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教授:这一代孩子的成长,危机四伏

教育   2025-01-08 16:53   北京  

作者:一凡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


有数据显示:

2010年到2021年间,中国5-14岁儿童自杀死亡率平均每年上升10%。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北大心理教授徐凯文曾提出“树理论”。

指出一个人的自杀问题,基本由三部分因素组成:

  • 树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环境。

  • 树干:社会知识系统,信仰理想、价值观。

  • 树叶:成就感、自我肯定。

孩子就像是一棵树,如果树根、树干、树叶都遭受病害,自然会枯萎。

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负面环境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危机”,无处不在。

危机一:

有“毒”的原生家庭(树根)


看到一张图。

某家医院心理科,特意贴了一张告示:

“首次就诊的青少年患者,父母需要提前加号共同完成心理测评。”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往往暴露的是父母的教育。

云南一个17岁男孩,在除夕夜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遗书中,他写道:

“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只有我没有?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我的死是你造成的,与其他人无关。”

“剔骨还父”的悲剧背后,是扭曲的亲子关系,有毒的家庭教育。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几乎不管他。

每年见面一次,只会责骂他乱花钱,动辄一顿毒打。

家庭没有温暖,就是孩子的绝境。

有的父母,虽然没有在行为上“虐待”孩子,却在心理上忽略孩子。

樊登老师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个故事。

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男生,却选择割腕自杀。

他在遗书里说:

“我已经替你们考上北京大学,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来烦我。也不要把我的尸体送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字里行间,都表明他一直都是在替父母而活。

教育专家钱树云说:

“让孩子走上极端、走上绝路的绝不是孩子脆弱、不懂事、或是挫折本身,而是生无所恋的绝望。”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父母对孩子心理的忽视。

危机二:
杂乱的互联网环境(树干)

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孩子,心智比以往的孩子更脆弱。

为什么这样说?

一方面,孩子的线下活动少了。

以前的孩子,没有手机游戏的诱惑,整天在外面疯玩。

大自然中,处处都是意外。

“以身试险”的机会多了,孩子的心理韧性也更强。

另一方面,孩子很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我曾接触一个16岁自杀未遂的孩子。

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疏于陪伴,他只能借助社交媒体排解孤独。

偶然一次,他被拉进一个“约死群”。

里面讨论的都是各种负面的信息,大家都相互鼓励自杀。

有一次,他为学习上的事与爸妈大吵一架。

当时他想着不如死了算了,就往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最终,在群里“自杀氛围”的鼓动下,他偷偷服下了大把安眠药。

幸好被及时发现,成功挽回生命。

后来他告诉我,其实自己对死亡没概念,只是对自杀感到好奇。

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对生命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疏导,多加留意,很可能会被负面情绪诱导轻生。

父母的关心、理解和陪伴,才是支撑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力量。

危机三:
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树叶)

现在的孩子,不是脆弱,而是压力太大。

以前我们上学,没有太多作业,更别说什么兴趣班、辅导班。

有足够多的空间和选择,让孩子自由探索。

如今的孩子,除了学习,一无所有,精神世界无比贫瘠。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番话:

“现代的孩子,每天早上七八点坐到教室里,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又被各种培训班占上了。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而是12年。

有些家长为了抢跑,两三岁就开始送早教、上培训班、做幼小衔接。

牺牲掉孩子仅有的几年无忧时光。孩子一眼看到头的童年只有‘卷’,他不抑郁谁抑郁?”

成绩,成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结果是什么?

孩子一碰就碎。

类似的新闻,这些年屡见不鲜:

湖南三名初三的学生,因为没有考好,服药自杀;

陕西一名六年级的女孩,因为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坠楼身亡;

西安的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从15楼决绝跳下……

压垮孩子的,是作业,是成绩吗?

不是。

真正压垮孩子的,是缺乏自我认同,找不到价值感。

因为孩子的人生,没有任何选择。

他们只能保持优秀,成为大人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一旦出现失误,就意味着失去了其他的可能,孩子就会自我厌弃。

于是就出现一个现象:

孩子的分数越来越高,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低。

学习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强烈。

外在压力重重,内在精神荒芜一片,孩子很难找到人生的意义。

自然而然,就会轻易放弃生命。

孩子的心理危机,根在父母,解药也在父母手中。

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比起物质上的供养,孩子更需要的是爱的滋养。

父母要去真正看见孩子的内心,而不是永远盯着孩子的外在表现。

无论孩子学习好不好,聪不聪明,都值得被爱。

爱这件事,本就不该有附加条件。

另一方面,去接触学习心理学,看懂孩子的求救信号。

孩子在心理崩溃之前,往往会发出一些无声的求救。

比如成绩下滑、厌学、手机成瘾、情绪不稳定、经常做噩梦等。

这不一定是因为孩子叛逆,有可能是孩子出现重大心理问题的前兆。

父母读懂了,孩子就有救。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但却可以学习成长。

了解孩子的心理,用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为人父母,要做孩子的那座安全岛。


还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吗?

还在为如何与孩子沟通而犯愁吗?
别担心,这里有一份珍贵的成长课程等你来领!
30节父母成长进阶课,

让你轻松应对孩子教育挑战!💪
扫码添加老师微信,回复【孩子】
免费领取这门珍贵的课程!
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

↓↓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华夏思源
专注心理学教育16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