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族中学科普日活动】加强科学教育 提升科学素养

教育   2024-10-11 08:32   天津  

科普日活动

第3期:中国瓷器之美

加强科学教育 提升科学素养


M Z

天津市民族中学开展学校科普日活动,旨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双驱引领”下的科学教育。通过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学校将在科普日面向全校师生推广科普知识。学生和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可以了解学校在每期科普日推送的科普内容或活动。在后续的科普日活动中,学校还将组织学生开展现场活动,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本期科普日由学校团委吴怡然老师讲述中国瓷器之美

天津赤峰道,有一栋百年历史的法式小洋楼。它遗世独立的美,源于它周身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盘、瓷碗。这座建筑,是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这座建筑,体现着中华五千年的流传与传承;这座建筑,是对“CHINA”的最美诠释与守护。徜徉于此,或抬头仰望,或登楼远眺。不同的瓷器呈现着不一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瓷器之美。

传统陶瓷是以陶土、高岭土等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的材料,主要含硅酸盐与硅铝酸盐。陶瓷的耐碱性强于玻璃,但是高温条件下也可被碱性物质腐蚀。因此,在实验室中严禁使用陶瓷坩埚熔融NaOH、KOH等固体。

陶瓷与玻璃不同,烧成硬化后难以重塑。因此,陶瓷器的成型往往在烧制之前。如想回收利用废弃的陶瓷器,则需要对其进行粉碎,之后按一定比例掺入原料,进行新器具的制作。

陶瓷器可根据其演进阶段分为土器、陶器、炻器与瓷器,其主要区别如下:

陶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包含以下步骤: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粉碎后加水,经过淘洗除去杂质,而后制成泥料。

成形: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而后使用刀等工具进行精修,并雕刻花纹。

上釉:在成形的坯体表面加上均匀一致、厚薄适当的釉面。

烧制:在专用的炉中进行陶瓷的烧制。

彩绘:烧制成形后,在陶瓷器的釉面上进行彩绘,而后进行火焰烧炼。

西汉时期,陶器占据主要地位。灰陶日用器皿质地坚实,表面打磨光滑,且许多陶器造型与青铜器类似。汉武帝时期,低温铅釉陶开始在北方流行,其釉层较厚,烧结温度约800 ℃,颜色以绿色为主,大多用于殉葬。

瓷器 狩猎纹绿釉陶壶

中国 汉(公元前202-220年)

虽然自商朝起,我国便开始用瓷石打碎制胚生产原始瓷器,但烧结温度较低,内部玻化不完全,器具性能与后代的瓷器仍有一定差距。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其烧制温度可达1300 ℃,致密坚实,敲击声清脆。东汉的瓷器主要产区在今浙江省上虞曹娥江流域,这一带的陶瓷窑场被称为“越窑”。

瓷器 越窑青瓷锺

中国 东汉(公元25-220年)

若瓷器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超过5%,烧制完成后便会呈现黑色,即“黑瓷”。若瓷器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为3%左右,烧制完成后便会呈现青色,即“青瓷”,但因釉料的配制与烧结气氛的控制不太成熟,其釉色深浅不一,可能发黄、发黑。

瓷器 越窑青瓷长颈瓶

中国 东汉(公元25-220年)

魏晋南北朝瓷器在胚料中含铁量高会使瓷器颜色变深,影响观瞻。而瓷土经过反复淘洗,可以得到含铁量特别低的“化妆土”,将其施加到配料表面,可以覆盖深色、遮挡粗糙,可用较低品质的原料制得外形美观的青瓷。

瓷器 青瓷薰炉中国

西晋(公元266-316年)

隋唐时期,瓷器制造有很大的发展,瓷窑众多,竞争激烈。瓷土处理、化妆土的应用、封窑烧制技术均较为成熟,釉下绘画的出现引起了后代瓷器装饰的根本转变。这一阶段的陶瓷产品以青瓷、白瓷、彩绘瓷和三彩釉陶为主。

河北内丘一带的邢窑是隋唐时期出产白瓷的著名瓷窑,其产品分粗白瓷与细白瓷两种。粗白瓷是以化妆土覆盖胚表,通常上釉不满。而生产细白瓷的瓷土经过处理,其胎色洁白、釉质细腻而透明,烧制后非常美观。

瓷器 邢窑白瓷穿带壶

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

隋唐时期,青瓷仍然以越窑出产的最为著名。唐代中期之前,青瓷器型变化较少,釉色青黄且容易剥落,在北方地区的地位难与白瓷相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越窑在晚唐时期开始繁荣。《茶经》中对越窑青瓷有“类冰”、“类玉”的赞许。

瓷器 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

隋唐彩绘瓷,长沙窑出产的器具一般是当地居民日用,烧制温度大体介于1150 ℃与1200 ℃之间,属于炻器,即陶与瓷的过渡产品,其釉面容易剥落,多数颜色青中带黄,值得一提的是,其常带有文字或者绘画装饰,艺术性极强。

瓷器 长沙窑彩绘婴戏纹执壶

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

青花瓷为白底蓝花的瓷器,其蓝色花纹常用矿物染料氧化钴进行绘制。

瓷器 巩义窑花卉纹青花瓷盘

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起,一种低温铅釉陶投入生产,其以白色瓷土为原料,采用二次烧结制作,即先以1150 ℃烧制内胎,上釉后在900 ℃下烧制用来固定黄、绿、白三色为主的图案,因而得名“唐代三彩釉陶”(简称“唐三彩”)。

陶器 三彩龙柄壶

中国 唐(公元618-907年)

两宋瓷窑分布很广,且时人十分喜欢瓷器,如今留存的瓷器远多于唐代。除了购买、定做外,政府通过“二八抽分制”将大量的民间瓷器搜刮入宫。这一时期出名的瓷窑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合称“五大名窑”。

瓷器 定窑白釉莲纹龙首净瓶

中国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元代瓷器最大的进步就是青花瓷的成熟。青花瓷指氧化钴为呈色剂,在胚料上绘画图案,罩釉后烧制而成的瓷器,常见的有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两种。

传说中,蒙古族的祖先为蓝色的狼与白色的鹿,因此元代统治者便极度崇尚蓝色与白色。在元代,青花瓷一改唐朝以来发展较慢、产出较少的特点,短时间内涌现出了大量成熟作品。

社会上层持有的青花瓷体量巨大,其装饰除花鸟外还有传统人物与故事题材。

瓷器 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

中国 元(公元1271-1368年)

釉里红的制作方法与青花瓷类似,只将呈色剂换为氧化铜即可。但是,铜元素对烧制温度与炉内气氛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颜色变化,因此釉里红瓷器数量极少。

瓷器 釉里红缠枝纹大罐

中国 元(公元1271-1368年)

如果将呈色剂掺入釉中均匀上色,就可以得到彩釉瓷器,其代表便是与青花瓷对应的蓝釉瓷。蓝釉瓷器型偏小,且通常以描金法进行装饰。

瓷器 描金折枝梅纹蓝釉杯

中国 元(公元1271-1368年)

元代的瓷器贸易十分兴盛,大量的瓷器通过海运的方式被输往东南亚与中东地区。甚至出现了“来单订制”生产,随订单来到中国的还有生产青花瓷所用的“苏麻离青”钴料。

明前期,景德镇民间瓷窑还不太发达,官府对其瓷器烧制有严格的规定,除僭越的龙凤纹外,青花瓷与彩釉瓷均不允许制作。进入明中期,随着工商业的繁荣,民间制瓷业开始迅速发展,且与纺织业类似,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匠雇佣。

斗彩指使用钴料在胚体上绘制出部分花纹或者花纹的轮廓,上釉烧制后,再以多种彩色颜料绘制图案并烧制固定。斗彩胎白釉润,装饰生动,且器型一般较小。

瓷器 斗彩子母鸡纹缸形杯

中国 明(公元1368-1644年)

五彩除完全釉上彩绘瓷外,还有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共同组成的青花五彩瓷。五彩与斗彩在工艺上类似,但除制作小型器具外,厚胎的大型器具也很有特色。

瓷器 五彩鱼藻纹罐

中国 明(公元1368-1644年)

素三彩指用有色釉料在无色的素瓷上绘制图案,而后低温烧制的彩瓷。因用色以黄、绿、紫为主,不用喜庆的红色,故称“素”三彩。

瓷器 素三彩海蟾纹洗

中国 明(公元1368-1644年)

以氧化铁呈色的黄色釉瓷是明代工匠的创造,其颜色明艳娇嫩,有“娇黄”的称呼。

瓷器 描金娇黄釉兽耳罐

中国 明(公元1368-1644年)

清代五彩的颜色比明代丰富,黑彩与釉上蓝彩是新出现的彩料。釉上蓝彩的绘画效果优于青花,清代五彩瓷中的蓝色基本使用釉上蓝彩。

瓷器 五彩莲池纹凤尾尊

中国 清(公元1644-1911年)

千年窑火不熄灭,中华文化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多学习瓷器文化,领略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争做一名如“瓷”出色的栋梁之才!


科普知识问答

陶瓷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哪5部分?

01

02

“越窑”的主要产区是哪里?

“唐代三彩釉陶”主要颜色是什么?上釉后烧制温度是什么?

03

04

中国五大名窑是什么?

“釉里红”的呈色剂是什么?

05

(向上滑动启阅)

参考答案

1.练泥、成形、上釉、烧制、彩绘。

2.主要产区在今浙江省上虞曹娥江流域。

3.上釉后在此在900 ℃下烧制用来固定黄、绿、白三色为主的图案

4.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5.呈色剂换为氧化铜。




加强科学教育 提升科学素养

科普日活动是学校为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而搭建的平台,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重要路径。学校将会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讲述各领域科普知识,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为将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撰稿人:吴怡然

核稿人:沈建伟 关雪岩 律莉

排版制作:魏佳

领导审核:刘芃 刘和葵

天津市民族中学
以人为本,激发主体,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