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客户(跨境电商老板),香港理财保险投保超百万元。但,内地重疾险每年保费只有12000多元。
该省省该花花,要想幸福就自洽。
——前言
最近比较忙,也比较丧…
为什么忙?
美元降息后,保司优惠政策调整,很多客户薅羊毛。槽叔京港两地疯狂通勤。
两地通勤的后果,就是重回卡奴时代,不得不重新使用一个名为「钱包的东西」。
话说,我都快忘了钱包长啥样了…
为什么丧?
就在上周,内地保险市场传来坏消息:
不捆绑身故的重疾险,越来越少了。
前几天,小青龙重疾险,不捆绑身故版停售。
前几天,达尔文重疾险,不捆绑身故版停售。
前几天,超级玛丽重疾险,不捆绑身故版停售。
过几天,即将上市的某新款重疾险(槽叔是新品发布会嘉宾),也是必须捆绑身故(如下图)。
甚至,槽叔可以悲观地说:
不含身故的重疾险,以后很难买到了。
哎,真的很意难平。
上周末,我在办公室加班,意难平地录了一段视频。
高能预警👇🏻20分钟超长视频
重疾险这几年一直在偷偷涨价。
条件允许,我更推荐买不含身故重疾险+定期寿险。
8年前写公众号、6年前写书、4年前做短视频……这个观点一直没变。
如果你听劝了,现在肯定美滋滋。如果你一直想不明白、心里打鼓、犹豫不决…那你现在也不用纠结了,反正没啥买的了
只能说,我的科普工作还做的不够,任重而道远。
不含身故的消费型重疾险,就是在薅保险公司的羊毛,就是在从保险公司套利。
比如这个方案👇🏻是母亲给29岁的孩子买重疾险。
50万保额,每年5000元。
母亲的需求是:
我现在还能给你交10年。10年后我退休了,孩子啊,你就自己交吧。
10年后,2034年了,年满39岁的孩子一定会觉得这份重疾险性价比极高。
而槽叔,则会为此感到自豪。
其实吧…客户最初还是想买含身故版本的,想随大流~
团队经纪人左老师,苦口婆心介绍了半天,当客户看到【含身故】和【不含身故】两款产品离谱的价差之后,终于决定——
买不含身故的。
前几天,这款重疾险停售,我对左老师说:
“幸而有你,客户赶上了这趟【划算号】列车。”
最后,解释几个常见质疑——它们往往来自同行伙伴。
质疑1:为什么不尊重客户自己选择?
我发现,各行各业都喜欢扣帽子。
“放下执念,尊重选择”,就是一顶帽子。
我当然尊重客户的选择,但前提是我和客户进行了对比和说明后,客户经过思考后做出的选择,这叫「尊重客户的选择」。
当我传递之后,客户不接受,我当然接受他的不接受。
你传递过吗?传递得充分吗?
质疑2:为什么要薅保险公司羊毛?薅秃了对客户有什么好处?
自由市场下,你愿意卖,我就可以买。你情我愿的事情,并没有薅羊毛这一说。
何况保险公司的商品种类琳琅满目,有些是赚钱的,有些是不赚钱的。认清这一现实并帮助客户筛选优质产品,当然不存在损害保险公司利益之说。
消费者只要如实告知,买高性价比的重疾险,完全是合理且智慧的行为。
质疑3:不含身故重疾险健康告知很严格,你怎么不说?
从来没有不说,而且恰恰相反,我们在介绍不含身故重疾险时,往往会把「投保门槛超级高」这句话提前告知。
由于性价比更高、杠杆效果更好,和含身故重疾险相比,销售不含身故重疾险的保险公司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所以它们当然有理由提出更严格的健康要求——比如结节不能大于1cm,比如2年内不能住过院……这些都常见于健康告知。
但是,难道我们默认客户不满足这个要求吗?
从我们服务过的重疾险客户来看,35岁及以下的年轻客户,将近一半都能符合健康告知的要求。35岁到50岁,也有20%的可能买到。
50岁以上就别买了,真的。
保险从业者的责任,不就是在正确条件范围内,给客户更多选择吗?
规划重疾险,正确的做法是不是应该同时呈现两类重疾险,让客户接受充分的信息后再做决策。默认客户身体情况满足不了要求、直接绕过不含身故重疾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不靠谱。
坦白来说,我还有个私心:
我希望中国保险消费者,能改变对保险行业的态度。
不要觉得卖保险都是low的、都是不靠谱的、保险都是求着我买的。
对不起,不含身故重疾险,就是你求着保险公司买的。
尊重客客观事实,是尊重从业者的第一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真的在为保险行业做贡献。
罢了罢了……
有时候想想,至少我也让几千名客户买到了消费型重疾险了。也算是我的福报了。
考虑到他们中很多人还买了定期寿险,我的福报只会更多
聊到这,按理说,该插入推荐的重疾险产品了。
推荐什么好呢?
不好意思,截至本文发稿时,我真不知道推荐什么。想买的朋友们,你们早干嘛去了?咱们可以等一等,看看过段时间会不会有新产品。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和我们保持联系,keep updated👇🏻
不含身故的重疾险,
如果有新品出现,放心,
我会第一时间告知大家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