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世界寻找,北大教授只为这件事!

政务   2024-10-21 11:32   北京  





大漠中的莫高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百余年前,藏经洞重打开

大量敦煌文献和文物流失海外

中国学者走出国门,查经抄卷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

足迹踏过11个国家的48座城市

满世界寻找敦煌40年

凝聚成《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

彰显了北大学者坚韧、严谨的治学态度

这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

更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的重要资料



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眼中的敦煌

截至2024年10月22日中午12:00
评论区点赞排名前10名的读者
将获赠《满世界寻找敦煌》一本

 

△《满世界寻找敦煌》书影


>>>


1
一站一站地跑,满世界寻找敦煌

“只要查到和敦煌相关的信息,我就去找,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跑。”

北宋前期,莫高窟的寺院将藏有经卷、佛像和幡画的洞窟封闭,随着当事人和知情者逐渐离开人世,敦煌藏经洞渐渐湮没在世人的记忆中。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想到,黄沙崖壁的莫高窟是一座无价的文明宝库。

时间来到1900年,当16窟甬道的积沙被一点点地清除,藏经洞的面纱慢慢被揭开,其丰富的敦煌文献和文物赫然重现在世人眼前。


△敦煌写卷从藏经洞中拿出来的样子

宝库一经发现,便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因敦煌当地士绅未能识别洞内古物的价值,清政府也未能施以保护,洞中的大批敦煌文献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来访者劫掠而去,如今分散在世界各地,约五万多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五十多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难以确数。

后来的中国学者,痛心于敦煌文献和文物的流散,从中国出发,在世界各地寻找敦煌。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便是其中之一。从伦敦到巴黎,从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荣新江一路追寻敦煌文献的吉光片羽,寻找民族之魂。

这40年的寻找经历,凝聚成这本书——《满世界寻找敦煌》。

这是荣新江首次全面梳理自己40年来在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在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4岁的荣新江走出国门,凭借手绘地图寻找目的地、拜访学术名流。他以一己之力,足迹踏过11个国家,48座城市,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40年的旅程与寻找,个中甘苦自知。《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寻找的艰辛、收获的喜悦,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这是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的重要资料。


2
行走世界的敦煌学专家

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去寻找。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亲眼实见,哪有这么生动。

出身于天津新港的荣新江,海洋的无垠和波澜壮阔塑造了他的冒险精神。“我喜欢各种水下冒险和娱乐”,荣新江回顾儿时的经历说道。这种“冒险和娱乐”激发了他生命历程中的探险精神,使他有勇气在世界各地寻找未知的道路。

无论国内外,荣新江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寻觅,孜孜不倦地查找敦煌、吐鲁番、库车、于阗各地的新出文书。他希望通过这段探险的旅程,能鼓舞未来学者踏上寻访之路,浏览流散在世界的文献、文物。


△荣新江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1991年)

△荣新江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1991年)

40年来,荣新江用双脚丈量敦煌的世界版图,其成果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空白,彰显中国学者的坚持和执着。

《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文字简洁明快而又风趣幽默,就像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从这些真实生动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荣新江治学和生活中更丰富的一面:

为了最快完成任务,节省外出吃午饭的时间,他就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外面的长凳上吃个汉堡包对付一下,图书馆门一开,就冲进去看书。在有限时间内,年轻的荣新江想更多地查找所需资料、解决问题。他在德国印度艺术博物馆期间,有时让保安把自己锁在库房里,要上卫生间,得从里面打电话,才能出来。这样日复一日阅读、思考,没有对敦煌学的热爱和使命感,是难以坚持的。


△1991年,荣新江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抄书

荣新江之所以锲而不舍地寻找敦煌,来自他对学术准确性的追求和严谨态度。“所以我一定要到巴黎,把这些看不清楚的文字落到实处”“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亲眼实见,哪有这么生动。”他用满世界的寻找,为我们展现真实可贵的敦煌资料,推进敦煌学的研究和发展。


3
敦煌学是世界性的学问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满世界寻找敦煌》由中华书局出版,2024年6月6日,在世界五国七地共同举行新书首发仪式。之所以要在“五国七地”进行首发,是为了切合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的主题。

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走向世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探险。走出国门首先面临的便是文化多元和观念碰撞,陌生感和新鲜感带来诸多不适感。中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更代表着中国,内蕴爱国主义情怀,外有国际主义精神。“我们那时候是有一种责任感的。”荣新江说,他从国外背回来的书和资料,不仅用于自己研究,也帮助了当时许多研究敦煌学的学者。

回顾自己40年来的学术之路,荣新江说:

“走出去”不仅让我看到散落世界的珍贵文物和书卷,还锻炼了我行走与寻找的能力。



作为研究敦煌学的中国学者,荣新江立足于爱国情怀,始终肩负着对于敦煌学研究的使命感。同时,他在调查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国际学者的帮助,感受到了浓厚的国际主义精神。荣新江总结说道:

做敦煌学研究必须“走出去”,不仅要寻找敦煌,也要寻找其他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满世界寻找”之路仍然漫长,需要所有学者共同努力。



敦煌文献和文物所记载的历史文明、文献产生和流散的过程以及全世界学者的走访调查与相互交流的研究成果都具有世界性。除了呈现敦煌学学科这百余年来的发展,《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还是新一代学人的海外“探险史”。

关于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未来前进方向,荣新江总结道,作为一门“国际主义”的学科,需要将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到海外,与国际学者进行交流。

北大是敦煌学学术研究的重镇。百余年来,北大学人们将敦煌学研究代代相传。罗振玉、王国维、胡适、陈垣、向达、王重民......这一个个闪耀的名字连缀成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脉络,刻下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历史。前辈的榜样激励着今人的奋进与奉献,2023年5月4日,“敦煌女儿”樊锦诗向母校北京大学捐赠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北大敦煌学的研究。

△北大敦煌学者群像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
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是开拓创新、自由独立的

又是兼容并蓄、超越国界的

中国学者与海外各国学者一道

以敦煌资料为媒

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敦煌学研究的火炬

还在并将继续在北大学人中传递

生生不息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华书局

文字 | 钟润文

图片 | 视觉中国

排版 | 史童月

责编 | 曹梦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北京大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