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带大家走出乳腺癌防治误区

文摘   2025-01-20 11:35   山东  



乳腺癌已超过肺癌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这引起诸多女性的恐慌。在谈癌色变的今天,你知道乳腺癌防治的几大误区吗?今天就教大家如何科学面对病情,理性选择治疗方案。






误区一、乳腺增生一定会发展为乳腺癌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听到很多治疗延误的患者最初被诊断为乳腺增生,因此对乳腺增生非常恐惧。

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乳腺组织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乳腺增生以后,如不能完全消退,便会形成肿块,常伴有乳房疼痛,这会引起大家的焦虑和恐慌。但其实,乳腺导管本身就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增生、消退。只有当增生不完全消退的时候会加重乳腺的增生,但90%不会癌变。乳腺本身就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当内分泌紊乱,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时,雌激素便会作用于乳腺,刺激乳腺细胞和导管增生。延误治疗的患者往往因为增生腺体致密未规范体检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得了乳腺增生不要过度焦虑,需重视规律的体检。




误区二、摸到乳房肿块等于得了乳腺癌

很多女性因为摸到乳房肿块而惊慌失措。虽然乳腺癌经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但乳房诸多良性肿瘤也表现为乳房肿块,比如乳房纤维腺瘤、乳房囊肿、乳腺增生等等。乳腺癌的肿块常常摸起来比较硬,活动比较差,边界不清楚;时间久了侵犯乳房皮肤,可能引起红肿、凹陷。很多女性自我查体没有经验,也经常会把正常腺体当作乳房肿块而恐慌焦虑。所以,一旦发现乳房肿块,还是建议及时就诊,避免过度焦虑或延误治疗。




误区三、乳腺靶腺检查有辐射,拒绝检查

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对于辐射非常恐慌,可以接受每年一次的CT扫描,但提到乳腺的钼靶检查都很排斥。首先,告诉大家早期的乳腺癌往往表现为多发的钙化,胸部CT、乳腺超声检查难以发现,而钼靶检查可以实现早期筛查。其次,《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推荐[2]:对于一般风险人群,推荐45岁起每1-2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考虑乳腺X线检查(也就是钼靶检查);对于高风险人群,推荐40岁起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推荐使用乳腺X线+乳腺超声进行筛查;对于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可考虑乳腺磁共振筛查。最后,乳腺钼靶检查的辐射都在身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必过度担心。




误区四、发现乳房结节就需要切除

很多女性发现乳房的结节就觉得一定要手术切除,这存在过度治疗的风险。现在乳腺影像检查的报告都有标准的分级,按照不同的分级有不同的治疗建议,对于BI-RADS分级2类和3类的结节,建议定期随访,根据具体的变化情况决定是否后续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BI-RADS 分级4级和以上的结节均推荐活检明确病理。




误区五、得了乳腺癌等于不治之症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乳腺癌视为不治之症。其实,现实并非如此。虽然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但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早期的乳腺癌,规范治疗的前提下,5年生存率高达90%,相比于其他癌症,乳腺癌的预后非常好。有报到发现自己未摸到肿块而通过影像检查发现的乳腺癌10年无瘤生存率也高达90%。而且,目前乳腺癌的治疗飞速发展,各种新型药物的研发也为患者的生存延长提供了保障。因此,乳腺癌需要早诊、早治,不能讳疾忌医。




误区六、诊断乳腺癌只能切除乳房


很多女性对乳腺癌讳疾忌医是认为治疗只能切除乳房,而自己无法接受这个结果。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目前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不是仅能选择切除乳房,还可以保留乳房、重建乳房。当然,每种术式都需要符合诊疗的规范。但大量临床试验数据已证实保留乳房联合放疗与切除乳房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所以,保留乳房是安全的,当然前提是符合保乳的条件。而对于那些不适合保留乳房的患者,如果还想保留乳房的外形,还可以进行乳房重建手术,选择植入假体或者自体组织重建。也就是说,目前外科的技术基本可以满足女性对美的需求,同时,乳腺癌也被彻底切除。




误区七、乳腺癌切除乳房等于万事大吉


恶性肿瘤已被证实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也就是说局部切除乳房并不是治疗的全部,仅仅是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了。首先,乳腺癌术后还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分期和病理分子分型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后续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次,乳腺癌术后还需要规律的随访。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2年精要版》[4],乳腺癌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术后3-5年,每6个月随访一个,术后5年以上,每年随访一次。




误区八、男性一定不会患乳腺癌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男性乳腺癌只占乳腺癌的1%。但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乳腺癌只发生在女性而忽略了日常的查体和警惕,所以男性乳腺癌往往就诊时病情较晚。大部分男性乳腺癌因触及乳房肿块就诊,因此,如果男性发现乳房或腋窝部位有肿块,建议早期就诊,及早治疗。

声明: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医会健康科普
编辑:李兆莹
编审:贾友波 杨晓芳丨审核:孟宪刚


阳谷县人民医院
传播健康知识,服务百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