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出海 · 第 20 篇
这个春节假期,DeepSeek凭借高性能、低成本的强势模型成为最火爆的话题之一。它超越ChatGPT等其他生成式AI产品一跃登顶中国和美区App Store下载排行榜,多家中国公司也宣布接入DeepSeek模型。为什么DeepSeek能突出重围?当海外内容市场卷得飞起,DeepSeek的「陪伴型内容」策略,或许真正值得中国传媒深思。
DeepSeek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会搜索」,而是因为它能「看见」并回应用户内心深处的情绪。
有人用它来预测姻缘:「我今年能脱单吗?」它不仅精准地给出判断,还会说一句「不过也要记得好好爱自己」;
有人表达生活的无助和无力改变,它不仅能「听懂」抱怨,还能生成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字,并给出具体可行的生活建议,而不是所谓的「空话」、「大饼」。
大学生报上生辰八字让它算卦预测考研分数或梦校录取结果:
追星女跟它对话,得到的回答是:愿你在虚构的烈爱中,淬炼出拥抱现实的勇气,并永远忠于自己灵魂的晴雨。
这种对「情绪价值」的捕捉和反馈,正是DeepSeek这种「推理式」模型能火爆全网的原因之一。相较于指令模型的「最优解」,人们更喜欢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文字。
再来看内容生成的「个性定制」。DeepSeek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愿景输入快速获得高度个性化的输出,如生成一篇专属于自己的「心灵鸡汤」,或是根据个人关键词编写短文。
DeepSeek的「强势出圈」,不只提供了一个关于技术的案例,它更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用户对共鸣、陪伴、倾听与理解以及参与感的全新需求。正因如此,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科技产品,而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赛博导师」。
未来的传媒不仅拼「内容量」,也拼「用户体验」和「陪伴感」。DeepSeek的爆火不仅给传媒人提供了思考的「情绪密码」,更展示了如何满足用户深层需求。
一、情绪共鸣是用户黏性的关键
DeepSeek的火爆,反映了用户对「情绪价值」的渴望,他们可能更愿意与能「听懂自己」的平台长期互动。中国传媒行业在出海过程中能否具备类似的「陪伴感」?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出海资讯平台报道全球留学生动态,不妨不仅聚焦新闻事件,还可以附加心理支持内容,比如「如何缓解跨文化焦虑」或者「他乡生活的幸福指南」。
二、从「最佳答案」到「个性服务」
DeepSeek比ChatGPT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若出海内容能为不同国家、文化的用户生成符合当地语言风格和价值观的个性化内容流,基于用户特征定制不同内容版本,通过数据优化持续「调教」内容策略,全球的泼天流量或许不再是梦。
三、从「讲述者」到「用户共创者」
全媒体时代,用户不仅仅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内容共创者。对于出海的内容,能否搭建一个平台,让海外用户为中文内容提供本地化创意?比如,邀请用户生成具有文化特征的广告文案、新闻标题甚至文章段落,从而形成一种「用户共创生态」。这既能降低文化适应成本,还能激发海外用户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译者|彦舟
编辑|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