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字里行间的国运浮沉:解读中国式现代化——读张守涛《浩荡七十年》
学术
2024-11-08 15:25
新加坡
我的朋友、知名作家张守涛老师的新作出版之后,很快霸榜多家线上书店文史类排名。不得不说,这本书,读后令人印象深刻,这让我也不得不想说上几句。《浩荡七十年:大清衰亡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这本书,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近现代史力作。作者张守涛以一位知识分子的敏锐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巧妙地运用“浪潮”这一创新理论,揭示了大清王朝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衰亡以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三波浪潮,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岁月。这本书,不仅严谨而史料丰富,更兼具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文史并茂,带给读者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浩荡七十年》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著作,首次以“浪潮”说的框架解读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抛开了传统的线性“转型”说,从更为生动的波浪式进程中看到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这种“波浪式”的现代化,既有前进也有倒退,既受到外来冲击又蕴含自身的力量,使人们意识到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简单的转型,更是一个波涛起伏的过程。书中具体分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三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工业、科技和军事现代化的启蒙为特征,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波浪潮则深刻影响了教育、文化和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第三波浪潮则聚焦于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变革,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推动了根本性的社会转变。这三波浪潮犹如层层递进的洪流,将中国引向了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方向。通过这种视角,张守涛不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也为学术界带来了一种新颖的理论视野。本书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以人写史”。张守涛没有局限于枯燥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奋斗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描绘了像龚自珍、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物,他们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既有心系家国的理想,又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的眼光。他们在清廷腐朽制度中挣扎,在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中觉醒,尝试着用知识和理性推动国家进步。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大潮相互交织,在书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令读者不禁为他们的努力与挣扎而动容。此外,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经历,张守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不仅是模仿西方,更多是从传统中找寻现代化的合法性根源,像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兴起,离不开儒家“自改革”的思想土壤。这些人将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既不盲目照搬西方,也不固守传统,而是用“借人明史”的方式,使我们从人物的视角更贴近那个时代,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艰难性。《浩荡七十年》并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和启示,对今天的中国同样适用。正如书中所强调的,晚清距今并不遥远,现代化的步伐依然在进行,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作者借历史人物的命运告诫我们,在现代化浪潮面前,我们既要传承传统,又要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同时还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走出一条符合本土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张守涛的文笔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这种写作风格不仅使书籍内容更加生动,而且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略深刻的历史内涵。书中的语言生动优美,描述自然流畅,充满了诗意和情感。作者以充满张力的笔触描绘了历史场景和人物,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风格既能够让普通读者享受其中,又使学术研究者不乏收获。本书采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作为支撑,论证严谨而有力。无论是引用的文献资料,还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均展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可以看出,张守涛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更在体例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使得全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全书结构严谨,格式规范,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历史著作。《浩荡七十年:大清衰亡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近现代史佳作。它以创新的“浪潮”说为理论框架,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讲述了大清帝国的衰亡和中国现代化的早期进程。作者张守涛用丰富的史料、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文字,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与波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思想性、现实性兼具的作品。阅读此书,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更对中国现代化之路的艰辛历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在现代化浪潮中,每一代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只有积极融入,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进步。对于今日的中国,尤其是对正在探索现代化进程的人们,《浩荡七十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历史镜鉴。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lbe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