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不要迷信通用大模型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盛赞的搜索工具Perplexity,在更早些时候也考虑过被收购或合并。
有人求卖身、有人求吞并……这背后究竟是何缘由?
梳理Adept、Reka AI、Stability AI等正在排队“卖身”的公司,不难发现它们均为模型层的创业公司,不仅需要承受高昂的模型训练及维护成本,而且还面临与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的激烈竞争。
对此,朱啸虎曾经这样说过:这件事情和大模型本身上没有太大关系。但就像我之前讲的,国内除了BAT之外的创业公司,这些大模型企业它自己没有产品、没有数据,做出来大模型之后怎么商业化、怎么落地呢?通用大模型比较适合平台企业(比如BAT)去做服务,独立的创业公司做通用大模型会非常难。
VC卖老股现象背后的逻辑
尽管大模型技术前景广阔,但部分VC却选择卖老股退出,背后原因复杂多样。
(一)市场环境变化
IPO退出渠道受阻: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IPO市场表现不如预期。许多大模型初创公司虽然技术先进,但短期内难以盈利,导致其IPO进程受阻。例如,一些原本计划在2024年上市的大模型企业,由于市场环境不佳,不得不推迟上市计划。
二级市场估值调整:随着大模型技术逐渐普及,二级市场对相关企业的估值发生了变化。一些早期投资的大模型项目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如预期,导致VC对这些项目的预期回报率下降。为了锁定收益,部分VC选择在估值相对较高时卖出老股,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估值进一步调整。
(二)投资策略调整
优化投资组合:大模型领域竞争激烈,技术更新换代迅速。VC在投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投资组合,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卖老股可以帮助VC释放资金,用于投资更具潜力的新项目。
应对LP压力:VC的资金来源于有限合伙人(LP),他们对投资回报有明确的期望。在投资周期较长的情况下,VC需要通过卖老股等方式实现部分退出,以满足LP的回款需求。
(三)项目自身问题
技术瓶颈与商业化困境:部分大模型项目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例如,一些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大模型企业,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导致其商业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团队与管理问题:大模型项目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还需要优秀的团队和有效的管理。一些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团队分歧、管理不善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整体发展。
展望
“他们选择现在退出其实比较合理。因为公司成立时间早,最开始也不是大模型路线,早期估值不高,现在收益水涨船高,再加上当初投的基金估计快到期,此时退出是情理之中。”某行业资深投资人表示。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能以不错收益进行退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大模型行业的估值回调并非终点,而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资本褪去狂热、机构放下“赌徒心态”、创业者回归商业本质时,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技术公司终将浮现。正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亚马逊和谷歌的崛起,而这次AI大模型老股的出售或许正是下一个谷歌崛起的信号。