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西吉县的缘分,已经延续了整整25年。这漫长的岁月里,共有280位复旦学子前赴后继地来到这片土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着西吉点点滴滴的发展与蜕变。而这一切的开端,要从一张旧书桌的故事说起。
在西吉县王民中学,那所隐匿于群山深处、距县城30公里的乡村学校里,有一张特别的书桌。它的桌面上写满了复旦支教老师的名字,那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名单,更像是一种成长的记录。
曾有队员感慨:“那不是一份名单,而是一种成长。”在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家访路上在雪地滑倒又毅然爬起来的执着身影,是夜色里为毕业班讲座时教室里闪耀的智慧光芒,更是学生们从羞涩到自信绽放的美丽笑容。它见证着一批批复旦学子在这里学习、锻炼的难忘经历,更见证着“团结、服务、无怨无悔付出”的复旦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复旦支教队员们从未停止过拼搏奋斗的脚步。他们成立了国旗护卫队,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里高高飘扬;组建了校园广播站,让动听的声音传递着知识与温暖;成立主持人队,培养学生们的自信与表达能力;组织合唱团,让美妙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他们还建成了彩虹图书馆,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宝库;分发冬季的梦想校服,让孩子们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与关爱;组织学生到上海、会宁等地游学,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山外的精彩世界。
25年的接力,始终坚持的“教学—家访—资助—文化—宣传”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如同一块块坚实的基石,筑起了“复旦大学第七教学楼”——这是复旦大学本部六座教学楼之外的“知识殿堂”。
2006年,在三合中学,第8届支教队员辛勤耕耘,培养出了学校第一位考入“211”高校的学生。2011年,在平峰中学,第13届支教队员的学生勇夺固原市中考状元。
2018年,第9届支教队员教过的学生王萍,怀着对教育的热爱,走上了王民中学的讲台,成为支教老师的同事。
2023年的暑期,王萍作为带队老师,带领着王民中学的又一批学生来到上海参加游学活动。当他们第一次走进复旦校园,王萍动容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却又好像已经来过了无数次。你们一定能像改变我一样,改变更多孩子的人生。”
25年间,复旦研支团队员累计授课超过20万节,教学覆盖学生超过3万人。梅一晨和她的队友们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始终坚持“大山外面有的大山里面也要有”的理念,开展“西部学子励志游学”“西望·云团课”“带我去远方”等一系列第二课堂品牌活动项目,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他们还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积极筹措资助。依托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系社会各界力量,积极筹措共超过1200万元的善款物资,奖助学金每年覆盖近2200人次。
梅一晨深深地明白,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所付出的一切努力,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那每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每一次耐心细致的辅导,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其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她所做的,更是为了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点燃那簇希望的火苗,让它燃烧成熊熊烈火,驱散他们内心的迷茫与无助;是为了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们奋力推开那扇通往未来的神秘大门,让他们看到门外那广阔天地中的无限可能。
在西吉这片既充满无限希望又布满重重挑战的土地上,梅一晨坚定地告诉自己,她会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弘扬复旦支教团那熠熠生辉的精神。她要用无尽的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用强烈的责任感去担当起教育的使命。无论是在明亮的教室里,还是在崎岖的家访路上;无论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还是在默默的奉献里,她都决心用爱与责任,去书写一篇又一篇温暖人心、感人至深的动人篇章。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当梅一晨悠然地回首这段意义非凡的支教岁月,那些孩子们如春花般纯真的笑脸、如星辰般求知的眼神,定然会如同一幅幅珍贵无比的画卷,在她的内心深处徐徐展开,成为她生命中最无价、最璀璨的宝藏。而她自己,也必将成为孩子们人生漫漫道路上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无论风雨如何侵袭,无论黑暗多么深沉,她都将坚定地散发着光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每一步,引领着他们勇敢地跨越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走向那更加辽阔、更加精彩纷呈的广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