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期孩子脾气暴、不听话,说明你的沟通方式该变了(父母必看)

教育   2025-01-03 18:05   北京  



作者:江予禾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

作家麦家曾把陪伴青春期孩子形容为“陪伴一头老虎”:
“陪伴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陪伴一头老虎,得小心翼翼。”
一句小心翼翼,道出了多少父母的辛酸泪。
怪不得总听人说: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进入青春期。
后台有家长来吐槽:
每当自己努力调节好情绪,刚想找孩子谈谈心,结果孩子的反应,不是爱答不理,就是一点就炸
这让许多父母都想不通:
自家孩子小时候明明那么听话、可爱,怎么一到青春期,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叛逆得很!
其实,青春期孩子脾气暴、不听话,未必就是叛逆的征兆,而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
沟通不同频的两个人,对话就像鸡同鸭讲,自然少不了矛盾。
因此,青春期孩子父母要想活得不“卑微”,首先就需要搞明白:
怎样做,才能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孩子最反感

也是最没用的沟通方式

新京报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
在受访的中学生中,有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感受下——
如果父母只关注分数的变化,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波动
如果父母只是单方面给孩子提出要求,而不在意彼此交流时平等的姿态。
那么,换做是你还愿意继续沟通下去吗?
能够让我们敞开心扉的,一定是愿意倾听理解,甚至懂你的人,而非不在乎你想法和感受,只会对你百般挑剔、提要求的人。
因此,我们总结了一个孩子最反感也是最没用的沟通方式,希望爸妈看完后都能够提前规避
有次在外面吃饭,听到隔壁桌一对母女谈话。
女儿:妈,跟你说个事儿。
妈妈,有话快说。
女儿:我想配个隐形眼镜。
妈妈:你不是刚换了眼镜?把你这臭美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
女儿:不是,你听我说...
妈妈:打住啊,吃完赶紧回去给我写作业去。
女儿:......
看吧,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聊天时都会这样,习惯了先入为主,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如此一来,沟通难免成了说教
直截了当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看似是最简单省事的沟通方式,实际所能达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
这种带有强目的性的沟通方式,只会让父母跟孩子之间把天越聊越“死”。
但如果那位妈妈在孩子提出要求时,进一步询问原因:
妈妈:为什么要配隐形眼镜呢?
女儿:学校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我想摘掉眼镜,以更好的仪态参加。
妈妈:这样啊,那妈妈下午陪你去看看。
女儿:好,谢谢妈妈!
你看,结果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前,也有一位朋友跟我抱怨:
他处在青春期的儿子,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就跟他拌嘴吵架
后来,他才逐渐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因为不管儿子说什么,最后都会被他扯到学习上,被批得一无是处......
久而久之,儿子也就懒得再说什么。
所以孩子变得“暴躁”“不听话”,并非就是青春期叛逆,而是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沟通方式
那么,咱爸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愿意真正打开那扇心门呢?
学会“事实性表达”

才能走进孩子心里

听过一句话: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技巧。
学会好好说话,更是如此。
但如何才能做到好好说话,则是一门需要父母多加练习的学问。
因此,咱们爸妈接下来和孩子沟通时,就可以多尝试使用“事实性表达”。
所谓事实性表达,运用时大致可拆解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步、客观且真实
第二步、的感受
第三步、“我”的决定是...
举个例子。
如果你跟孩子约定好周末只能玩2小时手机,但孩子不仅超时了并且还在玩,你会选择怎么沟通
上去就是一通臭骂?
亦或者冷处理,干脆置之不理,直到孩子自觉放下手机?
无疑,以上两种方式都不可取。
前者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暴躁
因为父母用苛责、吼骂换来的,注定是一个暴躁、叛逆的孩子。
而后者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
对此,我们不妨可以试试“事实性表达”会怎么说——
(基于客观事实)“你玩了3小时手机,破坏了我们共同制定的规则”
(我的感受)我很生气
(我的决定是...)我们需要聊一下,知道你真实的想法
你看,言简意赅的3句话,既表明了父母的立场和态度,又把诉求清晰地传递给了孩子,还避免了亲子间发生冲突。
何乐而不为呢?
母在沟通中学会有效表达,才是解开孩子青春期“叛逆”谜题的真正密钥。

父母好好说话

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心理教育特聘教授王国峰老师说:

你的语言创造了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南风效应

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放在亲子关系中也是一样的,只有温暖的话语才能畅通无阻地吹进孩子心里,从而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与陪伴
有爱的沟通方式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懂得孩子的感受。
如此,父母才能走进孩子心中,激励他们在未来成长为一个内心充盈、积极且强大的人!

一如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说过: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

与大家共勉~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华夏思源
专注心理学教育16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