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大河奔涌——宁夏:观大河之治先行 谱塞上江南新篇

政务   2024-10-08 14:57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宁夏:观大河之治先行 谱塞上江南新篇

《中国财政》记者 刘永恒  陈璐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辽阔的西北大地上,黄河如一条巨龙蜿蜒前行,形成了独特的“几字弯”形态。位于“几”字弯一撇处的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浩浩黄河、巍巍贺兰、赫赫六盘、郁郁罗山——“一河三山”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坐标,也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

黄河吴忠、青铜峡段。丁洪俊 摄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要求,“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再次强调,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宁夏财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环保资金预算安排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规模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务相匹配。2021—2023年全区生态保护投入达到274亿元,年均增长22.5%,有力地支持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工作落实落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志说。


“林进沙绿”创造奇迹 

“塞上江南”愈加秀美


中卫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站,因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这里不仅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中国治沙史上的奇迹。“宁夏三面环沙,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卫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1325.5万亩,占总面积的64.7%。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卫市创造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治沙体系,使腾格里沙漠向西退缩了25公里。”中卫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秀兰告诉记者。

防沙固沙科技示范区。陈璐萌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持续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强与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引进一批荒漠化治理人才。“在沙漠里种树异常艰苦,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也很难见成效,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干。人少,就要想方设法在技术上进行更新。”被大家称为“沙漠守望者”的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一边说,一边为记者演示用他自己发明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进行梭梭树种植。只见他使用工具底端的卡口卡住树苗根系,用力一踩,工具将苗根直接楔入了50厘米深的湿沙层,使根茎能充分吸收沙地深层的水分,无需人工浇灌。这个工具的发明,使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

站在沙坡头的高处极目远眺,包兰铁路宛如一条黑色巨龙从黄沙与绿洲中蜿蜒穿过。正是一代代治沙人几十年不畏艰辛,顽强探索,用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编织起了“五带一体”铁路治沙防护体系,挡住了肆虐的风沙,守护了西北与华北的重要交通动脉在茫茫沙海中畅通无阻。

沙坡头。刘永恒 摄

目前,中卫全市已完成人工造林117.6万亩,抚育提升及退化林分改造47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封山育林49.5万亩,退耕还林8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40.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25%。同时,通过林农融合、林光互补、文旅融合等多种模式,中卫市在沙漠区种植葡萄、小麦、玉米等作物12万亩,建立富硒苹果基地10.8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通过沙漠光伏产业园“板上发电、板下种草”的方式,完成了新能源基地生态修复13.6万亩。作为宁夏旅游名片的沙坡头也以其悠久的黄河文化、独特的沙漠景观和现代治沙科研成果,吸引了无数游客。“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15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8.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8.8%和66.6%。”张秀兰说。

固原是宁夏副中心城市,不仅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更是西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绿岛”六盘山作为固原市的标志性山脉,是黄河支流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的六盘山由于过度开发,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地表裸露,生态恶化。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双贵告诉记者,“如今的六盘山林木郁郁葱葱,溪流清澈见底,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六盘山。丁洪俊 摄

2021年以来,宁夏先后争取到了六盘山“山水工程”、黄河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重大项目10个,共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7亿元,带动项目投资总额达235亿元,为生态修复注入了强大动力。截至目前,“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69个,资金投入达到85.4亿元。项目的实施巩固了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动了六盘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化林修复,以及罗山防沙治沙工程,为构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贺兰稻香。丁洪俊 摄

“结合‘三北’工程建设和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实施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湿地保护恢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2023年,宁夏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11.35%、56.8%、29%,生态环境评价系数稳步提升。”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何天文说。


全域实施“四水四定”
精心编织“生态绿网”


作为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省区之一,做好“水文章”,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深刻变革,更是推动宁夏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先行区建设破题开新局的灵魂与纽带。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域实施“四水四定”的省区,率先开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新模式。

大河欢歌。李东锋 摄

走进同心县,一场关于水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同心县确立了‘西节东用、全域节水、整乡推进、分步实施’的发展目标,2024年在固海灌区丁塘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5.73万亩。项目总投资达2.18亿元,其中增发国债资金1.78亿元。”同心县财政局工作人员说。在灌溉控制室,记者看到,什么时候开闸、闸门开多大、流出多少水,都能通过电脑操控测控一体化闸门实现,大幅提升了用水的精准率。广袤田野上,项目区正在进行第五轮灌溉,作物长势喜人,明显优于同期采用畦田灌溉的作物。过去大水漫灌、纵水入沟的现象正逐渐消失,农业供水实现精准配置、测量、灌溉,宁夏的“节水阀”越拧越紧。

吴忠市古城湾人工湿地则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项目总投资9894万元,占地面积240亩,采用“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合工艺,对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尾水,进一步强化处理,使其达到地表四类水质,为生态补水和城市绿化灌溉。“湿地系统中填充的河卵石、砾石、火山岩等填料能有效去除悬浮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种植的黄菖蒲、菖蒲、香蒲、千屈菜、水葱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净化吸收有机污染物。”湿地管理运营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道。经过层层净化的污水,在这里化身为清澈的溪流汇入黄河,切实做到了“把污水收集在岸上,把干净的水留在河中”,为黄河“减负”。


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筑牢“万家灯火”幸福根基


依托黄河流域的沃土,宁夏将财政资金精准扶持作为引擎,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地方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孙志说:“财政积极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目标,加快构建宁夏现代产业体系,数字信息、新型材料、绿色能源等‘七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算力、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十条产业链’逐步形成。”

“枸杞堪寿世,甘茗足养人”。枸杞产业无疑是宁夏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宁县财政局副局长白烨说:“2019年以来,自治区财政连续五年安排枸杞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50万元。2023年至今累计统筹安排各级财政枸杞专项资金、土地跨省域交易支出等共计2.3亿元,全力支持枸杞产业再上新台阶。”田野间,一颗颗红艳的枸杞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农民增收的“金豆豆”。截至2023年底,宁夏全区枸杞种植面积达32.5万亩,占全国主要产区种植面积的18%;枸杞干果总产量6万吨,占全国的25%;枸杞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9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27万人。

“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作为我国互联网架构演进升级的重要探索,通过‘一点接入,多点联通’ 的网络接入方式,降低网络接入成本、提升网络互联质量,有效改善企业用网、管网的接入体验,通过低时延、低成本的基础云网条件,助力宁夏乃至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卫数据中心集群内,一座座现代化的数据中心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是存储数据的仓库,更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些数据中心以高效、清洁、集约、循环为理念,践行着绿色发展的道路,为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贺兰秋成。丁洪俊 摄

贺兰山下,葡萄酒香飘四海,60多家酒庄在国际大赛中斩获殊荣;冷凉蔬菜基地里,科技赋能让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吴忠仪表的关键阀门、共享铸钢的3D打印技术,中卫云基地的一体化算力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潮起塞上满目新,宁夏,为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走在新征途上。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9期
值班编辑:姚文萱
排版制作:姚文萱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