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足找差距
凝心聚力提质量
考试是诊断教与学的载体,它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水平,又检验了教师阶段教学的得与失,更重要的是对后续工作的一种指导。为了探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9月4日、9月5日,大同市第十八中学校召开了2023-2024学年七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会。党总支书记刘丽霞、校长姚红涛、副校长李文龙、教务处主任范美英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任苏燕威主持。
七年级质量分析会
教研员李华老师针对本次七年级考试的基本情况,首先对各班级平均分、入校成绩和期中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带领全体七年级班主任找优势、析差距、补短板,并对班主任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狠抓思想教育,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帮助学困生寻找较好的、适应他们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加强和科任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关注重点学生,使优生更优,中等生尽快致富,差生“脱贫”,尤其是尖子生,继续和各科老师严密关注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继续让学生自选目标,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身体力行,眼里有问题,落实讲效率,抓好早早读、抓好自习的纪律,保证班级安静紧张的学习环境和节奏。
其次李老师对期末单科成绩从平均分、优秀率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各科教师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与大家分享了经验。她相信,只要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改进教法,真抓实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八年级质量分析会
教研室副主任李芙蓉针对本次八年级考试的基本情况,从班级成绩、单科成绩和优生成绩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各个班级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班
均分及单科成绩优势明显,继续保持。
2班
希望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联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提高早早读学习效率,多背多检查。
3班
希望班主任抓学生学习习惯,抓班风学风建设,配合科任老师制定后阶段措施,督促学生多背多记。
4班
希望班主任与各科教师共同制定培优对象和培优策略,并加强落实监督。
5班
后阶段要注意夯实基础,提高良好率和及格率,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课堂管理。
6班
后阶段保持,努力培养辅差。
7班
后阶段想办法让差生动起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小两级分化。
领导发言
苏燕威主任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发言。他指出,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我们需致力于优化课堂设计,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式学习模式,避免过度包办代替,切莫误以为讲授内容多就能节省时间。
对于班主任而言,学生们正步入青春期的集中爆发阶段,这也是厌学情绪最为严重的时期。因此,班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得到妥善处理和维护。同时,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这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我们务必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最后,苏主任引用了《亮剑》中李云龙的话:“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以此作为结语,强调一个班集体并不会因为学困生少而变得优秀,而是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成长。
李校长首先肯定了大家的付出,并指出了这次考试反映出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要求:
班主任应早早读早到校,确保专时专用,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做到“三勤”:腿勤,多走动以关注学生动态;嘴勤,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手勤,及时处理学生相关事务。同时,班主任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话,以此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任课教师需精心备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课堂管理,注重知识的落实。此外,教师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刘书记对这次质量分析会做了总结发言,对新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提出要求:
首先,班主任在管理上要更加细致,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
其次,任课教师应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成绩,并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最后,学科教师要努力做到“四研究”:
明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命题规律。对中考题目进行精准的研究与分析,准确把握考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
深入研究教材,精细剖析考点。系统梳理基础知识,全面总结并精心梳理考试要点。
深入研究考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与生活联系。将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研究学生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施加不同的努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的帮扶策略,设定差异化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并有目的地进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总之,抓习惯就是抓质量,抓细节就是抓质量,抓学困生就是抓质量,抓持续落实就是抓质量。我们要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入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这次质量分析会,我们既看到了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将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打破壁垒,实现协同育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下不断取得进步,实现自我超越。
END
编辑:大同十八中教研室
审核:刘丽霞、姚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