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电影周特别展映|用十部纪录片,追问关于生活的十个问题

旅行   2024-09-04 18:41   河北  

*2023-2024,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活动记录


2015-2024,今年,阿那亚家史计划走到了第十个年头,从一个人对家族记忆的探寻,发展为一个社区结伴而行的精神之旅。文字、声音、展览、游学……我们不断回溯、记录和讲述,分享关于家的春夏秋冬。

去年,2023阿那亚家史计划在呈现形式上做了创新的尝试,与“草场地工作站”合作,在北京、广州、金山岭、北戴河,在不同的场域,以不同的主题,展开对家与自我的探索,用剧场表演、纪录片创作等多元形式记录家史,让故事鲜活流动,将记忆重现眼前。



邻居陈加义一直觉得自己不擅长表演,但当他真正参与肢体剧场时,被邻居们松弛的氛围、导师们的鼓励“自然而然地带动,自然而然地融入进去了”。

很多瞬间让他觉得感动,“吴文光老师让我结合着老照片,随意地表达,他们来进行舞蹈,用肢体表演配合。”他慢慢突破了自己,打开了自己。“如果说早二三十年能这样,我觉得人生又不一样了。”



邻居们没有创作纪录片的经验,于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导师们为大家提供许多次专业的培训和座谈会,并针对邻居们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建议、指导。

“以前我们只是文字写得多,影像拍得少,实操以后才觉得这个东西还挺有技术门槛的。导师们都很有经验,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的指导,特别重要。”邻居付宜宾对导师们的指导印象深刻。



从确认主题、撰写脚本、学习拍摄技巧、后期剪辑……一遍遍地反复打磨、商讨、修改,十位邻居从零开始学习制作纪录片,终于,这十部纪录片即将在海边与大家见面。

对于每一位参与的邻居来说,这一年的探索都有特别的意义,记录家史、回溯过往,也突破自己,连接彼此。



9月6日-9日,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的成果将作为特别活动,在海浪电影周期间呈现,包含十部家庭纪录片的展映及映后谈、家史主题沙龙对谈、身体剧场演出等,与大家一起探讨家与生命的羁绊。

夏末秋初,欢迎大家来到海边观看、参与、互动,希望这些朴素、真诚的记录和呈现,能泛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道涟漪。


首映报名方式:

阿那亚APP内查看详情



记录者:方楠

影片:《喃喃自愈》



不确定性,这是我最近几年最强烈的感受,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焦虑情绪。

我之前的人生一直很顺利,最大的挫折,可能就是失了一次恋。直到在47岁那一年,我突然在朝阳大悦城的电梯上晕倒……
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紧接着,爸爸做手术,老公做手术,我又住院……同时,我在面对自己的更年期:严重的失眠,焦虑,让我时不时会想,难道只有我这么倒霉吗?


拍纪录片的过程,是我梳理自己的过程。我试着触碰自己的内心最深处,认识自己——我是一个不愿面对不确定性的人,总是在寻求确定的答案,在事业上打拼,在生活上高效,凡事都要结果……但,生命中也有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
人在绝境中,靠不了任何外在的力量,只有自己,从深渊中走出来。我在最近这一年里,逐渐学会慢下来,静下来。

重看这一年的记录,我想,找到一种身心安宁的状态,接受生命中每一次的不确定,学习寻找熵减的“心流”,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



记录者:王春燕

影片:《燕过留痕》


我小时候是那种乖孩子。哥哥姐姐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什么都不会,但不想输,就去努力地学。现在回过头想想,我像是“机器人”,总是在努力,但很少问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因为拍摄家史纪录片,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封闭了情感世界。我是医生,职业要求我冷静、沉着,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总觉得,情感对我而言是多余的。

翻看家里的老照片,我总在流泪。回忆起有一年,我去看望脑梗的父亲,刚到就接到急诊的电话,母亲说,你爸很想你,再待几分钟行吗。但我必须马上离开……



总觉得这些伤感的事应该忘记,回忆起,总是很多遗憾和想念。纪录片拍摄到一半,我找到老师,说我想放弃。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最终完成了拍摄。昨天,我请一位同事来看纪录片,他流泪了,那一刻我意识到,也许,我应该直面情感,哪怕是悲伤的,有遗憾的,不那么愉快的。

也许,我们是因为这些真实的感受,才有了我们独特的一生,也因此,我们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记录者:王炜

影片:《母亲 陈桥》


每3秒钟,世界上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之相关的事会消散进而遗忘。

今年,母亲94岁,我66岁。时间一天天过去,记录她珍贵的回忆,于我而言,意义重大。

母亲19岁参军,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从教毕生。个体是群体的一部分,那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年轻人,历史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究竟有什么样的经历?



我想记录母亲的故事,是希望借以记录一个时代、一群人的故事。这几年,我写了关于母亲的文章,拍摄纪录片,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母亲这一生,面对过很多挫折、困难、窘迫,但总能风轻云淡,处之泰然。可能就源于她曾经是个当兵的人。

她怀念着那些一边担着水、一边唱着歌日子;她想念着那些没有认真告别过的人……很多细节,依然清晰。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情感,其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珍贵的。

我们因为有这些充满情感的温暖回忆,而确认自己活过了这一生。而记录的意义,就是让人的精神不朽。




记录者:王迎

影片:《戏如人生》


我曾经在外企工作了多年,在职场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包裹着自己,戴着面具,随时要评估自己工作的成败,考虑各自的利益,很难表达最真实的感受。

参演阿那亚业主大戏《小井胡同》后,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交流。而剧中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与我童年生活过的胡同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我重返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胡同,我找到了戏剧与自己生命的连接点。

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到我要去的地方?如何成为我自己?



在舞台的戏剧表演,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让我在人到中年找到了归属感,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享受着每一次表演的过程以及对舞台那种发自内心的迷恋。

于是我选择辞去原有的工作,去实现从小要做演员的梦想。看起来很疯狂,但确是学会选择,勇敢地顺从和忠于自己的内心,跟着真心去经历,这个过程本身是很重要的体验。

为了有更多的舞台演出机会和深度学习提高表演的机会,我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剧院、剧团和戏剧节演员的海选招募,入选后开始尝试不同的角色甚至是反串男生,开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记录者:刘艳

影片:《黑鸟》



我36岁那一年,父亲突然过世,离别的痛苦,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一时难以面对。之后的几年,大姨、好朋友相继离世。如何面对告别,成了我生命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每一次近距离地观察与凝视死亡,让我不舍、悲痛、焦虑、内疚……

后来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开始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欧文·亚隆说,生命的终点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



对死亡的恐惧,是对生活没有充分体验活着的恐惧。所有的感受最终回归到日常里,我更加珍惜、懂得取舍、关注成长、自我整合……潜入生活的水面,屏住呼吸,静静聆听死神到来的声音,这种提醒有时让人窒息,屏不住的时候再浮出日常生活的水面,大口大口努力地呼吸。

我开始实践“以终为始”的生活,提前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每年做新年计划,每周做周计划,试图增加一些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有人说,死亡不是要避免的,而是要与之对话的。也许,这部纪录片,是我与之对话的过程。




记录者:付宜宾

影片:《归去来兮》



人生行至半程,我遇到了中年危机,生活失去了方向。从四五十岁开始,我就开始反复思考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家是生命的根,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一切,都影响着我们长大后的样子,说话做事,接人待物,言行举止,都深深地烙上了家与故乡的印记。

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数次回到山西老家,希望在故乡的人文山水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将来的路。



在找寻的过程中,我一边梳理自己过去的记忆,一边积极地加入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之中,弘扬传统文化、参与古村保护、助力乡村扶贫、建立慰安妇纪念馆……尽微薄之力反哺故乡,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我的生活也更加充实、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境愈发平和,逐渐解决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的大问题,剩下的就是要往哪里去的问题。是随遇而安?还是从头再来?这要看机缘。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生机活泼的,重要的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对待周围一切的角度和态度。人生下半程,好好生活,好好修行。




记录者:陈加义

影片:《回到1977》



前几年,我检查出来了肺癌,虽然是早期,后来也做了手术,但对我当时的生活和心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想着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可能不多了,在回望过去时,发现这么多年真的很累。

1990年,17岁的我入伍参军,人生中第一次走出信阳老家,第一次坐上火车,一天一夜的行程,来到了首都北京。35年过去了,我在异乡安稳定居,家乡也从此变成了故乡。

我们这一代赶上了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见识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现在却突然觉得很疲惫,很想念小时候纯真的生活,想回到从前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淳朴



于是我带着1977年拍摄的一张早已泛黄褪色的全家福,带着摄像机,带着对童年、对母亲无限的思忆和眷恋,又一次回到家乡,循着儿时的记忆去寻找当时点点滴滴的美好。

在翻阅家谱的过程中,我感触良多:在历史长河中,无论做出多少丰功伟绩,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一个短暂的瞬间,非常渺小意识到这件事之后,我感到释然。

人的这一生那么辛苦那么劳累,最后追求的是什么?通过这次的家史计划,通过对老照片的回忆,我觉得,人的平淡与真实是最好的,做真实的自己,过朴实的生活,拥有内心的宁静,如此便好。




记录者:王美玲

影片:《活着为了讲述》



前一段时间读是枝裕和的书,书里有一段话很触动我:所爱的人已经不在,伸手已无法触及。他们缺席了我的未来。然而。却永远在周围伴随

也许天生喜欢思恋的人就会容易成为创作者吧……我想我可能就是喜欢思恋的人,也就容易成为文字作者和纪录片作者。

在我的父亲和母亲临走时,我都没有和他们好好告别,心像裂了个大口子,被撕扯着疼。父母在,尚有来路,父母亡,只剩归途,我想借纪录片的形式梳理记忆,也寄托自己埋在心底的思念。


历史不能只有帝王将相,也应该有普通人,我们有义务让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至少在我们亲人当中留下痕迹。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的素材拍摄地域跨度非常大,山东、福建都有,片头片尾的很多镜头甚至取景于北极。但是我们家的老照片很少,小时候家里穷,照相机还是我参加工作以后买的,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老照片来讲述这么多故事,也是我们和导师团队做的一个新尝试。

无论是写作、影像、拍纪录片,还是旅行,都是很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也是我精神世界的出口。而关于未来的生活,还是要一天一天地过,好好生活,慢慢讲述,一直记录。



记录者:褚民学

影片:《成为妈妈》


妈妈在我婚礼当年就过世了。所以关于我的妈妈的记忆,只存在于我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在自己当了妈妈之后,记得刚刚生产完,小小一颗歪果仁一样的小婴儿被爸爸的两只大手拖起来,心里莫名得开始焦虑,我要怎么才能把这颗“歪果仁”带大呢,好像不太容易啊!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自己的“大问题”。自从女儿开始上幼儿园,开始接触自己的小社会,我意识到,小时候的自己遇到的大问题,我闺女也会同样遇到,当她问我同样问题的时候,我要怎样和她交流呢?怎样给她一些指导和心理的支持?这个是我想做纪录片的初衷。



对妈妈和姥姥的思忆是我创作的动力,也是成为妈妈的一条路径。妈妈是个角色,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成为妈妈”,是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一起开始走向成熟的转变。

虽然,初为人母的喜悦和顾虑没有机会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分享,一直是自己心里的一份遗憾。但是妈妈留给我的爱一直陪伴着我。对我的一生都是一种财富,爱的财富!

这份财富不会停滞,她也会随着我的女儿的出生一直传承下去,爱的传承。




记录者:朱小钧

影片:《致子家书》


当时在选择纪录片的主题时,我翻看手机里的视频寻找灵感,发现记录最多的是我的儿子。他的成长,是我最近六年以来人生投入度最多的一个事情,我想好好地记录和创作。

有幸能观察、介入和参与一个人的成长,我其实很感谢他给了我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体验。见证孩子的成长,也是我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学着作为一个父亲是人生特别重要的一课。

我以前参与家史时曾讨论过,我们这一代人常出现的问题是:父母永远在等着孩子感恩,孩子永远在等着父母道歉。所以我跟他妈妈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希望我们在童年里体验到的问题,不要再发生在他的身上。



从孩子特别小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将他作为一个平视的对象去认真对待,大部分事情会问孩子的意见,然后让他自己来决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第一声啼哭、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试探他对抗的边界、第一次带他去旅行……感受他突飞猛进的成长和变化,让他自然、自由地长大。

人生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一个无限的游戏。他还在不断地成长,我的记录仍在继续,希望他的每一段时光都快乐、明亮。



————


以镜头为笔,以身体为桥,以言语为线,将家的历史串联、记录、传承。在十部纪录片之外,阿那亚家史计划还将呈现更多元形式的活动。

主题沙龙,在嘉宾们的深度对谈中,探讨人们所熟知的家庭影像之于家史记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身体剧场演出,将由部分参与本次家史影像计划的邻居们共同呈现,肢体的舒展连接着内心的松弛,让情感与故事通过身体去自由表达,以身体作舟,驶向记忆之海。



从家庭影像出发,探讨家庭影像如何成为现代家史的重要书写方式。通过镜头,我们得以捕捉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代际间的记忆传承,以及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

这些影像以怀旧式的乡愁去对抗飞驰的时代,展呈着生命的肆意。质朴的镜头不仅记录了个体与家族的私人时刻,映照出广阔的社会变迁,更将私人故事升华为普遍的文化记忆。

对谈嘉宾:贾行家、吴文光、张冀

活动时间:9月8日(星期日) 15:30-17:00

活动场地:A剧场

报名方式:阿那亚APP

票价:10元(核销后获得一张10元代金券,可用于海浪电影周指定周边点位)




邻居们以身体作为语言,进行集体的剧场创作,讲述个人心灵史,和无法忘却的家史,如同一艘艘记忆之舟汇聚家园之海。以身体为桥,在家庭记忆中溯源,在时光拾影中共鸣,讲述我们自己的生命历程。

剧场概念:吴文光

执行团队:草场地工作站

共创演出:王炜、王美玲、王迎、王春燕、付宜宾、方楠、刘艳、陈加义、朱小钧

出品:阿那亚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演出时间:9月6日(星期五) 20:30-21:30

演出地点:阿那亚礼堂
报名方式:阿那亚APP





THE END

编辑:镜子 rain | 视觉:关子玉 张苏蕊 孔爽

供图:阿那亚家史影像计划 各受访者提供

公众号承办:智璞文华

©本文版权归“阿那亚”所有,如欲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马|寅|信|箱
如果你对阿那亚有任何的建议、意见、投诉,或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法,欢迎写信给村长马寅,每篇来信村长都会及时阅读、回复,阿那亚希望和你一起成长。
mayin@aranya.cc





微|信|改|版|了

点亮星标

不要与阿那亚擦肩而过







SELECTED
精|选|推|送







THE QR CODE
感|谢|关|注

置业热线 400-810-9988
度假热线 400-115-5500


人生可以更美 

扫描二维码关注
阿那亚官方公众号


APP美好上线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开启美好生活






点【赞】点【在看】,标记美好生活!👇🏻


阿那亚
阿那亚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在北戴河新区、金山岭、雾灵山、崇礼、广州九龙湖、三亚等自然景观优美、人文积淀深厚的地方,持续打造以文化艺术为核心、承载多元生活方式的先锋社区,探寻美好人生何以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