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角逐2024年学术希望之星!

教育   2024-12-05 22:00   湖北  
狮山俊秀辈出
学术新锐齐聚
12月6日14:30
华中农业大学2024年学术希望之星评选
将于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
15位候选人将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



学术希望之星候选人

让我们一览候选人的风采
为他们加油点赞吧~



01
 余延辉

他致力于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基因克隆和功能机制解析、植物小肽相关分子机制解析。从研究基因的分子机制出发,解决我国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问题。通过9年多的努力鉴定到控制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位点和基因,发现一个玉蜀黍属特有的小肽并解析了相关机制。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研究为深入理解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非编码序列的作用和在遗传育种中的价值、植物中非前体蛋白衍生小肽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新基因的起源提供了范例。




02
杜鑫雅

她专注研究病原细菌在作物维管束的适应机制与维管束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解析了霍利迪解离酶在胞外靶向生物膜结构骨架,促进病原细菌在维管束扩散侵染的新功能。解析了细菌生物膜在维管束动态变化的新机制。同时设计了靶向病原生物膜进行抗病种质改良的策略,为发掘和创制抗维管束病害种质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03
王爽爽

她针对噬菌体治疗应对耐药菌的需求,靶向噬菌体和细菌之间防御与反防御理论缺乏的瓶颈,致力于含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 (TIR)结构域的细菌抗噬菌体防御系统相关研究。通过创新方法,她成功筛选出12种细菌TIR防御系统,首次揭示了TIR蛋白广泛参与原核的先天免疫应答。她鉴定出被TIR系统识别的25种噬菌体相关分子模式(PhAMPs),探明了原核与真核生物先天免疫的共性。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对生物免疫机制的理解,也为噬菌体疗法对抗超级细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路径。




04
张傲雪

她聚焦于我国兽药提质、增效、减量的重大战略需求,从促进兽药高效吸收、靶向递送两个方向出发,基于病原菌的病原学特征和炎症特性,采用功能性修饰、营养免疫和智能响应性识别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新型高效精准递送的纳米系统,突破兽药创制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兽药在利用效率和药效上的显著提升,降低了畜禽养殖的用药成本。在此基础上,她阐明了纳米系统不同给药途径促进兽药内服吸收和靶向病灶分布的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建立起高效精准递送系统的开发体系,实现兽药提质、增效、减量使用,促进养殖业绿色发展,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05
 王文涛

他专注于红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与修复,聚焦Cr(VI)的迁移转化机制及治理策略。从铁氧化物的微观结构及其与重金属行为的关系出发,构建了Cr(VI)的还原与转化模型,为南方红壤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他首次揭示了Cr(VI)在不同铁氧化物土壤中的转化规律,量化了铁氧化物、有机质和微生物对Cr(VI)还原的贡献,并提出优化铁基材料与有机质类型以提升修复效率的策略,强调了针对性治理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为高效、环保的污染治理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助力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06
 李光强

为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他专注于构建气体生物功能纳米材料,并对其潜在的治疗机制进行探究解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手段。通过交叉学科的背景优势,构建了气体缓释生物纳米材料,实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治疗,显著降低致残率。首次将气体缓释纳米材料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实现了气体的缓慢、稳定、持久释放和高效治疗,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探究验证。该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和转化前景。




07
 王红星

他致力于柑橘油胞起始与发育的关键基因克隆与调控机制解析。通过4年多的努力鉴定到决定油胞起始与发育的关键基因和调控油胞发育后期鞘细胞分化及精油合成的重要基因。研究揭示了金柑优质品种“滑皮金柑”和“脆蜜金柑”无油胞的遗传基础,为培育无油胞金柑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结果还有助于促进柑橘果皮等综合利用,增加精油产值。构建了油胞发育和精油合成调控通路CsDRNL-CsLMI1-CsMYC5,首次解析柑橘油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填补了植物分泌囊结构研究的空白。




08
李凡略

他深入探究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价值实现的相关问题,就农业碳减排价值核算标准、实现路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探索。从市场交易机制的视角出发,尝试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挖掘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价值与真实价格不匹配的内在机理及解决措施。该研究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09
郑璇

她聚焦CO2捕集与矿化技术,针对传统技术中反应速率低、助剂难再生、产物附加值低等瓶颈,创新性提出以生物小分子氨基酸为助剂的闭环工艺,实现碱性固废中钙离子的高效选择性回收和CO2捕集,同时制备高值CaCO3和低碳高性能水泥。采用“化学再生”代替传统“热再生”,无需外部能量或化学品输入,氨基酸在工艺中可循环作为浸出剂、吸收剂和晶体调控剂,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性,兼具绿色环保和低成本优势。她解析了复杂体系下钙离子选择性浸出、CO2吸收矿化及CaCO3生长的关键机制,为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了新思路。首次揭示氨基酸在CO2矿化中的多重作用机制,开发的工艺兼具高效、低碳和高价值特性,助力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10
付瑞诚

他致力于低碳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工作,并基于高温固体吸附法的燃烧后捕集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发经济高效的CO2吸附剂。他以工程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成功开发出两种新型湿化学成型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机械力成型法高能耗且颗粒结构致密的应用难题,在确保颗粒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疏松微观结构。为开发新型热化学储热介质,他首次在固定床系统中模拟了Li4SiO4基储热剂在聚光太阳能储热系统的循环储热/放热,探究了系统的最佳工作温度窗口,并通过促进低温共融层的产生强化了储热剂的能量密度,基于Li4SiO4基储热系统,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深色金属的吸光储热共强化的改性概念,为后续新型储热介质的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思路。




11
陈宇龙

他深入探究鱼类肌间刺发生发育机制和无刺淡水养殖鱼的培育。从肌间刺分子机制的解析出发,创制出无肌间刺淡水养殖鱼,解决肌间刺影响鱼肉食用价值和加工价值的问题,他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肌间刺的起源,并筛选出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因,为无刺鱼的培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制出全球首个无肌间刺淡水养殖团头鲂,开创和促进了我国无肌间刺淡水养殖鱼类的产业发展。





12
王治潘

他着力构建常温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灵敏多重检测方法,从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检测出发,解决了常温条件下不能实现免扩增多重检测的问题。他专注于检测方法的优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实现检测时间更快、成本更低的目标。首次利用单酶催化多步反应结合不均匀液滴实现了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灵敏检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解码的方式首次实现了多重数字化检测,并结合信号预扩增手段实现了对靶标DNA的免扩增灵敏检测,最终开发出更高效的食源性致病菌灵敏检测方法。




13
朱艳秋

志在研发具有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且可回收的新型材料,聚焦有机光电材料的开发工作,为应对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她以共价有机框架(COF)的桥连键为研究切入点,着力解决因催化过程中材料自身动态结构引发的不稳定问题。经过不懈的探索,她成功开发出一种制备高稳定噁唑桥连共价有机框架的全新方法,突破了底物限制,合成了新型材料,拓展了噁唑桥连COF材料库,为这类材料在光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筑牢了根基,也为COF材料的稳定性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14
吕天宇

她秉持公共管理“中国之治”的理念,在气候变化背景及多重要素不确定性带来的变局中,探索并阐明国土空间对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耦合机理和协同路径。以城乡国土空间“实践工具端-布局优化端-跨区域治理端”为切入点,创新性的将“双碳”目标融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框架,挖掘城市形态布局对减少热浪暴露与碳排放的协同作用,并探索多重跨区域联动渠道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的低碳化、韧性化和现代化建言献策。







15
杜泽臻

他深入开展植物基因组研究,主要方向为图形泛基因组分型算法的开发,重点解决现有工具在植物中分型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开发适用于植物基因组的变异分型软件,显著提升了结构变异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他开发了首个适用于同源多倍体基因组的图形泛基因组分型工具,为马铃薯等多倍体作物的分子育种和群体进化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植物群体遗传学和精准育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

END

制图 | 万艺欣 李淇

编辑 | 盛雯娜 姚玥帆

校对 | 吴昊

审核 | 蔡江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
发布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服务于研究生、导师及关心关注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群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