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获取更多教育经验、解题技巧、学习资料等
每天20:18与您相约!
考试和孩子的学习密不可分,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没有考试学生很难进步。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试成了敏感话题,不能跟学生探讨成绩,老师也不能给学生成绩进行排名,甚至试卷都全部回收,那考试岂不是考了个寂寞?
最近到了期末,很多家长又开始对成绩的事情着急起来。
大家认为,学校该不该公布学校成绩和排名?
欢迎大家参与下方投票,或者在评论区说出想法。
“要是没有成绩、没有排名,考试还能起到检验学习成果的作用吗? ” “没有目标,学生靠什么来上进?增强自信心?”
成绩排名对于孩子的意义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曾经进行过这样一项研究:
研究小组追踪了英国公立学校小学毕业年级到中学毕业年级,共计225万名学生的数据。
在他们小学毕业(11岁)、中学时期(14岁和16岁)时候,让他们接受3次测试,分别测验英语、数学和科学三个科目,并按照这三次测试的成绩,对同龄学生进行排名,并追踪了他们在18岁毕业时的专业选择。
研究结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①小学阶段的排名,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预测;
②小学阶段的排名,会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对选修科目的选择;
③小学阶段的排名,会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的学习自信。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或许会觉得公开排名对于孩子是有一定激励作用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注意这项研究的最终结论:上述第三点——学习自信对于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其他两点的关联并不十分显著。
也就是说成绩排名靠前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更高,学习情况也更好;
但与此同时成绩靠后的学生自我评价更低,学习的积极性也很低,总是会觉得自己学不好。
所以,咱们不能只看待成绩排名对尖子生的利好,也要考虑到对后进生的不利影响。
试想,你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曾通过心理学角度解释过公布成绩、排名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可能产生伤害,而这种伤害的作用力在长期影响下会大于它的积极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咱们国家的教育心理学家也曾系统地研究了分数排名对于关注排名与不关注排名的孩子的影响,结果显示:
①分数排名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兴趣。
老师或家长对于好排名越重视,促使孩子学习内在动机就越弱,甚至会有很深的负面影响。
②分数排名会让孩子更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学习任务。
当孩子过于重视排名时,他们就会尽量避免失败。
也就是说,当老师布置一个较难或者较简单的学习任务时,这些孩子会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或自己熟悉的学习任务,以此避免不好的排名。
与其为分数焦虑 不如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成长
看过了科学研究,我们再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边。
长久以来,分数和排名的比较不仅被视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也是家长观察孩子学习效果的最直观的方式。
但事实上,在中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很多孩子分差不大,加上成绩的浮动时有发生,所以并不能真实反映孩子的学习效果。
对于那些排名普通的孩子来说,如果太在意排名只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受挫。
他们也许只是在优秀的群体中看起来普通,并不是学习能力真的不够。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其实更赞成用等第制取代排名制。用阶段性评价代替单次考试评价。
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信心比起排名本身更加重要。
分数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结果,并不决定人生的品质。
朱洗院士在《智识的来源》中写道:
“小学阶段的所有知识,相对于人类的知识总和,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我也经常劝家长们少焦虑些,与其在这微不足道的知识范围内较量高下,不如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习惯上来。
例如,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注意力集中是一件困难的事。
刚上小学的孩子一般能够集中精神20-30分钟,经过一定的训练,能够慢慢集中精神更长时间。
还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毅力。
今日的作业今日完成,今日的问题今日请教,这样才能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而不是等问题日积月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除了这些日常的学习习惯,也有教育者们对学习中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联邦教育部曾在《21世纪技能框架》中,提出了四种核心技能:
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
具体的表现就多了。比如:
孩子在小组讨论中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不是能够和谐地和别人合作;
在阅读中是不是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做数学题是不是能够坚持下去……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孩子受益终身,从学习习惯来考察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单一维度的成绩和排名更加全面。
临近期末,咱们家长应认真合理地对待考试成绩和排名。
不要因暂时的卓越而感到自豪和自满,也不要因暂时的落后而感到沮丧和沮丧。
了解现在的处境,设定目标,并不断敦促孩子变得更加出色才是正解
点亮【在看】+【转发】
对于是否要公布成绩和排名,你怎么看呢?评论区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