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赤口是正月初三的一种民俗,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
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避免各种口角灾难,家中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春节传统民俗蕴含着丰富意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那么关于新建的民俗文化,你知道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西山万寿宫庙会
西山万寿宫庙会习俗起源于东晋时期,主要内容为八方信众朝拜净明道祖师许仙真君(许逊)的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主要活动场所在西山镇万寿宫,活动区域包括松湖镇黄堂宫、石埠梦山。
千百年来流传至今,西山万寿宫庙会已是江西乃至整个江南道观中最为隆盛的民俗活动。农历八月初一是许仙真君功德圆满,得道飞升之日。从农历的七月十九到八月初一,为万寿宫信民敬香祈福比较集中的时段。
其间,四方人士云集拜谒许仙真君,香烟缭绕,白日商贾云集,夜晚灯火通明,有民俗表演和戏班献艺,热闹非凡。
西山万寿宫庙会作为民俗类节日,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建石岗梅烛灯
石岗梅烛灯又叫板凳龙,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于201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龙头造型独特,为蛤蟆形,龙尾为莲花形,用各色纸张和竹篾编、扎、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巧等特点;龙身为每节板凳串联而成,上面有三个灯笼,上大下小,用白色或红色纸张糊成,互相以一根木梢连接而成长龙。
石岗梅烛灯的兴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据《余氏家谱》记载: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朱元璋御驾石岗天子庙进香还愿,时值正月十三傍晚,余姓村民手执灯笼火把接驾照明。朱元璋龙颜大悦,重赏余氏家族。自此形成风俗逐渐演变为农村的节庆民俗活动,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到来,寄托着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
松湖龙舟赛是新建区松湖镇一带,每年端午节期间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民俗活动。在当地有句民谚“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过节”,流传有千余年历史,于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建的龙舟赛有着自己的特色,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为“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龙舟开赛前,龙舟队先各自前往村里的庙里烧香、祈福、放鞭炮,从庙里将龙舟抬出,再往锦江进行比赛。龙舟赛由走亲访友演变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乡风民俗,富有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松湖龙舟赛已成为新建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新建社火节
社火是新建一项珍贵的历史遗产,于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规模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在群众中有非常深厚的民俗情结。
新建历史上是道教净明道的祖庭,其代表人物许逊因治水有功,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历朝历代都受到香火的祭拜。社火同时又起源于道教文化,自晋代以来,新建县社火便以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下来。
在新建历史上一直有过社火的习俗,官府、民间争相祭祀,在新建县古县志中即有过比较详细的记述。社火来源于乡村,是新建县民俗的一个重要支点,具有展现新建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创造的重要价值。长期以来,社火扎根于新建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新建地方特色;体现出新建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见证了新建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在赣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新建区石岗镇筱岭村的桥烛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这一元宵节习俗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于2016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上新建地区民间有句俗语“过了月半(元宵)不扬灯”,但为什么筱岭村却在正月十六出灯呢?当地有个传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其主战场就是江西的鄱阳湖,因此他对江西情有独钟。一年农历正月十三,他巡游鄱湖后来到新建的石岗镇,前往著名的“天子庙”进香还愿。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款待,朱元璋龙颜大悦,并流连忘返,说是要小住几日在镇上过完“元宵”再起驾还朝。石岗镇附近有个筱岭村,依山傍水,山上长满了竹子。(“筱”为竹,故村名为筱岭村)。村里的百姓闻讯朱元璋元宵过后要路过本村,不敢怠慢,又听说他喜欢灯彩,紧急动员,全村男女老少倾巢出动,就地取材,上山砍竹,削成篾片,扎成长条形灯笼,串在板凳上。然后浩浩荡荡,前往距村不远的锦江大桥边列队迎驾。自此,这种灯彩活动取名“桥烛灯”,而且“玩灯”日期定为正月十六,沿俗至今。
文稿:新建区法院政务团队
编辑:新建区法院政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