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德(1914-1968),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复员务农,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面临环境条件差、群众基础薄弱、业务不熟悉等种种困难,他克服自身文化程度低、业务不熟悉的困难,坚持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骄人业绩成为了系统内的模范榜样。他实践总结出一套“三对”“五相符”记账法,创造了四年零十个月处理账务15000笔、收付现金375万元无差错的典型事迹,他红心向党、以社为家,用革命老兵“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精神,为农信事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获授县、专区、省、全国表彰18次,1956年和1963年分别出席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和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与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参加信用社工作后,卢正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十年如一日,用一颗服务群众的真情换得群众支持理解的“真心”。1955年,卢正德任枣林寨信用社会计期间,得知赵家山村村民出嫁女儿,为了宣传动员村民将200元“彩礼”钱存入信用社,他翻山越岭、步行20多里路深入村民家开展工作。由于缺乏信任和怕“露富”等顾虑,村民赵某不愿存款,卢正德先后多次上门宣传政策,头顶八月的烈日帮助客户挖牛圈、犁地,不厌其烦地说服动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客户最终被卢正德的真情付出所打动,主动办理了存款手续。
卢正德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熟练掌握业务技能、认真分析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三对”“五相符”的账务处理工作法,深受借鉴传扬。
卢正德说过:“若要工作做的好,党的方针、政策前边跑。”他特别重视农村宣传工作,自己把储蓄存款政策、原则编成快板、顺口溜,随身携带竹板,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让国家储蓄政策更好地被广大农民熟知和接受。工作中,他耳勤、腿勤、嘴勤、手勤,坚持定时背包下乡,开展“流动服务”,跑遍家家户户,不论天阴下雨、酷暑严寒,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1959年,卢正德当上了信用社主任,他更以事业为重,吃苦在前,处处关心体贴同志。在当时的困难时期,信用社职工普遍工资低,卢正德家庭人多劳少,家属及亲戚都劝他放弃工作回家劳动,但他说服家属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每逢节假日,他先让同志们休假,自己坚持上班营业;为了照顾年轻人,他把公社农场分得的粮食补助给同事。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而作为“农信人”,卢正德始终关注粮食生产。1962年夏收时期,卢正德负责的枣林寨村四队70亩小麦已成熟,亟待收割,但当时天气不好,如遇暴风雨袭击,粮食必定会受损。由于村民劳动力不足,加之队干部又怕贷款、怕负债、怕担责,抢收小麦的计划难以实现。卢正德便联系队干部并广泛动员,帮助村民贷款300元雇佣人手收割小麦,避免了粮食损失。
1963年决算分配时,卢正德白天参加公社“三干会”,晚上到所辖村大队协助分配兑现,动员社员存款、还贷。短短几天时间分配现金9346元,回笼资金7439元,使93%的当地村民有了存款。春耕开始后,他逐队开展调查摸底,组织员工对24个生产队进行“清仓挖潜”,共揽存春耕生产资金35190元,为54个资金有困难的生产队发放贷款12750元。干部群众齐声称赞:“卢主任坐不住,闲不下,啥心都能操到点子上,咱队今年大丰收,都有信用社的一份功劳。”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为卢正德颁发奖状并题字:“卢正德同志在农村金融工作中,发挥了创造性的劳动,改进和提高了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增产运动,希望继续努力,带动全面,为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努力奋斗。 ”1982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追授其为“陕西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