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治中的“多阶思维”,神经科医生必备!(附病例)

健康   2024-10-25 18:51   北京  

点击上方“神经时讯”→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每天第一时间看推送

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古有编写《世说新语》的刘义庆。他在《雅量》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今有新型冠状病毒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2019年12月30日,他发现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7例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极为相似的病例。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忽略任何细微线索,而是深入追踪问题根源,并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检测与验证程序,他确认了7例个体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并证明该病毒的传播已经开始。

上述两个事件中,人物主角的思考方式都应用了“多阶思维”,即所见非即所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特别是神经科医生,同样需要在临床诊治中培养自己的“多阶思维”能力,做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反之,如果医生在面对患者异常的症状、体征、常规辅助检查结果异常时熟视无睹,那么他就属于“零阶思维”。而一名表现出“零阶思维”的医生,大都是因责任心不足或业务水平不高。

例如,一名神经科医生如果在患者有“痫样发作”后,只采用简单的抗癫痫治疗,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单阶思维”方式。虽然在诊治过程中,医生已经意识到了患者的临床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地处理,但其对临床表现仍忽视深入的分析,对病情演变趋势也缺乏可靠的判断。如果用“多阶思维”来对待患者的“痫样发作”,那么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就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地定向、定位和定性诊断分析,而不只是吃几粒抗癫痫药那么简单。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临床工作中“多阶思维”的重要性,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余智医生分享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脑出血的病例,以供广大神经科医生理解和参考。

 本文作者余智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检查


一、病例回顾

患者,82岁,男性,平时爱玩网络游戏,主因“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2 h”入院,伴右侧头顶胀痛及左侧肢体无力,无恶心、呕吐、头晕、视物变形及饮水呛咳等。家人发现后立即送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行CT平扫提示右侧顶叶高密度影,故拟“脑出血”于2024年9月13日收入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

体格检查:体温36.3℃,血压132/6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高级皮质功能基本正常,左侧面部及肢体痛觉较右侧减退,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5-级,左下肢肌力3级,病理征阴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给予适当脱水降颅压、抗癫痫、控制血压、营养神经、补液及其他治疗。

影像学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图1)为脑出血影像,高密度影位于右侧顶叶,形态不规则,灶周水肿;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图2),显示右侧顶叶出血灶,功能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低信号支持血肿判断。

图1 患者颅脑CT平扫提示右侧顶叶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灶边少许低密度影

图2 患者颅脑磁敏感加权成像提示右顶叶呈低信号


二、诊疗过程

我们的导师—尹琳教授在查房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推理判断。

1.顶叶的血肿能解释目前的临床表现吗?


结合患者的血肿具体部位,作为刺激性病灶的血肿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故引起部分运动性癫痫发作;累及到顶叶皮层中央后回功能区,导致躯体感觉异常,痛觉减退;至于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并非顶叶本身的症状,是运动投射纤维损害所致;血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患者自然会感到头痛。

2.患者颅内出血部位是动脉还是静脉?

首先,考虑患者是颅内动脉出血。患者除了有心房颤动病史(未抗凝治疗)及高龄因素,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无脑出血常见的危险因素,也无特殊药物服用史,近期无消瘦,凝血功能回报亦无异常。否认吸烟史,偶有饮酒。在这种情况下,这例患者脑出血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次,考虑患者是颅内静脉出血。值得关注的是,患者2019年曾发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未给予相关治疗(具体病情不详);入院后血化验提示血浆D-二聚体为1.41 μg/ml↑(参考值0~1)。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入院后化验指标,怀疑患者存在颅内静脉系统疾患。
带着以上的问题,患者进行了头颅MR平扫及MRA检查,未见明确病变。因此,我们继续为患者行3.0 T颅脑MRV及黑血序列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右侧乙状窦、横窦、颈静脉、窦汇及上矢状窦亚急性血栓(图3)。

注:红色虚线部分代表患者右侧乙状窦、横窦、颈静脉、窦汇及上矢状窦亚急性血栓形成
图3 笔者手绘的患者脑静脉解剖图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以下是一幅正常的脑静脉解剖图(图4),大家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图4 正常脑静脉解剖图

通过进一步检查和分析,患者脑出血的原因终于被找到。患者因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形成,使静脉压力升高超过人体代偿能力,导致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破裂,最终造成脑实质静脉性出血。


三、讨论分析

1.该患者患静脉血栓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所在的团队认为,高龄、较长时间静坐从事网络游戏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如何治疗可以预防颅内静脉出血?


静脉性脑出血是少见的脑出血类型,主要采取抗凝治疗的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静脉性脑出血有出血持续扩大和症状加重的风险,可通过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评估,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以尽早查明病因,从而明确诊断和给予精准治疗。
针对该例患者,尽管脑出血的诊断已明确,且诊疗过程严格遵循相关指南,但这仅是诊疗过程的起点,而非终点。进一步来说,这应成为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的起始点。解答上述问题,需依托于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生理学以及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

四、小结

“多阶思维”要求临床医生们像“棋手”一样,多想一步或几步,永远多问自己一句: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怎么办?只有将临床决策置于更广阔的时间维度进行考量,并通过疾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不断优化临床决策过程,我们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成长为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优秀医师,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患者。

尹琳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1科主任,德国Freiburg大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本文作者余智医生的博士生导师。
主要专业方向: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头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治。

撰稿|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余智
编辑|程文丽
审核|柳海霞

神经时讯
《神经时讯》是致力于促进国内外最新神经病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平台设临床病例解析、医学人文、疾病专栏、会议报道、学术争鸣、基础研究等学术栏目,注重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将选择本季度最新会议及研究的内容进行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