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现中央企业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的担当作为
生动讲述新时代中央企业
广大干部员工
对党忠诚、不负使命的鲜活故事
今年6月
第七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
暨AIGC创意传播作品征集展示活动
正式启动
目前
活动已进入网络点赞环节
中铁山桥图文作品
《百年企业的创新“答卷”》入选
欢迎大家一起来为
中铁山桥的优秀故事点赞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拉到文章底部
点击红色“点赞”按钮
为作品点赞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
中铁山桥入围作品吧
百年企业的创新“答卷”
翻开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山桥的历史,如同翻阅一部民族工业创新发展史,它诞生于洋务运动末年,从修筑京奉铁路的号子声中走来,于工人运动的怒吼中成长,在新中国的春风中壮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辉煌,在新时代的新质征程上奋进。
起步:萌发创新基因
“呜呜呜”,火车的汽笛划破历史的天空,时光回溯到115年前,历经4年的艰苦建设,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通车。
铁路全线桥梁众多,足有121座,这些全部都由一家企业完成——山海关造桥厂,全线最长的怀来大桥创下了当时中国桥梁最大跨度213.36米的纪录。
京张铁路怀来大桥
在国力贫弱的旧中国,修桥铺路无疑是艰难的事情。缺设备、缺技术……在空前贫乏的恶劣环境中,老一辈山桥人向创新要答案,首次在历史上写下“中国跨度”的第一笔。
修建怀来大桥时,施工现场都是荒山野外,钢桁梁运不过去。面对困境,山桥人想到了将钢桁梁进一步分拆成若干零件,用骡车运输,到现场后再进行铆接组装。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怀来桥依旧修建完成,巍然屹立,经洪水而不倒。
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铁路强国梦想发轫,创新基因萌发,历史格局由此改变。
发展:铸造创新骨气
气球被激动的人们抛向天空,欢呼声直达云霄,好像要把流云震得四散开来。这是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全线通车时的热烈场景。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在苏联背信弃义撤走所有专家,国家又逢自然灾害的严重经济困难情况下,为了支持生产,山桥职工家属们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留给当工人的丈夫吃。
创新要服务国家需要,创新更需要家国情怀。1961年,接到南京长江大桥制造任务,山桥就成立了以副总工程师张兆庆为组长的技术准备组。
此前,剪板机剪3号钢剪20毫米,新研制的南京长江大桥用16锰钢情况不同,只能剪16毫米,山桥人充分发挥技术组的组织优势,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验证,创新研制出了新型的切割机,有效确保了大桥的精度。
作为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称为“争气桥”。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的桥梁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为国奉献的伟大实践中,创新迎来了重要的成长,纵观中铁山桥130年历史,无数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都离不开兴业报国的初心。
壮大:赋能创新智慧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天地变色,暴风骤雨,很多人担心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可台风过后,大桥安然无恙,在这背后,钢结构功不可没。
港珠澳大桥
作为承接港珠澳大桥制造最大的CB01标段18万吨钢结构的企业,中铁山桥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难度相当大。“港珠澳大桥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使用钢结构的桥梁,其拥有世界最长的钢桥段,要在3年内靠人工高质量完成,难度堪比登天。”中铁山桥总工程师胡广瑞说。
现实倒逼着企业创新,从0到1,需要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胡广瑞回忆起这段创新经历,历历在目,“历时1年,我们首次将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引入钢桥制造领域,首次在我国大跨度钢桥制造上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焊接技术,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箱梁板单元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他介绍,该产线减少劳动力约30%、提高生产效率约40%,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的转变。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推动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中国造桥领域的“第一梯队”,中铁山桥的底气来自于创新。参建港珠澳大桥极大强化了山桥的创新优势,正因如此,山桥拿下了面向全球招标的美国韦拉扎诺大桥等一批国际重点桥梁工程。
未来:澎湃创新动力
站在深中通道旁边,感受着伶仃洋畔的微风,王恒心潮澎湃。今年六月,深中通道将正式通车,作为中铁山桥深中项目总工程师,王恒深知建设的不易。
深中通道项目是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跨海集群工程,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站在深中通道旁边,感受着伶仃洋畔的微风,王恒心潮澎湃。今年六月,深中通道将正式通车,作为中铁山桥深中项目总工程师,王恒深知建设的不易。
深中通道项目是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跨海集群工程,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深中通道
中铁山桥承建的G05合同段钢箱梁种类多、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此外,受架梁船“天一号”架设能力限制,部分浅滩区非通航孔桥大节段需要分幅制造或者开槽架设。超宽大节段无法整体架设的难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王恒面前,似乎在劝他“知难而退”。
王恒带着一股愚公移山的倔劲,与技术人员一道,深入一线,创新性地提出了大节段分幅制造方案。
“举例来说,画两个图形,每个图形均由60m长、3.5m高的方框和间距2m的31条竖线组成,最后把这两个图形重叠,每个线条位置的偏差不能超过5mm。方框和竖线就是钢梁的现场连接缝,由于制造偏差等因素,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相当困难。”王恒解释道。
中铁山桥依托深中通道工程,构建了以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等为核心的“五线一系统”,全面提升钢桁梁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唯创新者进。中铁山桥130年的奋进历程,是一次创新之路的跋涉,创新血脉绵延不绝。新时代新征程上,中铁山桥正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新产品的“六新”路径开启新质征程,行稳致远、阔步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