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好的女人,都懂得这个幸福秘诀

教育   2024-12-10 07:03   上海  
解读:林小白
编辑:慈怀妈妈(ID :cihuai_mama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东西。但幸福在哪里,如何获得幸福,似乎成了一个无解题。

据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国民幸福度排第86名,但有很多经济实力情况不如我国的国家都排在86名之前。这不禁让人思考,幸福究竟和什么有关。

《赫芬顿邮报》曾指出,财富在衡量幸福指数时只占了一小部分。而除去上述社会因素外,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个人因素。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也就是说,幸福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学导师,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美国有线新闻网、《纽约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他的幸福课不仅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还是各大公开课网站上点击率长居首位的课程。

《幸福的方法》揭示了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获得幸福。通过这本书,你能运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激发潜力,体现价值,到达幸福的彼岸。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幸福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沙哈尔16岁时,得到了全国壁球赛冠军。这个冠军来之不易,因为夺冠前的5年里,沙哈尔都在拼命训练。在艰苦的长跑和力量训练中,沙哈尔反复告诉自己,赢得冠军后,自己就能获得成就感,就会获得幸福。

但令他惊讶的是,在夺冠当晚,夺冠的兴奋感就已经消失殆尽,他感受到的是加倍的失落、迷惘和恐惧。

沙哈尔意识到,外界所带来的幸福都是短暂的,我们需要的是持久的幸福。那我们要去哪里找持久的幸福呢?

在苦苦探寻之后,沙哈尔发现,真正的幸福是你在当下既能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感受到未来的幸福。

例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而这种快乐能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同样,当我们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时,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当然,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

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未来的获益。就像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未来而攒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是会有些不快,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如果我们把追寻幸福的过程看作登山,那么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感悟幸福,是幸福的本质。只有“快乐+意义”,我们才能得到幸福。


如何在学习中获得幸福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和快乐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哪怕一开始因为兴趣而学习,但兴趣消失后,我们就很难保持快乐的情绪,甚至会感到厌恶。

就像沙哈尔的弟弟,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前,他喜欢一切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但学心理学一段时间之后,他变得很厌恶心理学。

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多数学生都讨厌学习。而讨厌学习,是因为这些学生选择了错误的学习动机。

很多学生习惯了先苦后甜,他们埋头于自己不喜欢的作业,直到考完试才觉得解脱,但这种考试过后的轻松并不是幸福。这类人恰恰是在用现在的痛苦去换取未来的获益。

而学习,实际上可以变成幸福感更高的一件事,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找到心流。

心流是人们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会觉得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专心阅读的时候,似乎无法听到别人在叫我们;当我们在专心打球时,会觉得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这样的体验就是心流。

在心流状态中,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处于心流状态中,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但实现心流是有前提条件的,它需要任务难度和自身技能匹配。如果任务难度大而技能不足,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我们就会感到乏味。

而想要难度和技能匹配,就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给予适当的课程和作业。同时家长要不过分保护孩子,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会激发他的技能,让他处于心流状态,从而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其次,我们可以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唐纳德·赫布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告诉600个6-15岁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欠佳,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会有功课要做。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非出去玩耍。

由此可见,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学习的时候,他们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将学习视为一种权利,而不是责任。你可以尝试制定一套学习计划,把计划分成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在每类学习中,专注于用心找寻快乐和意义。即便你在专业成长上收效甚微,能在个人成长上有所收获,你也会感觉到快乐。

最后,师长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现在不少师长都在关注怎么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鲜少关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但如果一直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感到痛苦,那他们未来的人生也不会成就很高。

相反,如果师长能帮助学生寻找快乐,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想做到这一点,师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

比方说,一个学生对做社会工作感兴趣,这时老师就应该鼓励他,而不是告诉他做生意可以赚更多钱;如果他想从商,父母也应该支持他,而不是告诉他从政才是他们对他的期望。

当孩子在学校里被允许去追求幸福,那么他们长大成人后,也更容易里感悟幸福型更近。


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

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觉得工作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具。但实际上,我们在工作中是可以获得幸福的,只要你找到了你的热情、使命感,并学会倾听幸福的声音。

首先,我们想在工作中获得幸福,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被自身的情感和热情推动,而这个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不能坐等好工作从天而降,必须主动去寻找或是在目前的工作中创造令人满意的环境。

你可以对目前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多在工作中设定一些明确的目标,从平凡中寻求挑战,获取心流体验。还可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地参与我们感兴趣的工作,或调换到其他部门加入新的项目。

你甚至可以换工作。也许找新工作可能会让人恐惧,但是如果一份工作在糊口之外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幸福感,那就需要做出改变。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寻找使命感来寻找工作中的幸福。

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或使命感。把工作视为任务的人,他每天去上班只是因为他必须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之外,他所期盼的就是节假日了。

把工作视为职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例如,他们会关注升职机会,想着从副教授到教授,从老师到校长,从助理编辑到总编辑。

而把工作视为使命的人,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他们工作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也在工作中感到了充实与快乐。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工作使命感。你需要在找工作的时候,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交集,我们就能找到最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工作。

举个例子,沙哈尔通过这三个问题,发现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包括解决难题、写作、帮助孩子成长等。让他快乐的事情有烹饪、阅读、音乐,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的优势是富有幽默感、热情、与孩子沟通的能力。

观察这三个答案,你就能发现,这三个关键问题的交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那么,接下来,沙哈尔就要思考哪些工作和孩子们有关,哪些工作能最好地发挥他的热情、幽默感和对阅读的热爱呢?权衡各方面因素之后,他发现做一个老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这或许不一定能帮助我们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但可以帮我们找到获得幸福感的工作。

最后,我们要学会倾听幸福的声音。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在一项针对医院清洁工的研究中,一组人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打工,另一组人则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工作时很投入。

结果表明,第二组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把医院员工和病人的舒适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们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工作,还从这份普通的工作中找到了深层意义——他们的工作会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康复。

实际上,无论你是老板还是职员,医生还是公关,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美好的地方,从而获取更多的幸福感。

信念的改变可以带来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带着发现美好的眼睛去看待工作。比方说,你是工程师,你需要看到自己做出了技术层面的贡献,造福了一定的人群。

就像瑞斯尼斯基和简·达顿所说的,“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中,我们一样可以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领袖人物曾将一些“非常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够区分两种人的因素就是他们是否具有广泛而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可见,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来说非常重要,而一个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圈,更是能增加生活的快乐,减轻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做过一个研究:当孩子们在母亲身边的一定范围内活动时,他们的创造力是很惊人的。在母亲身边的孩子勇于去尝试,跌倒了自己可以爬起来,原因是他们知道那个永远无条件爱他们的人就在身旁。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由于经历比较丰富,不需要像孩子那样一定要离亲人很近。只要我们知道有人在关怀着自己就可以产生同样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和真正爱我们的人在一起,这种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若身在其中,我们就能勇于追求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

打造“幸福圈”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正确看待牺牲,也能促进人际关系。

很多恋人因为爱情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因为错误地把牺牲和爱并列,而变得不开心。有人错误地认为牺牲是一种美德,觉得牺牲越大爱得越深,但这可能会让自己变得不幸福。

什么是牺牲?它是指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好比说,妻子为了配合丈夫海外的工作而放弃一个她深爱的、别处无法找到的工作,这就是牺牲。因为这份工作是让她有使命感的工作,所以放弃它等于损害了她的幸福。

同一情况下,如果妻子只是请一星期的假来帮她先生完成任务的话,这就不算牺牲,因为她并没有放弃任何核心价值的东西,所以也就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幸福。

而且,这位妻子和丈夫的幸福是绑在一起的,当其中一人幸福时另一人也会幸福,甚至更快乐,所以帮助对方也就是帮助自己。

在不损害你个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当对方需要你为他付出时,这都不是一种牺牲,因为这样的付出,是有助于双方成长的,是有助于两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的。

在日常中放大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天天都在做既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总有人为了一些人、一些事,放弃了目前的快乐。例如,一些单身父母为了孩子,正做一份高薪但不快乐的工作;一个应届毕业生,为了积攒工作经验,每天有12小时坐在电脑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幸福的权力。

书中提到一个名为“幸福催化剂”的方法,它是让我们多做有意义和快乐的行为,来放大我们的幸福。

有名顾问正做着自己不喜欢但又不愿意放弃的工作,他为了放大自己的幸福,就用上了幸福催化剂。他每周至少花两天时间和家人共处,至少打一次网球,还会给自己留出时间独处。在刻意做出这个改变后,他说,已经好久没这么开心了。

幸福催化剂虽小但会发生正向的连锁反应,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就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

你可以每星期列一张幸福催化剂的单子,然后按照上面的计划去做。它可以包括一些日常的安排,以及一些有新鲜感、可能改变生活的活动,然后看看这些事情能不能成为你改变生命的动力。如果可以,那就把这些活动变成你的习惯。

幸福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幸福从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有多好,他们还是感觉不到幸福,但他们仍然不断地欺骗自己,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最终改变内在体验。

但实际上,幸福的钥匙一直抓在你的手上,想要让自己幸福,你必须先改变自己。

首先,你得改掉“物质至上”的观念。物质只会带给你短暂的快乐,它无法带来持续的幸福感。你需要把幸福视为终极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

信奉“幸福至上”,不是让你摒弃拥有物质,而是让你把它从生命的第一位移开。因为比起物质,由心的幸福更加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活在当下。因为幸福生活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生活是由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

多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平常的小事。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的快乐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

总之,幸福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将这个能力运用得愈发熟练。同时,幸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过程,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比现在过得更幸福。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林小白,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多平台认证讲师,出版了《每天多出一小时》。

【慈怀线上读书会】
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
分享正在读什么书,读书感悟,读书方法……
我陪你读书,你陪我读书
每周直播分享,群里陪伴交流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群学习
↓↓↓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点击阅读原文进慈怀读书社群

慈怀妈妈
女人固然是柔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慈怀妈妈,育子先育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