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原委员落马,创造出“改开”后反腐第一高潮

文摘   2024-10-02 08:39   广东  

👆点击关注,老陈和你说点真话👆  


    大家好,我是老陈。


回首往事,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常思考,一则仅165字的简短通报,何以能在政坛掀起滔天巨浪?事实上,寥寥数语往往蕴含着惊天动地的力量。


那年京城风云突变,新华社的一纸公告如同九天惊雷,震撼了无数干部的心灵。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自我革命,刀锋所指,直抵体制内部。


焦点人物陈希同,政治局委员的显赫身份本应高不可攀。然而,这位往日只在新闻画面中闪现的大员,一夜之间身陷囹圄,令人唏嘘不已。



陈希同(1930年6月-2013年6月2日),汉族,四川安岳人,1949年12月入党,1948年10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肄业,北京市原市长、原国务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北京市委原书记 。


陈希同于1998年7月31日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6年。2006年5月31日保外就医,因患癌症,于2013年6月2日病亡


值得一提的是王宝森,此人与陈希同交情匪浅,向来步调一致。二人关系之密切,以至于官方将其同时点名。关于王宝森的更多细节,我曾专文论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翻阅。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审视陈希同的人生轨迹。我希望通过解析他的履历,能为诸位提供些许借鉴,助你我在仕途中坚守本心,不偏不倚。



陈希同,1930年出生于四川安岳,2013年与世长辞。他曾就读北大,虽未毕业,却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口才,一路攀升至国务委员、政治局委员的高位。然而,1998年北京高院的一纸判决,将其16年的牢狱之灾,画上了他仕途的句号。


北大出身、能言善辩,这些光环为陈希同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他那股子八面玲珑的劲儿,走到哪儿都能混得开。


"文革"期间,陈被贴上"旧市委"的标签,下放劳动。但他显然有几分韧性,71年就爬回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位子,没过多久又坐上了县革委会主任的交椅。


79年,政治风向急转,陈希同摇身一变成了"被打压干部",摇身一变就当上了副市长。这番起落,着实令人唏嘘。


52岁那年,他已然是中央一级干部,让多少人望尘莫及。此后的日子里,出访、陪同邓公视察、出席盛典,可谓春风得意,一言一行都牵动着芸芸众生的心弦。


然而风光不再,1995年,他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一场发生在怀柔的悲剧,揭开了陈希同倒台的序幕。种种问题浮出水面,高层的态度成了关键。


最终,党纪国法面前,容不得半点含糊。16年的刑期,足见问题之严重。


王宝森的自杀无疑是一记重锤,但陈希同并未就此认输。他选择了一种颇具政治智慧的策略 —— 以退为进。面对江泽民和胡锦涛,陈希同主动请辞,试图掌控局面。然而,中央并未轻易放手,这一举动反而暴露了他的深层忧虑。



王宝森,历任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


1995年4月4日,王宝森畏罪自杀 [1]。王宝森违法犯罪的主要事实有:贪污公款25万多元人民币、2万美元;挪用公款1亿多元人民币、2500多万美元,供其弟、姘妇及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进行营利活动,造成1300多万美元的损失;挥霍大量公款,营造豪华别墅,购买高级公寓,长期包租宾馆客房,作为享乐场所;违法批贷巨额资金,造成大量资金流失;道德败坏,生活糜烂


陈希同的致命误判在于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分量。他固执地认为,作为"陈政局",自己的地位坚不可摧。这种自负导致他始终回避真正的问题核心,未能触及要害。


事实上,江、李、胡等高层在多次谈话中,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给了陈希同不止一次坦白的机会。可惜,陈始终讳莫如深,错失了自救的良机。


随着舆论风暴愈演愈烈,加上办案人员的不懈努力,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中央最终接受了陈希同的辞呈,这个结果恐怕连陈自己都始料未及。


最后,司法程序依法推进。控辩双方的律师在法庭上展开激烈交锋,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场轰动一时的案件,最终成为了中国反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无论地位多高,一旦触犯法律,终将受到制裁。权力的顶峰往往就是悬崖的边缘,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时评👇

办公室主任老陈
深谙体制内生存之道;专注分享体制内人情世故、写作素材等,助力个人体制内职场的成长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