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会,相聚的热闹

文化   2024-11-10 20:12   河北  

现在的乡村犹如迟暮老人,原来鸡飞狗跳的街道,现在大多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很是落寞。

可也有例外,就是各村赶会的日子,那就是各村的生日。

今日我村生日,,亲戚都来赶会。赶会我不知是何年流传下来的,相当于赶集吧。赶集是固定的,集市是是逢二逢八,或者二五八,三六九集市。

赶会则是一年固定在那天,比如今天,那就每年的今天过会。

赶集不去亲戚家拜访,赶会却是要带着礼物去亲戚家吃饭。赶会相当于亲戚朋友每年固定的日子聚会一次。

过会的村里没有亲戚,人们则到会上,也就是集市上看看有没有要买的东西。

过会的集市相当于个农贸市场,会上吃穿用都有,原来还有卖专门的牛驴骡马的角落。可能过会最初就是专门为卖牛马而设立的,因为以前农村农耕为主,种地离不开牛马牲畜,所以会一开始就叫骡马大会。

会怎么确立呢?以前时通常一个村立了会,就在各村到处贴出宣传单,上写x月x日本村骡马大会,望大家光临赶会。


然后那天就有人拉着布,牵着马,赶着羊去会上卖东西,也会有人提着方便面或者牛奶,食用油去赶会串亲戚,这骡马大会就正式成立了。

一年一次大会还可以,有的村里不知怎么立了好几个,二月一个,六月一个,九月一个……

然后村民们就不满意了,村民就开始集体抵制。到新立大会那天,很多人在村口挡着,不许卖东西的进村,来了就赶走。

为什么呢?因为过会就要招待亲戚。招待亲戚就要割肉买酒做大菜,花生瓜子烟酒糖,林林总总都是花费,还要耽误干活儿。

昨天我去街上逛一圈儿准备过会用品,卖瓜子花生糖的热情招呼着:“妹妹,你尝尝,这瓜子奶油味,可好吃。这花生蒜味,你来点。尝尝,尝尝。”

吃人家嘴短,不买都不好意思。转瞬间瓜子花生都买了。

往前小桌板凳瓷碗瓷盆,对面各种熟食凉菜都有。炒菜要么去专门订菜,最少140元一桌菜。


要么买点熟食,自己再炒几个热菜。看着香喷喷的肉食我流口水,问摊主会不会是前几天剩下的,不新鲜了。


那人眯着小眼,赌咒发誓千般念:“绝对新鲜。”买点咸鹌鹑蛋吧,这个可能不会坏。糖炸花生米也没事吧。鱼是必须要买的。现在过会,鸡鱼应该不能少。


选了东西又绞尽脑汁砍价,买东西不砍价就觉得少点什么。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劣根性。


走到街那头,崩爆米花的脚一踩,手一压,咚的一声,长袋里散出玉米香,爆米花出锅了。


再看旁边,还有各种爆米花姐妹品,长条的,三角的,圆的扁的……



新鲜啊,貌似村里人都回来了。都在街上逛着买东西。搬家在县城的也回来准备。一年一次是新鲜,一年好几次就受不了。

有儿子定了亲没结婚的,还要邀请没过门媳妇过来。过来不能白来,要给钱,让没过门媳妇赶会买东西。以前可能就五十,一百。后来二百三百,六百,现在,现在我不知道。肯定更多。

一个会六百六,三个会两千多了。还要给媳妇单独准备酒席。

所以啊,很多人反对,不许乱立会。

以前去赶会,重点是串亲戚,买东西。或者是卖铁楸扫帚等农具,或者是扯布做衣服鞋袜,或者买些日用品。

现在会上大多卖吃食,除了吃食网购不方便,其他的大家都能都网购。所以吃食在会上卖的最好。

撒子,蛋卷,江米条,橘子栗子麦芽糖,烤鸡腿,烤肉串……小孩儿和年轻人就是凑凑热闹买吃的。

买家最多的是老年人。老年人不会在网上买东西,去县城又不太方便。于是大家都乐意在会上转转,卖个棉衣棉裤,袜子布鞋,可以试穿,可以挑选。再顺便买个小擦子,小笤帚啥的。



上午会上卖不了什么,基本都是卖礼品的挣钱。卖食用油,卖鸡蛋,卖大米,卖牛奶……赶会的人三三两两,手里提着这些礼品去亲戚家吃饭。

赶会都是喝大锅菜,柴灶大锅菜,平时不让烧柴,过会有特权。大锅菜一吃,难得见面的亲戚坐一起亲亲热热聊天儿喝茶。

我家没有柴灶,但我也没几个亲戚。天然气上炖一锅就行了。今天有点失手,大锅菜有点咸。不过大家见见面就行。

现在赶会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亲戚热热闹闹聚一聚。

聊的够了,大家到会上转悠一圈儿,买不买看看热闹,金黄的烤鸡腿散发着香气,麦芽糖让我们想起小棍绕糖的小时候。



岗底的红苹果,浦江的丑橘,糖炒栗子一颗颗散发着香气,糖葫芦亮晶晶插了一垛……
呦,这儿还有卖小兔子,小金鱼,小乌龟的……

若带个小孩,他在这儿扯不动腿,那儿迈不动脚。兜里银子都怕不够花。

老年人都在大的摊位。卖衣服的,卖鞋袜的
人虽然不如以前多,但依旧很热闹。到处是讨价还价的,叫卖吆喝的……

在这里,你才有一种能感到乡间的热闹。
所谓热闹,闹就是门中有市,集市上讨价还价才会热闹。集市就要人聚在一起。聚完了就散。

聚是烟火气,散是万家情。

这里是流动多年的乡愁,也是即将会消失的热闹。


白云长悠悠
愿一片静心,助八方心安。诗词笔下,写一段岁月静好,留下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