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材的巨大谜团:为什么会“防止学生自学”?

文化   2024-12-17 21:46   广东  

中国的教材,通常都是言简意赅,很多都要靠老师去讲解,仅依靠教材难以自学。


中国教材的确存在一种防自学的现象。


中国的教科书其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学生看的是教材;另一部分是老师看的称为教参。小时候对老师的教参特别感兴趣,偶尔有机会在教师办公室看到,就抓紧时间翻翻。


翻后发现教参的内容,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更详细的解释,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容易混淆的点,老师该如何给学生讲解……当时觉得,这就是老师才能看的,是老师上课背后的神秘指导。但现在想想,这些东西,写在教材上不是更好吗?


刚上初中时,第一周数学课没怎么听。第二、三周时,在一节课上就把之前老师讲的内容都自学完了。初一的数学教材讲得很省略,但代数入门毕竟简单,自学不难。但这个方法到大学就不管用了。


考研时,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是难点。当时的教材是同济版《线性代数》,32开本,才144页。书薄了,一些地方难免解释得比较粗。有时,为了一个概念,需要反复地读教材,再配合考研辅导书,才能搞明白。


现在国内有史蒂文·J.利昂的线性代数教材,16开本大书,厚厚一本,497页。显然,大书、厚书的解释会更为详细,对学生也更友好,更适合自学。


读研的时候,用的教材是黎诣远《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现在网上能买的276页,字数38万字。而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包括微观、宏观两部分,基本上各占一半,微观就占60多万字。也就是说,当时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字数仅为保罗·萨缪尔森中微观经济学的一半。字数少了,就缺乏详细解释,自然增加了自学的难度。


此外,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和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其厚度、文字量、介绍内容的详细程度,也远高于国内教材,往往讲解一个知识点时,不但会把以前的知识点再次讲解,还会把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也带上,对初学者非常友好。


因此,才有人戏言,中国的教材有防自学机制。形成这个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成本与价格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上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而言,把教材做薄,是省钱的办法。但对现在的中国教育而言,把教材做厚,反而省钱。


根据《2024—2030年中国教辅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教辅材料零售总量是54.25亿册,零售市场规模是834.75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学生会花大量金钱去购买教辅。如果直接把教辅写进教材,就能让学生省去买教材的钱。


其次,中国教育大多都由公立教育系统进行,学生、学校无法选择教材。在学校,老师讲课强调纪律性,强调学生对老师讲课内容的依赖,所以很多东西就不写进去。如果一本教材,需要在公立教育系统之外被使用,在市场上被挑选,那么就会去适应更多学习场景,会讲得详细,更利于自学。


第三个原因是教材的编写机制。在辅导孩子功课时,不但要懂孩子所做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还要在辅导的过程中,搞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懂,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讲解。


有时,还需要从另一个更基本的原理讲起,再引入问题中。所以,好的物理老师和好的物理研究学者,不是一回事,能力也不一样。


同样的,编写教材也是如此。教学、编写教材和科研能力,有重合、也有差异。许多业内厉害的学者,水平很高,但他们意识不到普通人在初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他们觉得不必多说的地方,恰好是初学者的难点。


所以,编写大学教材的人,本应该是业内的优秀老师,但教材往往只有业内大咖才有资格编写。再加上国内重科研、轻教学,在编写教材上花的精力不多,甚至让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去完成。最终,教材就变得晦涩难懂,无意间形成了防自学机制。


如今,没有了价格顾虑,中国教材也正在变厚。比如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字数也达到了60万,宏微观加起来也有120万字。推动教材变厚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学是显学,无论是跨专业考研或者出于兴趣,很多人都在自学,那么编写教材就要适应这种需求。


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中小学教材的防自学现象,又有了新的推动原因,那就是减负。


为了防止中小学生近视,如今的教材字号较大、行距较大,再加上还有减少学生书包重量的负担,要限制页数,教材内容就只有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很多知识点删掉之后,考试还是要考,这就只有靠老师来教,仅仅依靠教材去自学,难以完成学习目标。


于是,一边教材减重,一边教辅增重。其实,还不如都写进教材中。






【乐学数蕴近期好文精选】
何小亚:2024年数学高考题评析:掌握破题基,不变应万变!
何小亚教授:高考数学命题系统的构建与运用
何小亚教授: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标准与案例
何小亚教授:数学小结中的问题、对策与案例的研究
何小亚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之反思
何小亚教授:基于数学史的对数概念教学设计
何小亚教授:数学核心素养指标之反思
何小亚教授:《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的教学新设计
何小亚教授:《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新设计
方亚斌教授:2023年高考数学热点题型探秘
方亚斌教授: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数学题课本题源揭秘
方亚斌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方亚斌教授:高中数学运算素养的内涵及提升策略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落实四基四能,突出通性通法
金钟植:从通性通法的角度分析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全国新高考I卷)中的解析几何试题
从一道四次函数的对称性问题谈起
备考讲座:三新背景下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策略与方法
全国211、985、双一流高校
梁启滢:从指数函数的泰勒展式性质看“2024年佛山一模”第22题
梁启滢:多角度求解武汉四调填空压轴题
梁启滢:数学杂谈:例说眼见未必为事实
梁启滢:2023广东中考压轴题多角度分析与详解

优质高三二轮复习研讨课:练文杰—《全概率公式与递推数列》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基于共享和交流之精神传播此文,版权归原平台和作者所有,不得用以任何商业之用途,违者责任自负,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推送的非原创文章保持中立态度,推文的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请读者自行判断品别。如推文内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有侵权或不便公开发表,请联系下面小编微信删除。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抖音:Vlxsy8   视频号/B站:乐学数韵 

教研、解题、资源

 Q群: 314559613  ,1078982440


《乐学数蕴》精品推文大合集

『名师在线』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全科目教学视频汇总






乐学数蕴
研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同步中学数学课堂,传播优秀数学文化,研究高考命题规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