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毛主席热情接待。彼时毛主席 68 岁,二人交谈间,毛主席询问蒙哥马利年龄后,谈到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难知” 这句古语,笑言若跨过此坎,百岁可期,还幽默表示自己以五年为期,或与马克思相会。此后岁月,毛主席对生死的豁达态度愈发凸显。
晚年毛主席饱受疾病困扰,却始终淡然处之。1970 年,身体出现低热、咳嗽、体力不支、尿量减少等症状,确诊为严重大叶性肺炎,经调理次年好转。然而 1972 年初,出席陈毅元帅追悼会后,肺心病突袭,病情急转直下,多次昏迷,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阅读、工作,频繁接见外宾。
1975 年 12 月 26 日,毛主席迎来人生最后一个生日,仅以家常长寿面庆祝。大厨田树滨煮面时,面条离奇断裂,无奈以挂面代之。1976 年,中国灾祸连连,周总理、朱德将军相继离世,唐山发生 7.8 级地震。毛主席自身病情持续恶化,心肌梗塞、肺心病频发,失去自主进食能力,靠鼻饲管、氧气管维持生命,却仍坚持审阅文件,关注国家大事。
1976 年 9 月 8 日,生命尽头的毛主席,在医者多次抢救后稍有精神便审阅文件,耗时约 170 分钟。清晨要求工作人员诵读《容斋随笔》,醒来后失声,通过纸笔、手势表达对日本政治家三木武夫动态的关注。当晚,叶剑英等前来,毛主席抬手欲交流,最终于 9 月 9 日零时 10 分,因病情过重离世,享年 83 岁。逝世后,其遗物尽显节俭,满是补丁的衣物、保存如新反复使用的火柴盒,无一不诉说着他的朴素。
毛主席面对生死的豁达超脱令人震撼。从与蒙哥马利的交谈便能看出,他跳出传统避讳生死的桎梏,将生死视为自然规律,甚至能以诙谐言语调侃,这背后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他深知生命有限,价值在于奉献,如所言 “生命之价值,非在岁月之长短,而在成就之丰瘠。若为民众福祉献身,重于泰山”,正因如此,他不惧怕死亡,反而在有限时光里为国家、人民燃烧自己。
在生命最后几年,身体的衰弱没有击垮他的意志。重病缠身仍心系国事,坚持审阅文件,这是出于对国家发展、人民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唐山地震后,不顾病体审阅救灾通报,泪水纵横,尽显对百姓苦难的痛心。这种坚韧不拔,源于他一生为革命奋斗的初心,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付出一切的使命感。
简朴作风贯穿毛主席一生,尤其在晚年物资匮乏时期更为突出。生日仅用家常面庆祝,衣物补丁累累不舍更换,火柴盒反复利用,他以身作则,倡导节俭,向世人传递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奢靡的理念,为国家节省资源,凝聚力量共度艰难。
毛主席的生死观启示我们,要正视生死,摒弃对死亡的过度恐惧。生命有尽头,应把精力放在追求有意义之事上,为社会、他人贡献力量,让生命在奉献中升华,如此面对生死时方能从容淡定。
毛主席虽已离去,但他在最后岁月展现的精神品质,如熠熠星辰,照亮我们前行之路,为我们提供宝贵精神指引。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