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了英国剽窃华夏文化的证据

文摘   2025-01-11 08:00   山东  

终于找到了英国剽窃华夏文化的证据。

发表于道光十年的《海录》记载:“又有海岛名新加坡者,距大屿山五六日程平野数百里,英夷亦据之建集英书院”。

重点的来了。


“案刑侍郎黄爵滋褶”,也就是说《海录》的作者在刑部侍郎黄爵滋对清朝皇帝奏折里摘录的内容说:

“选国之俊秀肄业其中经史子集必备”。

英夷说:“又建英华书院与马喇格距大屿山十一日程”。

      (满清道光时期的《海录》)


马喇格就是马六甲或是菲律宾北部小城市。

“道光十年英华书院刊有《东西史记和合》一书,上叙中国年代,下叙英夷年代,”

《海录》里的信息量巨大,英国人在道光十年就已经在新加坡建集英书院了,集合英国的青年才俊到新加坡的集英书院来学经史子集,要知道,经史子集可是华夏传统书籍。


还有一个重点,鸦片战争可是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在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就已经在偷学华夏典籍了。

在马喇格的英华书院就有一本《东西史记和合》,我很怀疑这本书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翻译英国的那本《史记》,中国名字叫《大英国志》,这本书是最系统介绍英国的书,很可能这就是一本根据中国历史编造的一本小说。

     (《东西史记和合》是一本根据中国历史时间线编造英国历史的伪书)


总结一下,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十年还把全英国青年才俊集合到新加坡集英书院学中国的经史子集,怎么刚过了10年,就能完全抛弃中国的经史子集,能在中国设墨海书馆,还把西方高科技书籍翻译成汉语呢?到底是这十年英国进步神速,还是墨海书馆根本就是剽窃冠名华夏书籍的剽窃书馆呢?


还有,为什么千里迢迢的到新加坡设书院?而不在本土设书院?是因为在新加坡靠近中国,易于以最快速度学到先进知识吗?

清末西方传教士与在中国设的墨海书馆、集英书院等已经写了很多篇了。很多现代高科技书籍集中在这个时期翻译完,涉及所有学科。

     (《南京条约》是否有暗约呢)


这些传教士并不是传说中学富五车的学者,相反的是这些人在来到中国之前甚至是木匠、瓦匠等。而且还不会汉语,都是到了中国后突击学了几个月汉语就开始口译,然后配一个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

所以网传,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实际上有暗约,暗月规定,清政府必须派人翻译中国古籍给英国。这就是所谓的口译。


由于资料有限,只能停留在怀疑阶段,没有实锤的证据,国内外的同胞,如果能找到古籍和相关资料私聊我吧,一起为西史辨伪和中华民族复兴出一把力,把颠倒的世界再颠倒回来。

揭露西方伪史必读之书《光从中华来》,第三届西史辨伪论坛推荐书籍,河清老师新作,揭露西方伪史,找回民族自信。喜欢的可以在橱窗选一套。

熊猫文史汇
致力于多元化收集,取各家所长,纵论天下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