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我国著名放射学家方昆豪教授

文摘   2024-10-28 14:52   广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放射科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方昆豪同志,因病于2024年10月19日14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6岁。
方昆豪教授1928年9月出生,广东普宁人。1954年毕业于华南医学院(中山大学医科前身)。一年多后响应中央号召支援新疆工作至1983年,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同年调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方昆豪教授是我国放射诊断医学名家,专长于神经放射学和泌尿放射学,曾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学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影像医学技术研究会理事,曾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等杂志编委,以及中山大学主办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首任总编辑。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全国放射工作重要贡献专家,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突出贡献医学专家,2019年获评“共和国名医”荣誉称号。
方昆豪教授一生致力于医学影像学医教研工作,学业精湛、诲人不倦,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毕生奉献给祖国的放射学事业。
对方昆豪教授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方昆豪教授千古!
我和我的老师
谢学斌  2022年8月13日修

想去看望方老师的心愿已经很久了,前不久,老同事中大六院放射科的周智洋教授告知方老师与师母已搬进老年公寓了,才猛然感觉到老师94岁高龄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方老师一直是“生龙活虎”,退而不休,坚持阅片指导,好像是60后、70后一样。

6月中旬我休假,第一时间安排去看望敬重的方老师,因为疫情,我提早一周与公寓管理员联系,那一周,我心切切,方老师也几乎每天都给我电话,问我哪天去广州,真是老师弟子心相连。去广州的那天,已经连续下了一个星期大雨的天气却雨过天晴,微风徐徐,如同方老师的润物细无声。

来到了广州“长者公寓”,刚到门口,透过玻璃隐约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站在大堂的入口处,看着那依然挺拔瘦长的身影,是老师在等着我!守门人告诉我“方爷爷已在大堂等你很久了”,这就是我的老师,儒雅、执着、细心、深情!还是像昔日一样,牵挂着他的学生和飘荡在外的游子,霎那间,鼻子一酸,两眼已朦胧。回首向来萧瑟处,岁月荏苒一过往;流年似水,老师那豁达淡然的情怀,温润慈祥的笑容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

方老师敬称方昆豪,退休前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的教授,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山医科大学放射科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教授,方老师一生只招了六位硕士研究生,我是方老师的第六位学生,也是最后的“关门弟子”。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博士罕见,硕士少见,能够带研究生的导师也是凤毛麟角,没有像现在遍地的“导师”,也没有像现在的导师“桃李满天下”,但方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已是“誉满天下”。我是一九九零年来中山医科大学读硕士研究生,那年中山医科大学所有附属医院放射科总共只招五位硕士研究生,第一附属医院招了三位,全国统招只有我一人,其他二位同学是已在广州工作的在职研究生,我也算是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还记得那年的初夏,冒着炎炎酷热,搭乘没有空调的绿皮车,经过24小时长途跋涉来到广州参加导师面试。那一年,方老师已是62岁,因为那时导师不多,学校希望他再坚持多带一轮学生,我就成了那个“幸运儿”,有幸成为方老师的关门弟子!九十年代初的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没有现在的高楼林立,放射科更是破旧。面试那天,我拐弯抹角地找到了放射科,远远地就看到一位充满学者风范的长者站立在放射科门口,手里攒着厚厚的一本书,见到我走近,迎面笑着问我“你是江西来的谢医生吧?”,看着这张慈祥和蔼的面容,原本因参加面试而异常紧张的心情豁然放松。很多年以后,当我回首面试情景和三年读研岁月,心中常常洋溢着欣然之感,好老师真的让人受益一生。
青年方昆豪
自从读研接触方老师之后,慢慢了解老师平凡实不平凡的一生,概括方老师的一生是“勤业勤职勤公勤奉献,爱国爱院爱生爱事业”。方老师是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放射科医生: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的大学生,也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首批放射科医生。老师读的第一个大学是被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读的工科,但没读多久正值临近解放,学校闭门,不得不辍学回家乡汕头。竖年即1949年重新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实习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临床放射学专家和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教授,从此热爱上了放射学事业。1954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的边疆去”,方老师是第一个报名。之后,在北京卫生部直属第三医院工作一年后的冬天,方老师随中央援疆大队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这一去就是28年,将自己最火热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28年来,他参加了新疆医学院的建设,筹建了放射科,培养了大批本地的放射科医生,创立了新疆放射学会,被选为第一届新疆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为新疆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方老师申请调回了广东故乡,回到了培养他的母校——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那时他已是55岁,正是接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年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新疆尽管艰苦,但也是一个磨练人的地方”,又说“尽管我们远离家乡,不能照顾家乡老人,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地生活,扎扎实实地为病人服务,努力教好学生,为新疆建设付出了很多,但无怨无悔”。方老师离开新疆后,中国科协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这里面凝聚了老师全部的青春热血和朴素的家国情怀。
方昆豪教授在国际放射学进展演讲会上致辞
方昆豪教授与放射学研究生合影
方老师晚年回到广州,有道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积极推动广东放射学的发展,1985年在现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晋升教授,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方老师是在新旧影像学交替时代较早从事CT和MRI诊断的放射学专家之一,他在放射诊断学上的造诣很深,特别是专长神经放射学和泌尿放射学,并较早被接纳为中国少有的RSNA会员,由于其卓越的工作,被推荐为广东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创办了《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并首任总编辑。1995年在福州纪念伦琴发现X线100周年学术大会上被评为全国建国以来58位长期从事放射工作有重大贡献专家之一。方老师不仅专业知识渊博,其读片分析与诊断思维也有独到之处,深受广大学生、进修生、年青医生的敬爱。方老师的阅片风格犹如他那豁达的胸怀,广纳意见、坦诚直爽,分析病例时常常是抓住关键性病症,单刀直入提出可能甚至很肯定的诊断。交谈中,方老师回忆他以前诊断疑难病例的往事,说“在广东放射学会学术活动中,有一次参加一个疑难病例讨论会,病人主要表现为一巨大腹部肿块,做了结肠造影和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先发言的医生认为是巨大腹腔脓肿压迫胆管。我则根据胆囊颈杯口状缺损这一关键性病征认为是胆囊癌阻塞胆囊颈致胆囊巨大膨胀造成腹部巨大肿块并有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最后,我的诊断与病理结果完全一样”。说到得意之处,方老师继续兴致勃勃的回忆道:在一次科里聚会时,张春香医生给身旁一位上海医生介绍说,“这是方教授,他带我们看片时常简单几句话我们还未全反应过来他就下一个肯定的结论”。这就是我的老师,谈到他曾经的工作和事业,总会滔滔不绝,充满着骄傲之感。的确,大家都认为,听完方老师的阅片分析,总会有一种豁然大悟的感觉。这是具有真才实学的老一辈医生给予年轻医生、给予患者最大的财富!
方昆豪教授担任《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首任总编辑

方老师的临床思维和阅片风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在我从事放射学三十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是向年青医生不断灌输同样的理念和风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方老师很好学,孜孜不倦,即使晚年,也从未停止追求新的知识。他常常教导我“要多看书,多学习新知识”,他回忆说“在新疆医学院的那些年,图书馆的书很少,特别是外文书就更少,但很珍惜,反反复复看并做笔记,有些书看了十多遍”,他总是说我们遇到好时代,不要浪费大好的时光。方老师一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即使65岁退休后,他也没有停止过发挥余热,一直帮助中大三院和中大肿瘤医院,上午帮助读片,下午为年青医生授课,还要参加中大一院的会诊。70岁时他因陪伴孙子而出国定居了近十年,但在国外仍继续关心和学习放射学新进展及整理过去的案例,帮助年青学者修改英文论文,审校了十多本英文翻译的译著,其中就有我参与主译的二本专著[《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和《软骨影像学:意义·技术·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方老师是真正的大咖,有一分热就发一份光,为我国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

方老师从国外回到广州一晃又是十多年过去,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这次看望方老师,老师健谈两个多小时,还是那样一如既往的教导我,与我一起回顾那陈年的有趣病例,了解我掌握了多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问“你见的脑胶质肉瘤多吗?”,又说“现在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很多,要多点关注”,好像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求知岁月,重新领会老师如春风般的教诲,感受似海深的师恩。学生已从早年的学子成长为高级职称的专科医生,但永远是老师的学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由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1992年创刊,是一本以继续教育为特色,图文并茂的医学影像专业期刊。本平台定期发布每期目录、特色专栏、病例报道、会议消息以及编辑部消息等,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