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说明文翁、诸葛亮在蜀地于水利上的贡献
天府之国编年史的组成部分
全国各地去过不少公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都江堰渠首工程前边的离堆公园却不同,其集文化、历史、美丽、自然于一身,尤其是公园后半部的布置设计,独具特色:以离堆山上的伏龙观为中心,观前辟以宽阔道路,道路名曰堰功道,以纪念治堰有功的历史名人。路两侧花簇锦绣,绿树成荫,从历史上走来的治水先贤们,就威风凛凛地站立在花海绿丛之中。能有此布置设计的特色,在于有都江堰历史文化的积淀。
我以为,贤人们从历史中走来,因为他们的事业关乎着天府之国的兴衰荣辱,关乎着百姓们的温暖饥寒,因而,先贤们的事业就构成了蜀地编年史的组成部分。是的,编年史不都是军国大事,况对蜀地而言,由秦及汉,直至两晋,水利本身就是军国大事。
近读《古今水利总论》,其中有骈俪之文:“孙叔敖起芍陂,楚受其惠;文翁穿湔(jiān)口,蜀以富饶;凿漳水于魏者,邱旁有稻粱之咏;导泾水于秦者,谷口有禾黍之谣……”[1]因爱其文辞之美,反复玩味,觉得是记事,也是记人,玩味之余,就想起了离堆公园堰功道旁的治水先贤们,于是,开始翻阅在离堆公园所拍摄的照片。治水先贤们的事迹,我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拍下塑像底座上介绍性的铭刻,这就不得不做点功课。
既做功课,就写下笔记,即是本文。这些人物,在《都江堰志》中都可检阅到[2]。道旁《堰功道碑记》曰:“古堰长流、逝者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大道初成,景美情深。历代先贤,彰明于此。百千堰功,永垂青史。”
沿堰功道两边伫立的治堰治水先贤计12位,分别为:
文翁(西汉),诸葛亮(三国),高俭(唐),章仇兼琼(唐),刘熙古(宋),赵仁仲(宋),吉当普(元),卢翊(明),施千祥(明),阿尔泰(清),强望泰(清),丁宝桢(清)。
下面将按时代先后,简介这些有功于都江堰灌区及其发展的历史人物。
文翁:据《汉书》,“文翁,庐江舒人也。”(今安徽舒城县人)曾任职蜀郡守。中国人该知道文翁。有关文翁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对其功业的肯定主要在两方面:文教与水利。
文翁在《汉书》本传中的记述主要体现在文教方面。“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这是极高的评价。文翁之祀,始于西汉。事实上文翁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直追孔子的功业,孔子有教无类首开私学,而文翁则是官学之祖。
文翁在灌溉上的贡献,据《华阳国志》载,“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3]穿湔江口,即开渠引湔江水,修筑湔江堰灌区,在今彭州南部及成都新都区一带。这句话的写法,与《史记》写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是一样的,也该进行同样的理解。湔江堰灌区,亦是无坝引水,然后一分二、二分四……链式“分解”。
(湔江堰渠首位置示意)
湔江堰渠首湔江口,在今彭州市关口[4],湔水于此处出山。下分若干支,东合绵水、洛水为沱江上源。《水经注》记今内江县以北[5]。灌溉渠首选在出山口处,我国有许多的水利工程案例,如都江堰,如宁夏引黄工程的历代渠道,如河南引沁河的广利灌区等。
(都江堰堰功道文翁塑像)
文翁在减轻洪涝灾害方面的贡献是将湔江水分入9条河道。
概而言之,文翁治水,颇得李冰之妙,二者都在出山处,都利用了河流的弯道,即在凹岸取水,可取到清水。引水口都应该这样设计,能有效减少泥沙进入引水口。取水口之下游能够实现自流。
彭州有文翁祠,祠内有一长联,其曰:“既庶何加曰富,曰富何加曰教,至道本自尼山,文不在兹乎?独怪二千年历唐宋元明无庙祀;穿堰然后有田,有田然后有收,深思长流湔水,民弗能忘也!足征十七里中士农工贾具天良。”[6]前一句实际上是化用《论语•子路》篇。联文辞讲究,但“独怪二千年历唐宋元明无庙祀”却不是事实。“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汉书》所记也,资料说“祠堂”一名最早出现于汉代,辞书也用《汉书》中的该条记载举例,“足征蜀人中士农工贾具天良”、且立祠为早。
湔江灌区南部与都江堰灌区相连,自1953年开人民渠起,湔江灌区与毗邻的一些古灌区已并入都江堰北扩灌区5。
我初知文翁是在山西介休源神庙,那里有一块碑,碑文中就有前述《古今水利总论》中的引文,因而就特意寻找文翁的雕塑。与别的塑像前不同,文翁的塑像前集中了许多初中生模样的学生,不知来自哪所学校,成都、彭州都有与文翁有关的学校。自文翁在成都创立“文翁石室”(即古代官办学校)始,官学于此地两千多年传承不断,今为成都市石室中学,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个孤例。郭沫若先生曾为母校石室中学题写匾额。其曰:“求实务虚”。我觉得非常高妙,比“学以致用”更多了一个层次。
湔江发源于彭州龙门山脉,是长江支流沱江的支流,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北侧流过。湔江边,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诸葛亮:诸葛亮,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传奇故事人们熟知,一概略之,独提及他在水利上的贡献。
三国时代,各守封域屯田,为当时武备之要,缘此,诸葛亮对都江堰十分重视,都江堰灌区规模大,在魏、蜀、吴三国中,少有匹敌者。
(都江堰堰功道诸葛亮塑像)
(蜀丞相亮护堤令牌(摄于中国水利博物馆))
中国水利博物馆展示牌曰,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五次北伐,为解决粮草问题,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曾为都江堰设1200名兵丁用于护堰,并设护堰官,开专门为都江堰设管理官员之先河。
此外,据称诸葛亮曾在成都修“九里堤”用于防洪,今有遗址存,地名存,文中所附的蜀丞相亮护堤令牌,所指堤防就是九里堤。清(雍正)《四川通志•成都府》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7](嘉庆)《大清一统志》载“九里堤,在成都县西北。堤长九里,故名。相传汉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宋乾德中,刘熙古重修,一号刘公堤。”[8]此两条记载有所不同,将原肯定诸葛亮修堤的叙述修改为“相传”。确实看到过对诸葛亮修九里堤的质疑声,是“推测”,也有“硬”证据,即历史上不存在文中所附令牌上镌刻的日期“章武三年九月”,因为本年四月刘备托孤白帝城驾崩,五月启用“建兴”新年号,“章武”年号停用。这个问题利用现在的考古手段不难解决。其实,刻上“章武三年九月”也不是不可能,原因是,由“章武”而“建兴”,或许还没习惯,本也是同一年。其实,按习惯,中国历史上,新皇继位改元,通常是在第二年的立春才启用新年号,这或许与“孝”能扯上关系?关键是不致使产生年代的混乱。
成都九里堤小学内有功德庙,叫“刘公祠”,当地村民叫“诸葛庙”,村民这样叫,自然有其道理,该是历代相传的结果,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何不供奉诸葛、刘公两个治水先贤呢?都有古籍的支撑。一个祠内供奉多位享受香火者,到处都是例子。
除了在成都平原的水利治绩外,诸葛亮在汉中的治绩尤为突出。在长久的历史中,汉中本属于蜀地,三国时代更是如此。诸葛亮在汉中整修了著名的“山河堰”。山河堰创修于西汉初,又称“萧曹堰”。山河堰是中国水利史上名垂青史的工程,从创修起,直至今天,历代皆有修缮、扩建,同都江堰一样,是“膏流千古”的工程。民国年间,李仪祉先生倡导修筑的褒惠渠完工后,“山河堰”灌区纳入褒惠渠灌区。1971年石门水库建成后,褒惠渠灌区又纳入石门水库灌区,古灌区步入现代。“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及杨填堰)均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汉中三堰地理位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