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幅县域图,从汉唐到明清,告诉你宝应一县20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宝应图经》卷首所绘历代境域图14幅,彼此对读,清晰地勾勒出宝应历史演变的大势大略。
《河渠》总结宝应县境内邗沟段自春秋始筑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共13次变迁,即所谓“邗沟十三变”,有利于里运河水利发展史的研究。
道光十六年(1836),即《宝应图经》成稿十余年之后,刘文淇撰《扬州水道记》,其在书末《后序》中自述撰著始末:“时吾友刘君楚桢所著《宝应图经》久经脱稿,其间叙邗沟变迁至为详晰,因师其意,先为《运河考》八卷。”可见,此书刚一脱稿、尚未刊刻行世之际,就在学界产生深刻影响。
《宝应图经》是宝应第一部私家撰辑的县志。全书六卷首二卷,内容详于地理、人物。作者是清扬州学派杰出代表,长于考订训释,所以书中旁征博引,穷原竟委,内容宏博。尤以山川与历史地理考证最为精详,结论最为谨严。
据书末刘宝楠子刘恭冕《书后》:“家君著《宝应图经》六卷,始于嘉庆己巳,成于道光癸未。”此书前后历时十四年,但因作者“宦况多艰,未得付梓”,直到成稿二十五六年之后,才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刻行世。
刘恭冕《书后》以“精博”评价此书:“自汉唐以来,城邑之沿革、湖河之变迁、漕运之通塞,与夫民生利病所可考而知焉者,无不了如指掌。至谓邗沟、山阳渎于扬州、淮安两郡为统名,非邗沟专属江都,山阳渎专属淮安。扬州运堤,非李吉甫所筑平津堰。而扬州地势,唐宋以前南高北下,邗沟水北流入淮,以故自昔江淮之间止患水少,不患水多。至蓄高堰,内水始南流入江。皆至详确,无所复疑者也。……家君于先世遗闻,及前哲嘉言懿行、世次宅墓与其后世兴衰之故,虽其子孙所不能详道者,皆能备举其说。盖留心于桑梓者久,故此书为能精博若此也。”以书中所载验之,十分中肯,并非出于私情的溢美之辞。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称誉此书“包孕宏深,已无剩义”,“有益于地方文献者实巨,非第文章淹雅,采录宏博已也”。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以其为私家著述方志之良著范例。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清宝应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文安、元氏、固安、三河、宝坻等县知县。《清史稿》有传。雅善吟咏,尤好五言诗,学识渊博。早年受经于叔父刘台拱,就以学行闻乡里。为诸生时,与仪征刘文淇齐名,世称“扬州二刘”。
著有《念楼集》八卷《外集》二卷、《愈愚录》六卷又一卷、《论语正义》二十四卷、《论语孔注证伪》二卷、《论孟集注附考》二卷等。其中《论语正义》博采众长,融通古今,是研究《论语》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古代《论语》研究的最高水平。
他也热心乡邦文献搜集整理,辑有《宝应人物志列传》《胜朝殉扬录》《宝应祀典纪略》《宝应文征》《宝应诸前辈诗》《宝应十五诗人遗诗合钞》《象求集》《清芬集》《清芬外集》《宝应诗事》《刘氏二家诗录》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整理自《江苏文库·方志编》书目提要
来源:江苏文脉
编辑:李建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