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的质量控制问题尤为突出。以苹果公司为例,在印度组装的苹果手机零部件中仅有约一半质量合格,远低于"零缺陷"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苹果在重要市场的表现,其最新财报显示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降6.5%,成为唯一下跌的主要市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高端产品,也波及到了大众消费品。据国际数据公司报告,今年第二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已跌出前5名。
苹果第二季度在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下降6.5%
产业链的不完整性是印度制造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尽管印度政府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覆盖了14个主要行业,但这些行业中的大多数仍主要依赖中国制造,对中国技术人员的需求很高。印度塔塔集团称,印度还不具备承担其全部供应链的能力,与中国成熟的制造业相比,印度制造业的规模和成熟度仍显不足。
印度最大出口商塔塔集团
人才储备方面,印度面临着技能缺口与人口红利并存的矛盾。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这一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制造业的驱动力。印度经济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印度失业率从今年5月的7%大幅上升至6月的9.2%,创8个月来新高。同时,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数以千计的中国公民去印度的商务和就业签证申请被拒,导致一些行业面临严重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位于新德里附近诺伊达的一家电子制造公司高管表示,签证限制不仅导致公司运营成本上升、投资计划受阻,更损害了印度公司作为可靠供应商的国际声誉。
印度没有人才优势
在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方面,印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印度在制造业竞争力、法规、税收政策、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吸引力排名,低于泰国、越南、墨西哥和印尼等国家。高关税与生产本土化要求,成为外资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双重壁垒。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今年公布的《印度国家商业指南》报告指出,印度所有产品的加权平均适用税率在二十国集团中是最高的,印度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约束关税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基建等方面令人堪忧
印度的社会文化特征也为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隐性障碍。尽管宪法明令禁止基于种姓的歧视,但种姓歧视在社会中仍顽固存在,这种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对制造业的高效运营构成了重大挑战。此外,印度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建立统一高效的生产体系带来了挑战。印度境内拥有1万以上人口的语言多达122种,宪法中列出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这种多样性增加了管理和沟通的复杂性。
印度独有的种姓制度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印度制造业的潜力仍不容忽视。印度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这为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印度政府承诺到2047年将印度建设成为发达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发展。然而,要真正实现"印度制造"的宏伟目标,印度还需要在质量管理、产业链整合、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往 期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