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面对23岁徐志摩的热烈追求,16岁的林徽因人间清醒、理智地回绝:“徐兄,我们之间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

文化   2024-09-29 17:55   中国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同父亲林长民游历欧州。此次父亲把林徽因带在自己身边,是想让女儿增长见识,提高眼界,为将来能具有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1920年英国的某一天,林徽因遇到了父亲的好友——24岁的徐志摩。


父亲让女儿在旁边学习待人礼仪,并倾听他们的谈话,博古论今,增长见识。


徐志摩经常来拜访林家,一来二去,便和林徽因熟识起来,越聊越投机,但碍于林父的存在,很多话都不敢说,便把藏在心里的话写下来,再交给林徽因。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将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一样锯着我的灵魂”。


林徽因才16岁,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她也难免被徐志摩英俊的外表、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所打动。



于是林徽因便征询父亲的意见。当她得知徐志摩已有妻儿,便不想淌入这滩浑水之中。经过痛苦的决择后,她回复徐志摩:“徐兄,我不是你的另一半灵魂……我们只能平行,不可能相交。我们之间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


而徐志摩为了摆脱发妻张幼仪,不惜劝已怀有二胎身孕的张幼仪把孩子打掉,想尽快与妻离婚,以为这样就能与林徽因走到一起。


而林徽因,不想背负第三者的骂名,不想卷入舆论的漩涡,痛定思痛后,她留下一封离别信,和父亲提前回了国。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二房,没受过文化教育,性格暴戾,与林长民没有共同语言,不得以被安排居住在房子后院,成为一个深闺怨妇。童年的林徽因受够了母亲的谩骂奚落,又心疼母亲的尴尬处境,所以,面对徐志摩的追求,她不想将自己置于母亲同样的窘境,于是,毅然离开。


正因为林徽因关键时刻的正确选择,才让林徽因能携手梁思成,夫唱妇随,成就了一段佳话。夫妇俩为中国的建筑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名垂青史。


路遥的小说《人生》扉叶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林徽因,骨子里既有文人的浪漫,又有男人的理性。即便在感情上与徐志摩高度契合,却在理智上有难得的清醒。一番权衡后,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为自己的一辈子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徽因,没有因“恋爱脑”将自己置于窘境,即便在分手信中说:“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实则为自己觅到一更加广阔的天地。


而徐志摩呢,凭着自己的满腹才情,在这边与林徽因无果后,转身又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而陆小曼亦作出骇世之举,弃夫投向徐志摩的怀抱,以为这样是冲破世俗的枷锁能百年好合。岂料纸醉金迷的生活开销让徐志摩不堪重负、疲于奔命,为省钱搭一飞机却失事殒命于山间。


所以,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指物质方面旗鼓相当,还有精神层面的灵魂契合,以及周遭环境的大致匹配。任何一方悬殊过大,经过时间的洗礼,其中的诟病都将显现出来,你说对吗?



风华再茂
云水禅心,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