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飞千山村吉祥,船行万里人平安。燕舞碧空志千里,昌溪黎民万代昌。”昌溪距歙县县城约30公里,昌源河穿村而过,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素有“歙南第一村”的美誉。
冬日的午后,漫步村中,感受时光积淀的烟火气息,重拾暌违已久的乡味乡愁。
从高处看,昌溪古村就像一只展翅的蝴蝶停留在山水之间,因此又称蝶形村。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了人类活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村落形成于唐朝,南宋以前称为“沧溪”,吴姓迁来此地定居后,更村名曰“昌溪”。在徽州流传着一句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昌溪的商人在徽商中也是独树一帜,素有“吴茶”名甲天下、“周漆”誉满九州、染织红遍长三角之说。“吴裕泰”始创于清光绪十三年,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吴裕泰茶庄的创始者就是昌溪人吴锡卿。清末民初,京城茶界的另一巨头是来自昌溪的吴炽甫,是当时徽州最大的茶商、歙县南门首富。昌溪下村又称周邦头,是周姓的聚居地,清末年间,商界曾流传着“全国漆商首推徽帮,徽帮漆商首推周漆”的说法。在当时,周邦头的周友仲在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开设油漆商号,并投资创办上海万里漆油厂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油漆大王”;1924年,其同乡周宗良作为德国颜料在中国的总推销人,在各地开设分号200多个,被商界尊为“颜料大王”。除“吴茶”“周漆”外,昌溪的徽商还涉足其他行业。如周宗良曾开办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杭州电气公司、华南轮船公司,曾任浙江实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董事。昌溪人吴叶淇曾在江阴创办缦云染织厂,注册“天官赐福”商标,生产的府绸、被单布等产品供不应求,名扬长三角。有故事的古村才最打动人心。在昌溪,除了徽商传奇,历经岁月风雨仍被保存下来的老宅、古巷、牌匾、楹联,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代昌溪人口口相传的骄傲,不仅展现了古村厚重的人文历史,也为游客提供了触摸、感受徽州文化的独家记忆。
昌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古崇文重教,到清代中叶,当地官商人家开设的家塾、族塾达到鼎盛时期,较为有名的有桃花书屋、梅花书屋、杏花书屋、养正书室等。经学大师吴承仕、武术大师吴志青、国画大师吴淑娟、翻译家吴云森、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等,都是从昌溪走出去的名人大家。昌溪吴氏元明清三代由科举入仕任七品以上官员的有100多人,昌溪周邦头村仅明清两代就出了9位进士、24位贡生和114位秀才,人称“秀才村”。这一美誉不仅彰显了古村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村民们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飞檐迎风的“百秀亭”宛如衣袂飘飘的秀才,静静伫立在周邦头村口。百秀,乃集万物灵秀之气,更是铭记该村历史上出了100多个秀才。人倚地而杰,地因人而灵。透过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耳畔仿佛又响起童子的琅琅读书声,耕读传家、诚实守信等乡风家训,延续着中华文明薪火不断的精神基因。
昌溪,仿佛是时光的收藏者,漫步村中,一股浓郁而纯粹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青石板路,犹如历史的琴弦,低吟着往昔的歌谣。水口旁两棵800年树龄的“龙凤樟”,枝繁叶茂,身姿挺拔,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每一个古村,都像一座原生态的博物馆。现在昌溪仍完好保存有200多幢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及大量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等古建筑。“我们一个村就有三处国保单位——周氏宗祠、太湖祠、员公支祠,还有全国罕见的木牌坊,保存有朱元璋、海瑞、康有为、李鸿章所题的匾额以及王茂荫撰写的十二官员祝寿序,除了这些,昌溪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昌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吴炎勇说起村中的“宝贝”如数家珍。“你仔细看,能否发现上面隐藏着‘福禄寿喜贵’几个字?”在“宋代茶肆酒楼”前,昌溪乡党委委员江正夫指着木制窗栏上的图案让我们细细辨认。这栋建于明代中晚期的仿宋建筑目前已流转并修缮改建成了昌溪吴茶文化展示馆,不仅通过图文、实物等形式展现了吴茶从昌溪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还设置了品茶鉴茶区域,让游客穿越时空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条老巷、一棵古树、一间祠堂、一座小桥、一个茶馆……都是乡愁的具体载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古村的保护。本着“留住乡愁、经营乡村”的理念,近年来,昌溪扎实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对古民居、古建筑统一收储修缮,并对功能性古建筑如老油坊、杏花书屋复兴小学旧址等进行恢复,吴茶馆、私塾馆、村史馆建设已经完成,吴承仕故居展陈正在推进,嬉灯舞狮、舞草龙等昌溪独有的民俗也传承至今。虽距新安江山水画廊不远,但与周边的坡山、石潭、阳产相比,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昌溪人气却“差把火”,存在旅游新业态不多、节点打造特色不明显、营销宣传创意不足等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更多游客、留住文脉与乡愁?昌溪乡党委书记方惠丽表示,昌溪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周边星罗棋布着沧山源、周邦头、万二、下坝等各美其美的传统村落,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挖掘原乡、原味、原生、原貌的乡愁元素,讲好昌溪故事,擦亮文化特色,提升辨识度,推动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古村不言,但因岁月的流淌而尽显珍贵。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勾连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保护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要让乡愁记忆“活”起来,乡愁正是昌溪这座千年古村最大的吸引力。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昌溪,将以更加开放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现代“游子”,让乡愁有乡可寻。
记者:舒俊 图片:王婧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