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逾900件;积极推进专利及其相关创新成果转化,成功实现近180项成果的转化应用;全年创新成果转化金额突破2200万元……长安大学始终坚守科技创新之路,不断推动成果转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长安大学拥有效专利量已攀升至4000件,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创新成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建设中,如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
谈及如何让专利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长安大学科学研究院转移转化科科长崔高锋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作为专利的聚集地,拥有大量的高价值专利,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富矿’,而要让这些专利真正发光发热,前提是具有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完善转化机制
近年来,陕西省针对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推行了“三项改革”。这些措施从小处着手,却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推动了高校科技体制与机制的全面革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还促进了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市场运作经验不足,高校的专利往往重视申请而忽视转化,导致大量专利成为‘沉睡’专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崔高锋表示,近年来,随着相关政府部门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同时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这一状况正在得到有效改善。这些举措不仅激活了“沉睡”的专利,还促进了更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专注于科研的团队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研究,而有意向进行成果转化的团队,则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借助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措施的东风,长安大学对《长安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办法大幅提高了成果完成人的收益比例:对于以转让、许可等形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到款金额的90%将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学校保留10%;而对于采用作价入股等形式转化的项目,所折算的股份或出资比例中,85%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学校持有15%。
同时,长安大学进一步健全了专利转化运用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探索将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学校一般国有资产管理范畴,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长安大学于今年7月份将专利转化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纳入科研团队成员职称评定体系,突出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的导向。”崔高锋表示。
当前,长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政策,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批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孵化,有力地支撑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进一步凸显。
带动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需求愈发迫切。面对智能网联车载感知与融合计算、车载异构移动网络资源实时优化以支撑多业务、行车安全与稳定性为导向的车载智能决策,以及智能网联车载系统测试技术体系与装备研发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企业亟待提出解决方案。
长安大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技术团队深耕于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及车路云网一体化领域,持续产出自动驾驶测试领域的重要成果,构建了自动驾驶及测试相关的专利组合和专利池。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技术团队代表惠飞向记者介绍:“我们团队研发出面向高级辅助驾驶的智能网联车载感知与融合计算成套技术,能全面感知行车环境,深度融合多模态信息,精细解析驾驶场景。我们构建了融合异构移动网络的一体化车载交互通信架构并形成系列标准,还研发出支撑多业务的车载交互通信产品与测试装备。”
此外,该团队突破车载智能决策关键技术难题(面向行车安全性和稳定性),首次构建基于多层次金字塔模型的智能网联车载系统测试技术体系,研发系列测试装备,解决保障该车载系统安全与质量的测试技术难题。
在长安大学科学研究院的精心指导与支持下,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技术团队成功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专利产业化的关键转型。2020年,该团队凭借其在车载感知与交通控制领域的2项核心发明专利以及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总计500万元的价值入股陕西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促进了与产业端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西安市自动驾驶监管平台及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多个重要项目中,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
提升经济效益
目前,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能够作为第三方授权机构受理测试主体自动驾驶车辆开放道路的测试申请,为企业开展测试认证服务,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促进商业化落地,并且已完成了西北地区首批陕汽集团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测试,进入道路测试牌照发放阶段。其旗下企业研发的自动驾驶观光车和车路协调终端产品已在西咸新区投入应用。
市场认识到专利价值后,专利作用得以更好发挥。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技术团队首次与产业端企业合作,实现专利产业化并取得佳绩,随后合作机会纷至沓来。2022年,团队将3项智能网联测试相关专利以200万元转让给北京万集科技,应用于国内测试基地及产品开发;2023年,又与陕西重型汽车达成自动驾驶技术合作,3项发明专利及1项技术秘密转化,合同金额高达1200万元。专利转化搭建了科研与产业转型的桥梁,推动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技术成果落地产业端,助力产业升级。
“专利产业化的核心在于其市场价值,是否能解决实际痛点至关重要。”惠飞表示,2024年6月,团队凭借“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开发了92款四大类产品系列,获27项国外发明专利和142项中国发明专利,主导及参与制定28项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并将部分成果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构建了丰富的知识产权库。
目前,相关项目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已通过合作企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制造、物流运输、智能交通等行业大量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报记者 赵振廷)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长安大学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专利硕果香满“长安”)
(编辑:晏如 责任编辑:吕可珂 审校:冯飞)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