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宿随想:
苏子云: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曰治平无事,而实有不测之忧。以前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诸侯,而终以忠见害。论者或曰贾生以错策陈文帝而不听,是以非贾生而是错者。苏子难错独不以身将,愚以孝景之过大于错也。
夫错,伏生之徒、太子智囊也,聩聩食禄则可,危身奉上则不必,若无赤诚,何为出申屠嘉?嘉,功臣之余也,错之穿门,未必非孝景之意,而错独以陗直刻深闻,非孝景之愿欤?错不矜名达,不畏父丧,而言削藩,其忠亦鲜矣。然孝景不明,不能查错虽忠而无智略,不足以济大事。观错《削藩策》,惟责吴王恣肆欲反,非有一策击其节目,解其兵祸。错云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然又岂可削之?固知无能为也。孝景不以错策无举而罢错以安吴楚,竟骤行之,吴楚猝反而怒错不自将。然错无能兵事、于朝有怨者明矣,以错自将则东南不保,而汉失其半也。错谏天子东征,实无别计矣。袁盎间错,孝景诒错衣朝衣腰斩,其岂不知诛错无以苟安乎?惟怨而已。
小宿注解:
苏东坡说:天下最大的隐患,最难应对的情况,是所谓的“天下太平、无事可做”,但实际上却潜藏着不可预测的忧患。过去,晁错尽忠于汉室,谋划削弱山东的诸侯,最终却因忠诚而被害。有人说贾谊曾向文帝陈述过削藩的策略,但未被采纳,因此有的人非议贾谊,却认为晁错是正确的。我对晁错的看法却并非与苏东坡一样,而是认为他的结局并不是单纯因为自己,而是景帝的过失更大。
晁错,是伏生门下的学生,也是太子的智囊,但他作为谋士,安享俸禄就好了,为什么要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侍奉皇上呢?如果没有赤诚之心,他又为何会以申屠嘉之事为例?申屠嘉是功臣,晁错穿门而入的行为,也未必不是景帝的授意。然而晁错以过于刚直和苛刻的形象闻名,这可能正是景帝所愿。晁错并未珍惜自己的名声,也不因父亲去世而畏惧,直接提出削藩的策略,他的忠诚也因此显露无遗。但景帝不够明智,未能察觉晁错虽忠诚但缺乏智谋,无法承担大事。我读晁错的《削藩策》,不过是指责吴王放肆、意图叛乱,却并没有提出具体对策来解决兵祸。晁错说“削藩也会叛,不削藩也会叛”,然而真的可以去削弱他们吗?显然是晁错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景帝没有因晁错的策略无可行之处而罢免他以安抚吴楚,反而仓促执行削藩之策,导致吴楚迅速反叛。景帝怒责晁错为何不亲自带兵征讨。然而晁错显然不懂兵事,而且在朝中有很多人对他不满。若让晁错亲自带兵,东南地区将不保,汉朝也会丧失一半的领土。晁错建议天子亲自东征,其实也是没有其他办法了。袁盎诬陷晁错,景帝最终欺骗晁错穿朝服将其腰斩,这难道不是明知杀了晁错也无法平息叛乱,却因怨恨而为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