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山,曾经被称作 “北九华” ,老一辈人说:听祖上说过,鼎盛时期山上有上千僧尼,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远近数百里善男信女云集山中,朝山拜佛,场面好生壮观。
何为“浮槎”?槎,读“查”音,本义指木筏。晋朝时期的《拾遗记》、《博物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等史料,更是记载了发生在尧帝、张骞,甚至牛郎织女身边的一些神奇传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中,都出现了“浮槎”这种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以及人们期许的一种遨游天际人间的畅快心意。
关于浮槎山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即地藏王)下凡,人间一片汪洋,玉皇大帝命神龟牵一木筏在人间接应,不知是神龟失职,还是地藏王心急,地藏王从南天门往下一跳位置偏了,结果跌在地上,一屁股坐个浪波塘(肥东石塘镇西南,面积约100亩),一脚踩个新河陂(肥东中塘镇西北),一手按个迟沙河。地藏王急忙跃上龟背,一怒之下将神龟壳打碎放置庙前南山头(现神龟还待在原地,活灵活现),那木筏就化为浮槎山了。还有一说法是,传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金乔觉,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后,怒发冲冠,不慎跌落人间。他想乘浮槎之筏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中,金乔觉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降旨以雷击毙。霎时,木筏遂变为山,九龙亦成九座山峰。一段时间,身心受到打击的金乔觉便在浮槎山上打坐,断六跟绝六尘、修研佛法、开辟甘露寺,宣传佛教。觉悟后的金乔觉就是地藏王菩萨。大家熟知的九华山就是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而浮槎山也就被称为“北九华”,成为佛教圣地之一。当然这些关于浮槎山名字的来历都是神话传说,但仔细想想这也是百姓的一种美好理想,浮槎之筏是上九霄的工具,自然是期望浮槎山成为修行得道升天之地。据史料记载,唐宋元明清历代都在浮槎山建庙,最鼎盛时期建有六十多座庙宇,最大的寺庙中仅佛舍就有九十九间半。所以民间流传 “三百尼姑八百僧,骑马关山门” 之说。也就是说关个山门都要骑着马去,要不然关上山门之后再回,天已经全黑看不见回寺庙的路了。可见当时寺庙规模之大。遗憾的是这些庙宇大多毁于兵燹,目前仅有甘露寺(大山庙)、龙王殿、六度寺、尖山寺等遗迹尚有留存。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庐州太守李端愿登临浮槎山,见山上有石池乳泉,饮后甘洌无比,觉得这里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质为上等,立刻想到了品水高手北宋文豪欧阳修,便用罐装上三罐,运送给远在京城的欧阳修。
据说到得京城,只余两罐。欧阳修品尝以后,极为赞誉:“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所惠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
欧阳修如此有感而发,只因为早在十多年前的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就曾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尽管当年的他离浮槎山不远,可惜那时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如此时方便,故而未能探访浮槎山,品浮槎之山泉,很是遗憾。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欧阳修为浮槎山泉写出了700字的《浮槎山水记》,将浮槎山泉和无锡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之间难分上下,称浮槎山泉为 “天下第七泉”。
这神奇的泉水,就是位于浮槎山主峰大山庙龙王殿前的两眼泉水,北称合泉,泉水清澈透亮,可直接饮用;南称巢泉,却浑浊不堪取用,二泉水位常年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干旱数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这就是合巢泉,也称乳泉。正因为欧阳修写了《浮槎山水记》,从此浮槎山一举成名。历朝各代的名人雅士,更是在品尝浮槎山泉后大加赞赏。据说,就连晚清名臣李鸿章家的饮用水,也是差仆人到此汲取。而当地百姓更是将泉水用来泡茶煮饭,称此泉之水为“八仙水”。甚至皖中一带老一辈茶人对一杯好茶的最高定义都是 “六安茶叶浮槎水”。
据说如今人们发现合巢两眼泉水其实彼此相通,现在通过疏浚泉眼,巢泉泉水也清澈了,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件幸事,而笔者总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件大大的憾事。文源 巢湖快讯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