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刘备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开始了在这个乱世浑水摸鱼的崛起之路,说起来,刘备还真是一号人物,他打算打天下的时候,除了这个皇叔的称呼之外,什么也没有。
不过几乎一无所有的他,愣是忽悠着不少人上了他这条船,而且相当多人地上了这条船之后,再也不肯下来。
而最早上这条船的当属关羽和张飞。
关羽在后世中的口碑非常好,人送外号“关二爷”,有些做小生意的人会供奉他,有些办企业的人也会供奉他,甚至以前在中原大地上猖狂一时的盗墓贼也要供奉着他……
关羽能如此受人敬重,自然离不开他的“义”,在东汉末年,关羽的名气也很大,各路主公都想着将关羽收归麾下。
尤其是曹操,做梦时都在想着,如果能得到关羽,当真是人世间的一大乐事,后来曹操打残了刘备之后,果然得到了关羽,并且好吃好喝的供着他。
可是关羽愣是该吃吃该喝喝,而让他忘记老大哥刘备,不论谁去劝说都没有用,后来关羽为曹操搞定了袁绍的头号猛将颜良之后,便一骑绝尘扬长而去,找他的老大哥去了。
其实,相比较关羽来说,张飞对刘备的忠心更是可圈可点,张飞多次为了救刘备而豁出性命,即便是后来刘备把他借给了孙权,张飞依然没有想过要背叛,甚至还处处想着怎么从东吴那里为老大哥捞些好处。
能让部下如此忠心,刘备的用人手段可见一斑,而能做到如此,必然要极其会看人,他对于张飞的致命弱点也看得很清楚,并多次规劝张飞改正。
可是张飞还是没能改掉,导致他被部下所杀,而张飞意外被杀,也让刘备陷入了绝境,他听说后,只淡淡说了四个字。
而这一切还得从关羽败走麦城说起。
关羽身首异处
在东汉末年,关羽在傲气指数上几乎能排第一位,有那么一次,孙权就想着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便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
关羽只是一个地方长官,而孙权可是一国之主,按照常理来讲,这样的婚事,关羽属于高攀。
可关羽愣是看不起孙权,不仅辱骂了求亲的使者,连带着把孙权的老祖宗也给问候了一遍。
孙权那叫一个气,本来孙刘还处于同盟,这样一搞,无疑是让孙权难堪,再加上他多次讨要荆州,刘备就是不还,孙权更是咽不下这口气。
所以趁着关羽北上抗衡曹操的时候,孙权则派吕蒙去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和公安两地的守将本来就对关羽的轻视极其不满,听闻之后,在孙权的拉拢下不战而降。
荆州可是蜀汉的战略要地,这地要是丢失了,关羽将举步维艰,于是他放弃继续北伐,而立即南撤,结果他发现,吕蒙已经将这地收入囊中。
关羽不得已只得败走麦城,后来在向益州撤退的过程中,被东吴小将马忠设伏所擒,之后被斩杀于临沮。
一代战神就这样丢了性命,着实可悲又可叹,而伴随着关羽的死,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地。
但人人都知道,刘备忠义,这口气他实在没法咽下去。
刘备闻之大怒
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到益州,刘备放声大哭,伤心不已,他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一手撕裂孙刘联盟,并在蜀地进行战前总动员,号召青壮年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的大军之中。
孙权听闻刘备的举动,自然是心慌慌,为此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来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想以此来转移刘备的怒火,二是在东吴进行总动员,号召人们团结起来,抵抗刘备。
曹操本来就为孙刘联盟头痛不已,自然不会趟这趟浑水,他好生安葬了关羽,想要等到孙刘双方两败俱伤之后,来个坐收渔翁之利。
可是还没能到双方打起来,曹操就一命呜呼了,曹丕掌权之后,一门心思要当皇帝,孙刘的争斗,他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
曹丕称帝,这是一件大事,意味着东汉王朝的彻底坍塌,既然汉王室都没有了,刘备干脆自己称帝,而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一直在为征讨东吴做准备。
刘备称帝之后,将在阆中的张飞封为了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半年之后,刘备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伐吴,为了保险起见,刘备便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协助自己,共同打击东吴。
张飞被割头颅
自从张飞听闻关羽被杀之后,整日里痛苦不已,伤心程度一点不弱于刘备,而在这期间,张飞的致命弱点被无限放大了。
而他的这个弱点便是随意打骂士兵,而且打完骂完依然将这些人留在身边。
刘备就曾多次劝诫张飞要改掉坏习惯,他说:
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可是张飞对此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随意鞭打士兵,而这点也是他和关羽之间最大的区别。
关羽对待手下的士兵一直不错,但是他看不起文士,而张飞敬重文士,却看不起士兵。
结果关羽死于文士的背叛,而张飞则在临出兵前,被手下割了头颅,一切皆如刘备所言,张飞果真因为这个弱点而葬送了性命。
张飞被杀的消息传到了刘备的耳中,他只是清淡地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
相比较关羽去世后的悲痛欲绝,此时的刘备则显得很淡定,好似他早已经料到了这种结局。
不过也正是因为张飞的突然被杀,导致刘备攻打东吴失去了左膀右臂,而这也一度让刘备陷入了绝境。
最后刘备伐吴以惨败告终,他知道再也没法为弟弟们报仇了,而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也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这三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结拜兄弟,最终也只得在泉下相聚……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