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大地山水相依,山川锦绣。因有巢氏在此开启人类巢居文明,水得巢湖之名。那么,有巢湖,有没有巢山呢?答案是肯定的。
唐天宝六年(747),唐明皇李隆基赦令,改徽州黟山为黄山、改福建仙游山为霍童山,改巢湖东南岸的道人山为巢山。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有五说,其一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这是最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说法。
《韩非子·五蠹》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中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有巢氏既是有巢氏个人的称号,也是有巢氏及其子孙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据考证,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即在现今巢湖流域。
有巢氏部落的首领皆被尊称为“巢父”。至唐尧,其时的巢父能绩俱佳,德名远播,年老的尧帝欲禅位于他,却被拒绝。尧于是转让天下给与巢父德、才齐名的许由。没想到,许由也坚辞不受,并且到水边洗耳。
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洗耳的池塘,即今巢湖市的洗耳池公园。
随后,巢父、许由相继归隐,唐尧最终发现虞舜,禅让天下,开“尧天舜日”之远古盛世。巢父隐居之地,即后来被唐明皇赦封的巢山。
巢山具体位置在哪?又缘何如同巢父一般,先显后隐,乃至声名湮灭?
巢山有史可记的最初名字是墨山。康熙、雍正年间的《巢县志》均记,巢山又称居巢山:“居巢山,在添保乡,县南八十里,原名道人山,又名墨山,其溪谷有石,研之如墨。”
为何墨山又称道人山?原来,脱尘隐居的巢父曾被道教推崇为仙家隐士的始祖,于是有道人寻其踪,来此栖身修炼。墨山山腰有洞穴,传说是巢父隐居之所,称巢父洞,先行来此的道士便在此洞禅修,又称道人洞。后来,道人们在墨山西麓建起居住、修道及举行宗教仪式的道教场所——林泉院,并呈现道盛人旺之景,于是,墨山便被改称了道人山。
宋《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地理典籍。其中记载:“巢山,本名道人山,在巢县西南百里。天宝六年敕改为巢山。”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宗教的盛衰,往往与当时朝廷的好恶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教作为中国国教,至唐代被推崇至最高位置。因为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聃被李姓唐朝确认为氏族始祖,宗教与皇权的结合,让道教在唐代达到兴盛之巅。这也是唐天宝六年(747年),道人山被敕封为巢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巢氏和巢父塑像
从墨山到道人山,从道人山到敕改巢山,从巢山被相山替代,再到相山被讹传成象山,到现今又被改回巢山之名,那么,这座反复显而隐、隐而显的山,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巢山实是寻常。它既没有黄山的险奇雄峻、云遮雾绕,也没有霍童山的重峦叠嶂、幽岩邃壑,不过是凸起在巢湖东南岸平原地带,呈东高西低走势的一个岗岭。这样一座山,竟成为大贤仁祖巢父的隐居之选,令人奇叹。
巢山实是大别山的余脉,只是它高出与其连成一片的卧龙山、狮子山、虎皮山,中夹一湖,显出些巍巍的气势和幽谧的境围来。
“相山风物似斜川,岑寂那知市井喧。岁旱但伤禾穗槁,秋饥犹喜栗皱繁。”王之道隐居之时写下的这首诗,不但真实地描述了巢山的“斜川”地貌以及远离市井的“岑寂”,还向我们展示了其山下有田可植、山中栗树成林的景况。这样一种境幽且物丰的境地,怕是最适合隐居之所,这也或许是巢父、王之道及道士、僧徒之流选择此地仙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的巢山山坳里,依然有大片的栗树林。联想《庄子·盗跖》中的记载:“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再联系此地域正是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山下还有两个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遗址——神墩,让人不免怀疑,此处或许就是有巢氏“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的处所,而巢父或许就是循着始祖的遗迹来此隐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