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最大的支持,关注是最好的鼓励
摘要
对于有着断层切割、多矿脉等因素影响下的某钨矿Ⅰ号矿脉6~8线保安矿柱的回收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分析了该矿山采空区的稳定性以及残留保安矿柱的回采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残留矿柱回收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柱周边的采空区相对稳定,矿柱自身内部的应变能得到了释放,回收带来的地压灾害风险降低,其发生变位性破坏导致自身的整体刚度降低,矿柱控制地压活动的作用效应随之减弱,可以考虑对该矿柱进行安全回采。残留矿柱回采出矿后,被断层切割的残矿回采区与原左右两侧采空区之间的间柱应力集中更加明显,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剪切破坏塑性区,说明残矿回采时可能有剪切破坏的风险,而对保安矿柱两侧被断层影响的采空区进行部分充填可以有效地抑制应力集中现象,减弱边帮的松脱趋势,有效减小残矿回采区上、下盘沿断层滑移趋势,可以实现对残留保安矿柱安全经济的回收。
作者及单位
江文武1,2, 廖俊钰1, 钟海3, 廖永斌3
1.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赣南科技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3.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
引用格式
正文
保安矿柱在矿山地下开采工程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其优点主要是使地面构筑物不遭损害,控制采空区相邻区域的地压活动,但这会丢失一部分矿产资源,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开采工艺的不断完善,对回收留设在采空区大量的保安矿柱成为了可能。因此,对处于多种因素影响的采空区群下残留矿柱的安全回采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近年来,在对残留矿柱、残矿回采方面,前人学者基于相应的工程背景进行了许多研究。如焦文宇,贾海波等以现场监测实验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导致复杂采空区稳定系较差的原因,提出增加人工矿柱用以加强支撑的优化方案,为采空区治理做出参考;陈绍民等利用ZEB-REVO以及ZEB-Horizon扫描仪和SLAM技术,并结合矿山的采空区赋存现状,对采空区的稳定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金属矿山空区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赵小平、王少林等采用监测手段研究了复杂空区与矿柱耦合作用下的采空区稳定性,提出复杂采空区的治理办法;王万红等对房柱法开采的大面积采空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处理暴露面积大且密集的采空区群的稳定性的规律;陈光飞等借助数值模拟对矿山开采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出连续垂直隔墙和C15混凝土充填治理采空区的最优方案;刘光清等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空区群下的残矿回收以及回收后采空区的治理进行了研究;于跟波等利用模糊决策理论选出对残矿的回采方案;江文武等对残留矿柱回采可行性的条件做出了研究;熊晓勃等利用矿柱安全系数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了残留矿柱的稳定性;王明华等对含有软弱夹层的岩石质量进行了分级评价研究;马元军等在对急倾斜薄矿脉空区群开采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沿矿体走向开采时,矿压显现规律为部分底柱的应力集中,且随着中段下降不断叠加;张培波等将矿柱强度理论应用于采空区群稳定性分析中,判断了残留矿柱对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影响;费鸿禄等对浅埋的大采空区下的残矿回收工作进行了采空区的稳定性研究,对采空区周边井筒破坏机理做出了分析。以上学者的研究对于采空区的稳定性以及对残矿回采参数优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在由多矿脉影响、采空区切割的采空区群下对已发生变位破坏的保安矿柱进行回收少有研究,本文将以某矿山在多种因素影响复杂空区群下赋存的保安矿柱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3D软件进一步模拟矿柱开采的应力、位移、塑性区情况,验证矿柱回采可行性,为实现残留矿柱安全高效的回采提供保障。
1 研究背景
1.1 工程概况
图1 6~8线保安矿柱赋存情况
1.2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残留矿柱的周边采空区稳定是对残留矿柱进行回采的前提条件。本文借助综合评价法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分级,其主要步骤为:① 根据各个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建立关系矩阵,将主要因素置于矩阵的对角线上,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置于矩阵其他节点;② 对相应的各因素进行活动性指数的换算,得到各个因素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③ 将模糊数学理论构造出的各因素隶属度曲线与各因素活动性指数进行累加,得到采空区稳定性系数,最后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分级。
针对该钨矿采空区失稳的成因,从工程因素、水文、区域地质条件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前期的调查研究,选用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顶板暴露面积、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最大初始应力比值、矿柱状况、结构面间距、结构面产状与顶板方位关系、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顶板方位关系、地下水8个影响因素共同进行采空区稳定性分级。关系矩阵R表示为
式中,ann为第n个主要的影响因素;aij为因素aii对因素ajj的影响因素。
活动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A(i)为ann的活动性指数;SFA(i)为ann所在行、列元素值之和;SFA为矩阵所有元素值之和。
采空区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A(i)为矩阵中的ann隶属度值。
最终得出采空区稳定性分级情况见表1。采空区稳定性整体处于合格状态,是Ⅰ带矿脉的448 m、388 m、328 m中段6~8线保留的保安矿柱回采前提。
2 矿柱回采风险模拟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依据调研以及室内实验得出矿山矿体及岩体力学参数选取见表2。
设定本次计算研究区域的围岩、矿体均属于弹塑性材料。模拟计算采用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莫尔—库仑屈服准则判断岩体的破坏:
式中,σ1为最大主应力;σ3为最小主应力;c为黏聚力;φ为内摩擦角。
当fs<0时,材料进入塑性流动,将要发生剪切破坏,而当岩体受到超过其极限抗拉强度的拉应力时,其将会发生拉伸破坏。
2.2 矿柱形成过程力学环境分析
2.2.1 应力变化分析
随着回采进度的推进,6~8线的采区上盘围岩的应力变化如图4、图5所示。在开采初期,矿柱形成前,各个监测点应力分布均匀,开采工程启动后,随着各采空区的形成,采空区上盘围岩最大压应力迅速减小,在矿柱高度达到50 m时,矿柱左右两边采空区逐渐形成,应力重新分布,保安矿柱中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这说明矿柱对支撑周边采空区和控制地压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矿柱高度达到100 m时,保安矿柱内的应力迅速减小,矿柱应力释放明显,矿柱的整体性遭到一定破坏,且夹层内对应的矿柱部分压应力已接近围岩,矿柱对周围地压的控制能力减弱。
3 矿柱回采方案确定
3.1 方案的选择
3.2 应力变化规律
3.3 矿柱竖直位移变化特征
3.4 矿柱回采区塑性区分布规律
4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