜”的人不同,不同对象的心情也各异。
【甲】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译文: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与年谱不同;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17.【命题意图】
“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无不体现或渗透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中。有关“幸福”的话题或题目,历来是中考作文的热点。
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其幸福观不同也很正常,但幸福观不能偏激,不能有悖于大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想写出彩也需下功夫,既要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又要对社会热点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称得上是对考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检测。
【思路点拨】
审题:文题中的关键词是“也”。“幸福”好理解,关键是“也”字,“也”字表明“这种幸福”不是平常熟悉的那种“幸福”,而是从平淡的生活中感悟出来的一种幸福。正如作文材料所言,启发我们要从别人感受不到的幸福中收获幸福。考生不妨从中选一个角度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受。
立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写作范围广泛,考生应选取有启发性、有价值意义、能突出主题的素材,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作,切忌面面俱到,不得章法。
选材:写作内容比较广泛,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让人感到幸福的情景比比皆是。一缕风,一滴水,一本好书,一次陪伴,一次同行,一回邀约,一份等待,甚至一回挫折,皆可入文。比如,可写平常与家人一起散步这一普通场景来表现家庭温馨;可写日常与同学一起苦学却感受到幸福的情景;可写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向贫困地区捐钱捐物等等。在选材时,要注意扬长避短,使用自己擅长的题材。这样才有话说,情感也真。
构思:以“亲近自然,这也是一种幸福”为例。可以采取欲扬先抑手法,先写对亲近自然不屑一顾,再写亲近自然让人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体验。可以以夏夜“捉萤火虫”为线索,对夏夜美景和捉荧火虫游戏展开具体描述,不愿捉到忍不住捉,再到乐于捉,行文一波三折,增强可读性。为了让立意更深,就写小作者爱玩手机,让“低头迷恋手机”与“抬头拥抱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让主旨表达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