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外国语》2024年第6期

教育   2024-12-17 06:07   英国  

↓↓↓点击下方卡片,回复“投稿”进入投稿群↓↓


目 录

语言研究

成语如何可能

徐盛桓, 黄缅

试论语境重构导致的意义流变: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

王振华, 张春晖

从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英语、阿拉伯语译文看语言间的本质差异

何伟, 向珍飚

“有+数量”结构事态编码的认知语法阐释

莫启扬

《沁园春•长沙》理想化认知模型架构新诠

杨文地, 何杨文婷

语音复杂度对汉语自闭症儿童声调音高感知影响研究

王婷, 程璐璐

翻译研究


胡适是否在反抗?——对《20 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以三篇重要著作为例》的症候阅读

白一博, 张威

深度学习驱动的翻译作品接受效果研究——以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读者评论情感分析为例

陶友兰, 胡伊伊

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与机理考辨

邵璐, 李平艳

开放深译与综合浅译:《庄子》诗学翻译分析

殷燕

全译“化境论”体系建构

余承法

书评与综述


黄衍的语用学理论思想和对语用学的贡献

冯光武, 丁娇龙

译介学的创立、贡献与对外传播——兼评《译介学:概念与应用》

耿纪永, 刘朋朋

摘 要


成语如何可能

徐盛桓, 黄缅


运用成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普遍现象。照字面义成语就是现“成”的话“语”,当一个表达被套用了就可能被视为成语的运用。成语有习用、定型、有出处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成语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成语是有意味的语言表达形式;成语运用的机制是二阶表征;成语运用的原理是类比思维。


试论语境重构导致的意义流变: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

王振华, 张春晖

意义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周转和流动。在周转和流动的过程中,有些意义保留了,有些流失了,有些改变了。这种现象在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的过程中十分常见。庭审话语中的意义是多维的,在形成判决书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重构和模态的单一化,庭审中的意义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或流失。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思想和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剖析语境、语境重构、音韵融合型副语言以及语义融合型副语言对言语行为的作用,探讨在从庭审话语到判决书的过程中意义的产生、流变以及导致流变的因素。分析发现,庭审话语凸显的是庭审参与者重构案件事实的概念意义,表达态度和立场的人际意义以及识别涉案相关实体的谋篇意义;判决书则通过保留、添加或删除的方式,将庭审话语中的三种意义转化为实现判决书说理、说服和司法公平正义的概念、人际和谋篇意义。


从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英语、阿拉伯语译文看语言间的本质差异

何伟, 向珍飚


本文在功能视角下对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英语和阿拉伯语译文进行对比,目的是通过探讨形式单一、语义丰富的动结式在英语和阿拉伯语译文中的显化、隐化等编码方式,论证这种编码差异与三种语言范畴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三大民族哲学基本思维方式之间的深层次耦合关系,即汉语偏重主客融合、英语偏重主客二分,阿拉伯语的主客二分特质较英文更为明显。这种主客离合度的差异,应是语言间的本质差异。


“有+数量”结构事态编码的认知语法阐释

莫启扬


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分析了谓语动词后“有+数量”结构的语法性质以及“有”字的功能和使用理据,认为“NP+VP+有+数量”序列是一种话题结构,以事件为话题,以事态为述题,是事件与事态的叠加,但凸显事态信息。“有+数量”结构激活特殊的认知参照点构型,为“NP+VP”所代表的事件在相关梯度中做出事态定位。该事态定位是参照说话者的个体认知进行的,具有“主观判断”和“超出预期”的属性,这使其有别于无“有”常式句的客观陈述,也有别于动词拷贝句参照社团规约常量所做的事态定位。“有”字的肯定叙述使其适宜用于强调事件、事态或数量的存在,有别于强调肯定的“是”,也适宜用于增强主观性,弥补非作格动词因本身无得失义而在后接数量成分时主观性的不足。


《沁园春•长沙》理想化认知模型架构新诠

杨文地, 何杨文婷


毛泽东诗词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研究一大分支,但对其研究在“何以为诗”探索方面尚显不足。本文延续认知诗学研究脉络,重新诠释毛泽东诗词代表作《沁园春•长沙》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各要素:命题结构、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结构,聚焦主题展现、意象选择和组织过程,观照独特文化心理、审美意蕴等,揭示其认知架构过程。《沁园春•长沙》蕴含“生机自由之秋”和“自由豪迈之青春”为核心的命题模型,批判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重构经典主题;意象图式体现为容器图式和多重力量图式的综合,后者包括赋能、阻挡及解除束缚图式,其心理基点是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时间”是《沁园春•长沙》隐喻投射的核心目标域,基于核心命题模型和意象图式产生“时间为容器”和“时间为实体”的概念隐喻和连续多样的转喻结构。


语音复杂度对汉语自闭症儿童声调音高感知影响研究

王婷, 程璐璐


本研究采用识别任务范式对比了4~7岁汉语自闭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在不同语音复杂度条件下的声调音高感知情况。结果表明,与典型发展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三种语音刺激条件下均表现出音高识别优势。但随着语音复杂度的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音高感知正确率随语义加工难度而下降。研究结果提示,与先行研究相比,汉语自闭症儿童在言语声和非言语声中是否会表现出音高知觉优势可能受到实验任务中注意机制的调控。此外,自闭症儿童对低水平局部信息加工的偏好与其高水平整合加工有关,这一结果支持弱中央统合理论假说,研究结果为厘清自闭症感知觉异常的理论解释分歧进一步提供了实证证据。


胡适是否在反抗?——对《20 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以三篇重要著作为例》的症候阅读

白一博, 张威


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学界普遍认识到译者和学者的译作或译论往往能体现本人对其所在环境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的态度。张佩瑶在其所著的《20 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以三篇重要著作为例》一文中指出:胡适在 20 世纪初期发表的《佛教的翻译文学》(上、下)反抗了当时主流的文言文写作传统。然而,本文利用症候阅读的方法,从问题与问题式、文本缝隙、文本沉默三个角度,对张佩瑶的论断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在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系统中,文言文对白话文并无明显力量优势,且胡适一文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利用翻译活动建设白话文学系统。


深度学习驱动的翻译作品接受效果研究——以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读者评论情感分析为例

陶友兰, 胡伊伊


本研究改进深度金字塔卷积神经网络,选用3.178亿词书籍评论数据集(Amazon Review Polarity)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将读者评论情感分析分类准确率提高到94.69%,为译著海外接受效果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设计与路径。以Amazon网站上D. C. Lau译本The Analects的读者评论为研究对象,发现基于新模型计算出的读者评论情感得分比评星等级更能精准反映读者的真实态度;该译著整体接受程度具体化为积极评论达64.22%,中立评论19.72% ,消极评论16.06% ;考察译著接受效果不能只看评星等级,应该包括译著思想内容、翻译整体质量、副文本以及出版质量等多个维度。


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与机理考辨

邵璐, 李平艳


残雪三十多年来致力于先锋文学写作,迄今已有三十多个单行本在国外出版,得到海外主流媒体、文学界、评论界和翻译界关注,在英语世界引发了“残雪热”。基于对“残雪热”现象的分析,本文从作品、译者群体和作者层面考察残雪小说在英语世界成功传播的原由,提炼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残雪小说内容与叙事形式创新满足了英语世界文学需求,翻译群体联动构建了传播“共同体”,作者个人的三重身份拓展了传播空间,多元耦合共同发力,促成了英语世界“残雪热”现象。


开放深译与综合浅译:《庄子》诗学翻译分析

殷燕


本文聚焦多部译本对《庄子》原著开放性诗学表征的翻译差异性处理,通过译本副文本中译者的翻译话语考察对译者所采用的诗学翻译策略予以印证,以探究不同典籍译者的翻译诗学理念。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原典的开放性诗学,《庄子》诗学翻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开放性深译法和综合性浅译法。开放性深译法的主要特征是译者同时采录多家注解,利用副文本功能予以深度翻译,避免原文本意义狭窄化,留给译语读者更多的解读选择空间;综合性浅译法的主要特征是在反复考证、甄别多个注疏者不同注解或参见同行众多观点的基础上,选用译者认为最为确当的意义进行浅度翻译。文章最后提出了翻译诗学理论对典籍《庄子》外译的启示。


全译“化境论”体系建构

余承法


钱锺书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标举的“化境论”一直受到学界的考察、阐释、评析和运用,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发的、片段的翻译思想,而非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本文基于整体观和跨学科视域,采取“以钱解钱”、“以钱证钱”、文字训诂和阐释循环等方法,建构包括来源、本质、原则、过程和机制在内的“化境论”体系,以期发扬光大钱氏翻译思想,推动中国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深入系统的“钱学”研究。


黄衍的语用学理论思想和对语用学的贡献

冯光武, 丁娇龙


本文分析黄衍对语用学的重要贡献。通过梳理黄衍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我们认为黄衍对语用学的贡献体现在理论思想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理论思想方面,黄衍创立的新格赖斯语用回指理论不仅颠覆了Chomsky的句法回指分析模式,修正了Levinson的语用回指理论和发展了新格赖斯语用学,而且给语用-句法和语用-语义界面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是他留给语用学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学科建设方面,在传承经典格赖斯语用学的基础上,黄衍对语用学性质与学科基础的论述、语用学疆界与研究内容的界定以及对相关术语与概念的阐释,有力推动了语用学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进一步系统化。


译介学的创立、贡献与对外传播——兼评《译介学:概念与应用》

耿纪永, 刘朋朋


译介学最初是由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谢天振系统创建的翻译研究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学科和翻译学科的交叉成果。谢天振对译介学的理论建构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大讨论这一时代背景。之后,他在厘清争议中于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译介学》,推动了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路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世纪以来,译介学在面对新的翻译问题和质疑中逐渐发展为由中国学者共同规划的译学理论。如今,Medio-translat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一书出版,标志着“译介学”理论开始走向世界,在国际译学平台上接受同行审视。本文借此契机,系统梳理了以谢天振为代表的学者对“译介学”的建构历程,同时以英文版《译介学》一书为例,评述该书在传播译介学理念的成就与不足,以期为中国译学理论对外传播提供一定借鉴。

来源《外国语》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期刊合集

外语类CSSCI期刊

上海翻译(CSSCI)

外国语(CSSCI)
外语导刊(CSSCI)
外语电化教学(CSSCI)

外语教学(CSSCI)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

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

现代外语(CSSCI)

语言科学(CSSCI)

外语文学(CSSCI)

外国语文研究(CSSCI)

    中国外语(CSSCI)

    当代外语研究(CSSCI)

    翻译研究与教学(CSSCI)

    中国翻译(CSSCI)
      外语界(CSSCI)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中国语文
      当代修辞学
      语言与翻译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民族翻译
        语言战略研究
        英语研究
        外国语言文化
        外语学刊
        当代语言学
        华文教学与研究
        山东外语教学
        语言教育与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国语文
          外语研究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教育前沿
          外语与翻译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京翻译
          北斗语言学刊
          翻译学刊
          外语测试与教学
          语言教育
          国际汉学
          基础外语教育
          System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


            合集收藏


            备考专辑:20天四级单词  学术写作40集 & 哈佛大学写作 & 每日习语
            语音单词:美音发音视频教程 英音发音视频教程 & 名师课堂100集 & 美音教程
            新闻英语:VOA标准 & VOA慢速 & BBC新闻 & BBC地道英语
            歌曲TED:  听歌学英语 & TED合集 & 18年歌曲合集 & 19年歌单 & 看电影学英文
            美文故事:  双语美文30篇 & 有声双语48篇 听名著学英语 图说英文 & 成语故事
            名字外教:男生版 & 女生版 & 搞笑版 & 命运版 & 外教课310合集 & 每日听写200集
            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防止迷路,希望小可爱们可以动动小小手点个“在看”或者将“小芳老师”添加到★“星标”☆中!让系统知道这是你喜欢看的公众号,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就可以永远幸福在一起啊

            小芳老师
            关注小芳老师,每天免费、自动获取新鲜英语知识。一个硬派知识型英语公众平台和学习基地,每天送你英语学习和考试资源、单词计划、TED演讲、外教微课,我们等你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