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非技间画好画
陈琳藩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阙词题为《鹧鸪天·博山寺作》,是辛弃疾(号稼轩)在宋淳熙九年至十四年(1182—1187)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期所作。题中所谓的博山寺,见载于《广丰县志》:“博山寺在邑西南崇善乡,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稼轩为记。”辛弃疾在博山寺侧建有“稼轩书舍”,读书吟咏,填词颇多,这首《鹧鸪天》即其一。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此词是词人在抒发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以及他虽赋闲,只能与松竹交朋友,与花鸟称兄弟,仍“宁作我、岂其卿”的情操。
此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所表述的内容高度契合中国文化的哲学价值,重点就在“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这一句上。“味无味”一语出自《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老子主张追求清净无为、恬然无味的处世方法。“材不材”则出自《庄子》的故事:庄子过山,见到树林里的树木由于不成材料而免于砍伐;过友人家,却见到主人杀来宴客的同样是不成材的不鸣之雁。其弟子便问:“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其实,类似的表述,在传统的书籍里还有很多,比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不刻意把自己弄得过于成材,才能进退裕如。事实上,只有把自己放于这种裕如的状态,才能淡静到与松竹花鸟交流。
中国传统画家,是一直与松竹交朋友,与花鸟称兄弟的。中国画向来分为三科,即花鸟、山水、人物。其中,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包括花与鸟之外,还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飞禽等。花鸟画是国画家笔下表现最多的画种,在山水和人物两科的画作中,总难免花鸟题材的点染。因此,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齐白石曾在画作的题跋中说:“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艺论家们认为,这是画家对中国画审美最精辟的定位,他以敏锐眼光和哲学思维,把“似”与“不似”这两个原本对立的哲学概念加以融合,给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境界做了一个完美注释。其实,这是从审美角度,也就是以事后的情况来判断画作的成功与否的条件;那么,对于书画家、爱好者以事前角度,如何把握好作画的发挥?我想,可以仿效“味无味”“材不材”“似不似”等的样式,提出一个“技非技”的作画理念。所谓“技非技”,即“技”与“非技”的结合。
诚然,中国书画是需要技法的;中国花鸟画从萌芽发展到现在已经接近2000年了。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花鸟画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在画法上又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而不同的画家在实践中,又形成不是的风格和作画技法,而多人群体用相近的作画技法则能凝聚成为画风、以至画派,如五代时期的“黄徐异体”“徐熙野逸”、而清代以后则有“扬州画派”“上海画派”“岭南画派”等,无时不在提醒人们,中国画是有法度的。而且经历了千年积淀,中国画的技法更是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进行积累,即所谓的“厚积薄发”。我在随先师蔡仰颜先生学艺时,曾经有一些新潮画家到汕头展览,在电视宣传中有人解释这些青年画家之所以选择“技法革新”时说:“这些画家已经熟谙中国画所有技法,所以才进行革新的。”时,蔡老悠悠地说:“就递支笔过去,让他们点一点苔点试试!”也就是说,书画的技法是细致到每一个细节的,而且在行家眼中绝对没有马虎眼。
然而,仅仅精通技法,在书画创作上是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人们把精通国画技法,而不能超脱,没有个人面目的人为“画匠”。画匠,那就与流水工人无异了。要撕去“画匠”的标签,进入艺术创作,那就既要深入研究画技,使笔下有法度,同时还要游离于技,使画面让人得到惊喜。流离于技,即笔者所谓的“非技”,而非技的最高表现就是“无法”。事实上,“无法”也是一种法度,而且是法度的最高峰表现;然而,“无法”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画家们通过长期“技”与“非技”的积累达到的。
“非技”,就是在对画技的学习中,深入“画外功夫”的学习。在中国的诗文书画等文艺创作中,这种“外功夫”(非技)是与“内功夫”(技)一样重要的。“外功夫”,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率先在诗作提出的,他在《示子遹》中有“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此语一出,便为相邻的艺术项目所引入,书法需要“书外工夫”、国画需要“画外工夫”。那么,“画外工夫”是什么?笔者认为,成书于宋代的《宣和画谱》中有较好的说法,该书的《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花鸟画家要识“鸟兽草木之名”,还要记“荣枯语默之候”,以至于“寓兴”,那就是投入个人观察、情感,与松竹花鸟交朋友。
有人认为,画技只是一种方法,一旦被人所掌握即无秘密可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评判,书画的技法是需要用一生创作实践去丰富,使书画作品获得充实、厚重;而通过非技获得画作的空灵。充实、空灵,在画家创作中,都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技与非技都是画家要用一生去探索的。
近|作|欣|赏
▼
好寿手卷·题44.5×23.4·画137.8×23.4·跋79.5×23.4cm
英雄亦需打盹·34.9×45.6cm
秋光·22.9×69.8cm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30.3×89.6cm
谁铸黄金三百丸·46.0×34.8cm
君子不器·29.5×56.4cm
春江水暖·34.6×45.6cm
清香·33.4×52.7cm
独对·欲寻联·12.9×66.8cm×2
田园小趣·34.5×45.5cm
浊清涟而不妖·34.5×45.4cm
谭嗣同·做数件·会几位联·26.7×90.5cm
墨兰·46.0×34.7cm
放下·76.4×34.3cm
回视·22.2×70.0cm
守正·27.5×38.3cm
花繁果硕·22.8×69.7cm
守独·辞高联·30.8×142.9cm×2
兰花·46.4×70.0cm
蒲石清贡图·51.7×35.0cm
万花草书条幅·30.2×89.7cm
溪上谁家掩竹扉·23.2×68.4cm
躺平就是自在·34.6×45.6cm
清微幽香·35.3×45.4cm
深林日午鸟啼歇·23.1×68.9cm
︿
陈琳藩|在一生的创作里头去平衡“技“与”非技”
陈琳藩
Chen Linfan
别署巽楼,室名樵云山房、咸和吟馆。一九七八年生于广东汕头。治学涉及书画、诗词、潮学、评论等,曾举办“神契汉唐——巽楼题跋书法展”,并出版专集《巽楼题跋》。
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专栏作家、汕头市政协文史特约研究员。
著有《巽楼臆语》、《咸和吟馆诗话》、《鮀江纪事诗》、《鮀浦大巷陈氏族谱》等著作十余部。
鏈接藝術 • 無限可能
文 章 陳琳藩
書 畫 陳琳藩
出 品 微雨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