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真卿到王羲之,书法高手都是怎么写出传世名帖的?

学术   2024-12-06 15:10   安徽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放眼望去,在我们周遭,皆是千篇一律的灰蒙建筑,整齐划一的店铺招牌,甚至路人脸上的妆容与神采,都带着同样的空洞与焦虑。


实用主义正在让我们不自觉地变成“美盲”,但中华文化并不缺乏美的传统。传承千年、带着中文世界那份独有优雅的书法,便拥有活生生的、直观具象的美。即便是不擅长挥毫泼墨的人,也总能被书法艺术中的水墨韵味深深吸引。


书法绝不仅仅是被束之高阁的艺术,它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音乐和绘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审美修养。


而掌握书法的关键,就隐藏在经典的传世碑帖中。


三联中读联合活字文化,集结书画名家何大齐,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涛,书法家崔寒柏,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薛龙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绍刚,前《书法报》执行主编陈新亚,六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者,开设视频专栏《笔墨没有秘密——十八个传世碑帖学通书法》


他们将推荐并精讲十八种传世碑帖临摹,带你走出误区,建立书法学习的正确理念,用笔墨对话古人,走进书法高手的世界。

如何在经典碑帖中找到自己的学书路径?
书法是让当代人神往的世界。感动于书法的美,又说不清美在何处,渴望获得书法技能,又畏惧练字的艰难。这套书法课,源自于我们的困惑,在已经失去了书法环境,甚至连字都很少写的今天,什么才是进入书法最享受又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想到的是古人的书法经典。它们通过金石或纸绢流传下来,现在统称碑帖。古人学书法时,临摹前人名作是必修课,直到自己的书法也成为经典碑帖,被后人临摹。那时书法作品的复制传播不便,人们重金求购珍贵字帖,不少人得到一件拓本就临习终生。 
我们的幸运在于,能见到的历代碑帖远多于前人。在这些碑帖的体系中,保存着书法所有的法度与精髓,每一笔画都不是凭空而来,但需要高人指点,才能看懂。
我们找到六位老师,有书法史学者、书法名家、书法教育家。这些有多年研究、创作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将带我们通过临习碑帖学通书法。
早鸟特惠
早鸟价84元(原价168元
▼扫描二维码跟着名家学书法
六位书法名师
带你走进书法高手的世界

关于临习碑帖的必备基础,书画家、书法教育家何大齐老师提出“学书法先要认识汉字”。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至高地位首先是因为和文字的关系。对汉字了解不深是现代人的通病,甚至书法家都难免写错。临帖中会遇到不常规的字形,破损处需要辨认字迹,缺失的字需要查找。何老师从汉字的历史和趣味入手,教授现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学,作为书法学习的起点。 
学习经典碑帖是提高书法审美力的必经之路。老师们在课程中推荐的十八种碑帖,是五种书体中的传世经典,也贯穿起书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书法篆刻家刘绍刚老师将考古发现带进课程,解释古文字的书法之美。
书法史学者薛龙春老师和刘涛老师从历史和审美变迁角度分析楷书和隶书。
书法家崔寒柏老师将名家个性与人生经历作为线索,讲授行书的笔法和内涵。
草书名家陈新亚老师从日常书写的角度解释草书名作,让这种最难看懂的书体瞬间变得亲切可感。
从古老的金文拓片,到历代名家名帖,再到不知作者但后来奉为经典的汉魏碑刻,我们将在课程中看懂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极致之美。

用笔墨对话古人
获得属于自己的最美书写

现代人临摹中最大的障碍是对“形”的执着。比如急功近利,基础没打好就想创新风格。比如入门时的描红,所有心思都在涂满笔画,脱离印好的字形就不会写。比如以为临帖就要写得一模一样,忽略了笔法的实质。
对于这些误区,老师们在课程中讲到,“形似”虽然是一个标准,但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临帖学会用笔和结字的道理,过度追求笔画形状和原帖一样,反而会违反书写动作的规律。临摹是追寻古人的书写动作。通过眼睛理解,往往只看到装饰性或字体的婉转多变,但通过手中的笔去理解,就能感受到古人作书的简单直接,毫无造作,甚至个性流露。
只有经过系统的临帖训练,才能完成从描摹到书写的真正提高,这个过程需要最专业的指导,也是这套课程聚焦的环节。跟随名家的指导,我们将用笔墨破译古人的动作,理解毛笔书写的本质。 
临帖是技法进阶的过程。课程中有比较好掌握的楷书、隶书、篆书,也有艺术性更强的行书、草书,你可以学习到从姿势、笔画、结构的基础,到形成书写节奏、感受自然挥运。字帖选择也考虑了每种书体的入门基础和发展空间,在经典中循序渐进。
碑和帖也牵引出书法文化的大问题,王羲之继承钟张,变革古法创立今体,颜真卿取篆隶古法变革楷书,苏轼米芾展示着宋代文人书法的个性,清代成为习字范本的汉魏碑刻开辟出书法审美的新趣味……老师们选择的碑帖,也见证了书法传承中最关键的变革和发展。你将从中看懂历史和物质环境给书法带来的每一种可能性。
所以这套碑帖课,不仅是书法审美课、技法课,也是书法文化课。
古人从识字开始学书法,从此伴随终生,不仅因为生存需要,更因为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信手挥毫中直抒胸臆的享受。
薛龙春老师在讲课中提到“人书俱老”,这是孙过庭《书谱》一句特别感人的话,“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概括了技艺和境界从初学到臻于成熟的过程,其间哲理意味,又好像在一瞬间看尽了一生。
崔寒柏老师谈到自己小时候就临欧阳询的《皇甫君碑》,和现在再临感受完全不同。初学临帖者一笔一划地跟随,中级时能吸收属于自己的部分,到老就成为一种对话。
真正的书法与速成无关,是人生境界和修养的体现。但在名家指导之下临习经典碑帖,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找到进入书法的路径,树立书法学习的正见,获得最有效的临习方式。不论是否继续学下去,都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和长远的指导。
早鸟特惠
早鸟价84元(原价168元
▼扫描二维码进入笔墨的世界
编辑:鞠欧

学术星球
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自媒体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