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线归一“网”,小“格”大作为。网格作为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是绘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的活力之泉。2024年以来,万青路街道振华社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深化社会治理、强化示范引领,坚持以格为基础、以网为依托布好基层治理“主脉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社区党委聚焦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难题,突出服务居民“一生一世”,办理诉求“一声一事”,巩固治理“一沙一石”的理念,探索实施“1314”社区工作法,着力在健全网格、搜集民意、优化服务、强化治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实现了“民心在基层凝聚、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一核三治,党建引领,促进“勇为先为”
“13”即“一核三治”,以振华社区党委为核心,形成了“网格居民议事自治、共建单位参与共治、社会组织融入联治”的互联共通模式。
(一)
网格居民议事自治
为了切实提升居民自治能力、物业服务能级和群众满意度,振华社区将基层治理延伸至生活小区和楼栋,每月定期开展议事协商会议,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引领,居民代表、“自治银”志愿服务队、物业公司四方联动的新格局,将党群服务从“最后一公里”推进到“最后一米”,精准解决小区矛盾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于小区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拓展为“5+X”联席会,社区邀请有关职能部门、利益相关方共同参加,加大问题解决力度,让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全年共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议37场次,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2个。
(二)
共建单位参与共治
加大共驻共建力度,形成了“业务共商、活动共办、资源同享”共建机制,完成了由社区“单打独斗”向“互联互动”的改变。辖区共有包头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包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包头市气象局、包头市生态环境局青山区分局、国药一机医院等包联单共建单位17个。通过梳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2024年共开展各类活动52次,撬动社会资金11万余元。
(三)
社会组织融入联治
依托“老”城“新”事·新地标社区营造项目,社区联合青山区党建·爱心公益汇、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组织,将“益”诊、“益”修、“益”演、“益”剪、“益”法等19个便民服务子项目搬到“家门口”,形成“和享益”品牌集市。全年共开展集市活动11次,直接服务居民人次超过4000人,“银丝无忧”上门义剪4批次225位老人,依托集市筹集生活物资超过5万元,帮助困难党员、居民65人。
一标四化,服务有形, 促进“有为作为”
“14”即“一标四化”,以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目标,全面推广“工作任务清单化、帮扶救助贴心化、网格管理精细化、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一)
工作任务清单化
振华社区以“清单化”为抓手,将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事,倒逼耕好工作“责任田”,确保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根据工作性质,明确责任人,实行台账式、清单化管理,重点工作每周汇总一次进展情况,每月召开一次推进会议,做到工作目标、任务、措施、责任、时限明确,确保人人工作责任清楚,确保工作按时推进、有效落实。
(二)
帮扶救助贴心化
一是开展医“+”上门计划,为辖区20名家庭困难长期患病卧床居民提供全年四次免费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并配备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关怀疏导。二是加快“颐”家无碍适老化改造步伐,联合包头市康复辅具示范服务中心为辖区30户老弱病残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包括安装助行器、护理床、淋浴凳、马桶架等在内十余项内容,共计投入资金超过3万元。
(三)
网格管理精细化
进一步细化网格设置、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手段,打造网格员、网格、社区、街道四级递进治理体系。一是网格员“一口受理”。对网格管理人员定人、定格、定责,在日常巡查和入户走访过程中,对居民反映的小事、急事,能及时办理的,由网格员第一时间办理,并登记备案。二是网格内“两单一访”。对于网格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社区,发挥“红色物业”和网格治理的联动作用,建立“三单一访”工作流程,由网格内派单,网格员接单、群众评单、主任回访,确保网格内事项应办尽办。通过自身摸排、居民反映、微信群征集等方式,全年共收集并解决各类居民反映急难愁盼问题68条,联合执法、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单位先后解决地锁拆除、僵尸车清理、占道经营等难点、堵点问题20件。
(四)
志愿服务专业化
社区以开展“我们的节日”“和享益集市”等活动为载体,结合“五色”志愿服务队及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为志愿者们发放“一卡一包”(志愿服务积分卡、“爱满适”志愿服务包),制定政策宣传、垃圾分类、民事调解、扶贫帮困、便民服务等服务项目10项,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计50次,服务居民4000余人。
“听民声、解民忧、抓落实”,振华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基层治理体系,以网格为载体,以“1314”法为工作机制,“0距离”共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聚焦关键环节、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多元治理共同体,不断推进将社区构建成“熟人社会”,让“陌邻”变“睦邻”,共同描绘社区治理“枫景线”。
供稿:李喆
一审:马星
二审:李彩云
三审: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