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淡水鱼养殖中,花白鲢常被作为套养品种,其产量稳定且市场行情波动较小,价格长期保持在5-6元/斤,一直是普水鱼养殖的重要利润来源。特别是这几年,随着草鱼、鲤鱼、鲫鱼价格不稳定,经济效益时好时坏,连续几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花白鲢是辅助鱼类,在池塘中饵料、肥料的投入不到200元/亩,只要每亩实现200-300斤花鲢,养殖效益就接近1500-2000元了,再加上点白鲢产量,有些区域能达到3000元/亩的效益。只要能把花白鲢产量提升,最终养殖效益不比主养鱼类差!那么,如何提高套养花白鲢的产量?
花白鲢作为池塘重要的“清洁工”,但在投放密度上存在的不同的理解,甚至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养殖户掐指一算,每亩放100尾长到3斤,可以产300斤,每一亩方1000尾长到3斤,那岂不是3000斤吗?结果养了两三年,还只是半斤八两,投放密度的账可不是这么算的!混养塘花白鲢的产量是有限额的,如果以花鲢为主,花白鲢做到600斤的亩产,就算是好的了,如果以白鲢为主,花白鲢做到1000斤的亩产,就算很好了。花白鲢的投放密度,注意这几点:
花白鲢相对生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是在1冬龄后,即常说的2龄苗,所以在选择苗种规格上,不能一味的追求投放大规格,尽量在2龄苗种中选择。举个例子:在其他情况相同下,投放2龄的3两苗种和投放3龄的1.5斤的苗种,生长一年3两长至3斤,1.5斤长至4.5斤,但在饵料消耗上,3龄苗种消耗明显大于2龄苗种,投放大规格鱼种的成本也高,而出塘鱼的价格没有大的变化,投放大规格苗种得不偿失。
花鲢如今想要突破达到高产,光吃浮游动物是很难实现的,正所谓“一草带三鲢”,花白鲢想长得好,还需要摄食有机碎屑,这些有机碎屑大部分都来源于饲料残饵、鱼类粪便,其次才是藻类、浮游动物。一般花白鲢通过摄食藻类、浮游动物,在生长中所占比重不超过4成。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如何利用池塘的粪便,达到变废为宝成为增产的关键。另外,满足花白鲢充足的饵料供应,下肥方式有三种优化思路:
1、养殖前期即低温期2-3月份选择用传统化肥打底,此时养殖初期池塘营养盐少,需要能被快速直接释放的无机肥,因此选择传统化肥打底最佳。到3月份开始用低温渔肥肥水,此时池塘已开始投喂,有外源营养盐输入,需要做的就是补肥;
2、池塘开始下生物肥的时,就应该带些芽孢等有益菌到池塘中,有助于补充池塘有益菌缓慢病菌生长,这时水温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需下太多益生菌。到养殖中后期则下肥剂量减少,宜少量多次下肥,该时期重点是补充大量益生菌,快速分解池塘残饵,激活池塘土著益生菌群;
3、通常在养殖中后期可见大量花鲢上料台,这说明池塘花鲢饵料生物供不应求。因此,为追求更高花白鲢产量,建议在7-10月开始用发酵饲料进行补充投喂。
使用杀虫药的同时,不仅杀灭了池塘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等生物饵料,破坏了池塘的环境,而且积累的药物残留还会影响饵料生物,毒性偏强的药物(如硫酸铜)更会导致花白鲢直接不长。目前减少杀虫次数,稳定池塘环境首当其冲。
溶氧决定产量,增氧增产是水产养殖的必由之路。充足的溶氧能保障池塘的载鱼能力,减少发病概率,以及提高池塘饵料的转化率,直接促进了花白鲢的生长。俗话说:“一日浮头,三天不长”,这句话针对的是池塘所有养殖品种。保证池塘的充足溶氧,夜间多开增氧机,减少鱼浮头现象是增加产量的第一要素。
花白鲢的产量和主养鱼的产量成正比,少杀虫杀菌,多补菌增氧,增加副收入。这在四大家鱼行情低下的条件下,又是提高收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