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天前的北京“冰丝带”场馆内,新生代皮影雕刻师王磊和13位操作师傅,带着高达5米的皮影角色“芈月”登上《王者荣耀》共创之夜,呈现了一场传统技艺与当代娱乐文化的精彩碰撞。
华州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完善于隋唐,流传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于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华州皮影”还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在法国和哈萨克斯坦完成了国际商标注册。
通过标准化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华州皮影戏正努力延续着自己的光影流转。
华州皮影戏由皮影雕刻和戏剧演绎两个核心部分组成。华州区影桥皮影文化园负责人杨丽艳向记者介绍:“华州皮影以秦川牛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刻、染、熨等20多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造型生动,具备镂空与留实巧妙搭配、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的艺术特色。华州皮影戏的演绎则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是陕西东路皮影戏的代表。其通俗表演形式称为‘五人忙’,包括签手、前声、上档、下档和后槽,五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
记者团参观华州区影桥皮影文化园 刘姝言 摄
近年来,通过实施华州皮影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华州区重点指导和扶持具备较好发展优势的皮影文化园区或企业,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建设溯源管理,让每一件皮影雕刻作品都成为一份厚重的艺术传承。与此同时,当地还建立起皮影艺人个人档案,对老艺人的唱腔、唱段和手口相传的剧本进行抢救性保护,培养皮影戏演绎纯粹的接班人。
80多岁的吕崇德是华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身板精悍、双眼透亮,正是他用细腻悠扬的男女双声,演唱了开头这出《杀差官》。
“我自小喜欢皮影戏,一开始是不被大(父亲)认同的,只能偷着学。后来好不容易拜师学艺,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一定要学出个名堂。”吕崇德对记者说:“这么多年下来,我都觉得皮影戏还有很多表演技艺需要继续挖透。以后的娃子们,一定不能小瞧了它。”
吕崇德演唱《杀差官》 刘姝言 摄
吕崇德现在还在带徒弟,十几岁的徒弟只有两个,跟其他徒弟有不小的年龄差。“想让本地娃子心甘情愿学皮影不容易,但如果不懂这里的风俗、不会本地方言,是学不好正宗皮影戏的。”吕崇德告诉记者,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号召更多年轻一辈肯认同并坚持投入到华州皮影戏的学习与传承中来。
杨丽艳深有同感:“希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华州皮影戏的保护资金及政策支持,能更多地落在培养接班人上,通过完善多方面的保障,吸引年轻人们能来学、来学好皮影戏。”
在留住传统技艺之余,华州皮影戏还在不断探索“新潮”融合,实现“混搭出圈”、焕新发展。
同为华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是首位将华州皮影雕刻技艺带到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最令他自豪的,是家中祖孙三代对华州皮影的热爱、坚守与传承。
“那就是我的女子(‘子’读作轻声,指女儿),她跟游戏公司合作,把皮影形象放进了游戏里。我的孙子也在北京开了一家皮影工作室,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作品。”汪天稳隔着一行参观的人,迫不及待向记者指示着汪海燕。
这些年来,汪海燕通过与爱马仕、迪奥、腾讯等商业品牌跨界合作、联名设计,让皮影文化加速走进大众视野。在她看来,父亲汪天稳用热爱守住了传统技艺,自己正在让皮影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儿子党飞华则通过让皮影迈克尔·杰克逊跳起“太空步”、让皮影变形金刚变身等,使华州皮影更加年轻态,更具传播力。
华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魏金全操作皮影 刘姝言 摄
从田垄旁的露天广场,到精致的戏台剧场,流转呈现着“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我们期待,在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带着新品佳作轮番登场,让华州皮影戏继续葱茏生长。(本报记者 李杨芳)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
(编辑:晏如 责任编辑:吕可珂 审校:冯飞)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