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人的年味
文摘
2025-01-30 08:01
宁夏
彭阳人的年味
彭阳人的年味,是一种深深镌刻在这片黄土地上,流淌于每个彭阳人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它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陈越香浓。这份年味,不仅仅局限于节日的欢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凝结,涵盖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温馨的家庭团聚、寓意深远的压岁钱、庄严而神圣的守岁仪式、真挚热情的拜年祝福,以及那无处不在的文化象征与深厚的情感内核。
过年,是家庭团圆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方,人们的心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家。车站、机场、公路上,人潮涌动,大家都在回家的路上。那是一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路,每一步都踏出了对家的思念与渴望。当门扉轻启,那一刻的拥抱,足以融化所有的疲惫与寒冷。家的温暖,如同冬日里的阳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
在彭阳,传统习俗被赋予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剪窗花、贴春联,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蕴含着彭阳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的红灯笼,不仅照亮了夜晚,更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而放鞭炮,则是孩子们最为期待的一环,那噼里啪啦的声响,似乎能瞬间驱散一年的疲惫与忧愁。包饺子,这一习俗在彭阳同样盛行,家家户户围坐一起,边包饺子边话家常,那份温馨与和谐,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有人戏说彭阳人的过年,才是真正的“劳动节”。在彭阳还流传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去霉运和烦恼,迎来好运和欢笑。上上下下都扫到,干干净净迎新岁,家家户户忙不停,辞旧迎新乐陶陶。”这个顺口溜简洁明了地描述了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希望通过打扫来去除旧岁的霉运和烦恼,迎接新年的好运和欢笑的心情。可以这样说,彭阳的家家户户,过年的是忙的不亦说乎。
家庭团聚,是彭阳人年味中最为浓重的一笔。年夜饭,成为朋友圈的主流,这顿意义非凡的晚餐,不仅是一顿美食的盛宴,更是家人间情感的交流与融合。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伴随着欢声笑语,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每一餐都凝聚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桌上摆满了各具特色的菜肴,无论是北方风味浓厚的饺子,还是彭阳本地特色的美食,都寄托着家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这一刻,所有的忙碌与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与温馨。
压岁钱,这一习俗在彭阳同样深受重视。长辈们将一份份心意包进红包里,送给晚辈,寓意着驱邪避灾、保佑健康。与往日不同的是,成家立业的儿女,在除夕也给父母送上大大的红包,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这份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传递,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温暖与关怀。
守岁,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仪式,在彭阳人的心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央视的春晚,共迎新年的到来。他们或聊天、或游戏、或观看春晚,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这一刻,所有的过去都被放下,所有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
拜年,这一习俗在彭阳同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春节期间,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曾经的磕头拜年,就是晚辈要磕头拜年,现在还有延续,但越来越少了。大多数群体历经了相互走动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对亲友的牵挂和美好祝愿始终未曾改变。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
文化象征,在彭阳人的年味中同样不可或缺。红色,这一喜庆而祥瑞的颜色,成为了春节的主色调。春联、灯笼、窗花、福字、红包等元素,点缀着彭阳的每一个角落,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彭阳人年味的情感内核,则是对团圆、希望和幸福的向往。这份向往,源自于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也源自于城市化背景下对归属感的渴求。在彭阳这片土地上,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年味,传承着文化,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然而,过年不仅仅是一场盛宴,更是一次深度的反思与思考。在欢声笑语之余,人们也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的得失与成长,思考未来的方向与规划。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聚时光?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些问题,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彭阳人不断前行。
总之,彭阳人的年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物质与精神等多重元素。这份年味,不仅让彭阳人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与温馨,更让他们在这份欢乐与温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